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300280)侯潇潇
2019年5月14日,国家卫健委通报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5例新生儿死亡事件,指出这是一起由肠道病毒(echovirus 11)引起、管理不善导致的医院感染严重暴发,顺德医院被取消甲级医院资格。此次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医院感染不是小事”,医院感染防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医院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医院感染单一指标来看,手术患者属于医院感染内的高危人群,患者疾病类型的不同[1],使得病原菌大量存在,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多样化,部分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很容易就被病原菌入侵。若未能及时管理,或者是管理不当,将会导致患者院内感染风险的发生[2]。因此手术室护理除了要给予患者正确护理干预外,同时也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发生院内感染。本研究结果表明,完善医院各方面管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几率,并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文献[3]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为手术室护理管理与降低医院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也会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感染防控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探讨医院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的医院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情况。细菌培养和药敏性鉴定均根据《国家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第四版进行。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 我院所有菌株均使用Vitek2-Compact自动识别设备(法国Biomerieux)进行鉴定,药物敏感性测试使用AST-GN药物敏感性面板。根据美国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4版)推荐的标准评估药物敏感性结果。
1.3 统计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通过微软公司的Excel软件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在同一住院期间,来自同一患者的同一菌株和来自同一标本的同一菌株将被视为同一菌株,并且不会重复进行统计。
2.1 院感发生率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2015~2018年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值为1.31%,2015年院感发生率为1.19%,2016年为1.02%,2017年为1.37%,2018年为1.64%,2017年和2018年医院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2015年和2016年。每年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部门主要是ICU,血液科和肿瘤科。医院感染的5种主要病原体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在监测过程中,医院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其次是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和上呼吸道的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危重患者、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和老年患者中,主要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术后卧床休息和免疫抑制有关。
2.2 多重耐药菌发生情况 最近4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值为0.74%,2015年多重耐药菌发生率为1.36%,2016年为1.17%,2017年为0.28%,2018年为0.27%。2017年和2018年细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比2015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从早晨的痰液和下呼吸道、尿液、伤口分泌物、导管、血液、胸膜液和腹水的分泌物中采集样本。早晨痰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占主导。主要的耐药菌株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碳青酶希类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耐卡巴培南的Bowman固定芽孢杆菌(CR-Ab)和耐卡巴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VP)。主要科室是呼吸科、综合重症监护室和神经外科。呼吸科和综合重症监护室所占比例最大。
3.1 医院必须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医院必须严格按照三级医院的医院意识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基本到位。然而目前,就医院而言,对预防和控制任务内容的理解仍然主要在于监督责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负责意识控制工作的第一人。作为负责意识控制工作的第一人,必须将意识控制工作的要求提高到政治水平[4]。除行政管理外,医院意识的有关内容应充分纳入学科建设和发展、经济投入、资源配置、信息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根据患者情况,划分为低危和高危医院感染人群,注意患者生命指标的观察,查看体征变化,针对高危患者就使用的器械、医疗设备与医疗物品,要注重消毒,做好管理。
3.2 加强医院感染数据的监测和预警干预。医院采用季度分析和监测数据汇总,及时发现高危地点,进行预警干预,并指导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保证病人的安全。但是不利的是,监控信息和数据网络仍然仅限于本院,无法连接到地区甚至国家的数据监控网络。基层医院没有意识到该地区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无法及时了解耐多药细菌的流行,也无法迅速从经验中学习和调整策略。因此,应加强对医院感染数据的日常监测和预警干预。
3.3 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的临界值通知系统和预警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临界值报告系统和预警系统可以提高医院对治疗感知的及时性,并更有效地防止感染的传播。可以将微生物病房的检测结果上传到医院的住院科室,以显示间歇性警告,医生可以及时判断是否有医院感染并加以处理。向关键值报告系统报告耐多药细菌分离结果,以提醒临床医生和部门做好隔离患者和减少耐多药细菌传播的工作。但是,为了分离和治疗耐多药细菌,传染病部门的临床专家没有正常的干预机制。因此需要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监护医学和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MDT合作机制,提高专业能力[5]。
3.4 建立分级的医院感官控制管理系统。我院设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所有医学和临床技术部门都有兼职的医院感染兼职人员。医院的感染管理部门配备2名感染专家和1名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在专门部门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的。另外四位不是感染专业人士,大多数是改变职业的护士。他们缺乏在感官控制方面的专业经验以及对抗生素的了解。但当前医院仍然缺乏专业的感官控制人才,必须增加更多的感染医师、微生物学家和公共卫生人才。同时要注意培养预警管理人才。
3.5 加强对医院意识和绩效评估的精细管理。在许多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意识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已经建立了与医院意识工作相关的相应绩效评估体系,并且“一票制”否决。奖惩制度是落实医院防控意识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提高质量控制指标,如何完善质量控制指标,如何量化质量控制指标,如何对医院绩效考核进行精细化管理仍然是一个难题[6]。
3.6 在医院中要做好医院意识教育和培训。除医疗技术和护理专业人员外,它还覆盖了我院的房地产外包公司,并且其分发人员以及环境卫生和清洁人员也得到了培训。但是,如何覆盖环境,包括患者的家庭,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话题。在实践中,还发现盲点的形成涉及到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诊断和治疗器械及物品,它们必须由专业人员(医院教育和听诊设备,血压计,温度计等)使用和保管,并且清洁用品也必须由专人负责。ICU清洁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知识并能够标准化操作。并且由于清洁人员的流动性大,应让固定的ICU清洁人员注意改善他们的操作并加强监督。
3.7 发挥感染科的作用,通过强化感染管理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发生。控制医院发生感染的方式:①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根据医院感染部门的管理要求,逐步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委员会、感染部门人员、感染预防小组、医生和护士组成了医院感染控制监测组织。不断完善医院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突出医院管理的价值。进行组织管理形式的感染管理,加强业务和技术导向,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负责人应继续关注感染预防的发展过程,合理安排每个成员的分工,互相帮助和沟通,分享不同的管理经验,有效地达到改善感染的效果。总体管理质量[7]。②实行管理制度:要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具体管理要求实施医院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任务,承担起自己的管理职责,明确管理目标设置并继续学习管理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经验,逐步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加无缝、全面、有规律地进行,力争达到最佳管理效果。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医院应为每位管理人员提供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经验。通过举办管理知识讲座,分发手册,演示练习和定期评估来培训管理人员,以便他们可以获得有用的管理技能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8]。④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时刻监测住院病人的感染状况,了解院内感染高发地区、高发人群、感染率、危险因素等内容,并详细总结,然后向上级报告。工作人员通过具体内容给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指数,减少感染发生率,有效控制医院感染。⑤正确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经理在购买一次性医疗用品时,必须对购买的物品进行专业检查,并确保每个物品均符合合格标准,并且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所有物品,以便在购买过程中完成此操作。认真负责,不要犯错误,严格保证货物安全,避免疾病和感染的传播。并且在使用后,有必要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和收集,将所有收集的物品放入袋中,然后焚烧并记录下来,这可以有效地防止一次性医疗用品对环境的污染[9]。
3.8 注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监控。主要包括:(1)再生医疗器械从回收到发放的管理,严格控制再生医疗器械回收时的质量,①物品回收规定:上午7:00至下午1:30,部门将受污染的物品计数在开票箱中,填写每个部门的供应回收表并签名,将其放入开票箱,关闭登记手续货箱和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其他交换空间的旋转箱,回收的物品进入供应中心的回收室。部门负责在1小时内报告丢失的设备,供应中心负责在1小时后报告丢失的设备,多余的设备清退回临床部门。手术室器械通过每个手术器械的旋转箱取回,这极大地方便了清单工作。②初步清洁。临床部门应首先从使用过的再生医疗设备中清除污染物,并且使用过的治疗设备中不得有纱布、棉球、压舌板或其他受污染的物品。回收的器械将按时分类到篮子中,并使用全自动清洁和消毒机进行清洁。清洁后的仪器立即进入仪器包装室,在那里对仪器进行分类和检查,以验证仪器的清洁度、干燥度和性能。清洁前应先将生锈和脏污的仪器除尘;损坏的仪器必须更换[10]。③特殊针头清洗。特殊针头是指骨髓穿刺、胸腔穿刺术、腰椎穿刺、组织活检针头等。这些特殊的针头只能一次性使用,并且必须对新的针头进行严格的去污和清洁。处理方法:a.用固定的酶促清洁剂浸泡针座10分钟,然后擦洗针座,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针座并用喷枪将其晾干。b.检查针座和针杆的牢固度以及针尖的锋利度。c.消毒处理过的针头,以备后用。(2)控制器械的包装质量。清洗后的器械进入包装室后立即进行包装,防止再次被污染。主要包括:①检查器械性能及清洗的质量:在选配器械时应检查器械的性能及清洗的质量,如有清洗不合格的器械退给回收室进行重新清洗。②包装材料对器械质量的影响。注意包装材料对器械质量的影响,包布治疗巾保证洁净干燥无破损、无杂质。③严格控制包装间空气质量的影响,每天紫外线照射三次,每次1h,操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3)对灭菌器的监控。压力蒸汽灭菌柜实施工艺监测并有记录;每天灭菌前空锅进行B~D监测;每锅次有批量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结果应有记录备案。(4)灭菌后物品的存放管理,主要包括:灭菌后的物品要严格检查,合格物品放于无菌存放架上。无菌存放室应具有良好的洁净度,安装净化装置,室内压大于室外压。储存架距离地面50cm,距离墙壁5cm,严格限制人员进入,工作人员按《分区管理制度》更衣换鞋洗手[11]。(5)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的管理,主要包括:①严格验收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并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验收[12]。②储存一次性无菌器材应做到专人专管,专室专放,库房应保持洁净干燥。③下送管理:一次性物品下送管理,我院采取全面下送临床,每天由专人下送,下送人员每日对下送车进行整理,下送回来的车进行消毒冲洗,放于存车间。发放的医疗器械严禁再回供应中心。(6)供应中心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①分区管理。供应中心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划分清楚,区域间以门或灭菌设备作为隔离屏障;各区人员固定,物品流程由污到洁。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间的管理规定,以及相应设备按各区域的不同要求规定各区域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各区域的流程合理。②环境监测。对紫外线灯进行定期监测,各操作间均安装紫外线灯,每天照射3次,每次lh,并由专人记录。按照医院感染管理部的要求,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7)职业防护,主要包括:去污区必须做到戴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护服或防水围裙、防水鞋。对特殊污染的器械及物品按2009年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中的操作规范去执行。(8)加强业务培训组织科内人员学习。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3项卫生行业标准的内容,同时派人员外出学习,回院后组织学习考试,使科室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掌握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涉及广泛,多个环节和跨学科,贯穿于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改善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并维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极为重要。做好医院感染防控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根本要求,也是医疗机构开展诊治活动的基本职责。建立医院安全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完整的体系,还需要对思想政治的深刻理解。在监督检查机制,精细绩效管理,大数据计算机化建设,学科建设和多学科协作机制,教育等方面,新技术的培训和应用等方面仍需做大量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