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刺得气感成分与效应相关性

2021-01-06 15:44杜婷唐丽君李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9期
关键词:针刺针灸效应

杜婷,唐丽君,李铮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 康复科,江苏 无锡 214000)

0 引言

“得气”最早记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古代医者认为得气与否和针刺疗效密切相关。近代学者的研究证据表明,得气是临床针灸诊疗中重要的环节,得气与否是预示针刺疗效指标之一[1-2]。美国学者Kong等[3]通过研究发现,酸、麻这两种得气感和镇痛的效果关系密切,并提出得气是估计针刺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得气是在针刺时可以感知到的针下反应,一般分为术者行针时针下沉紧感及受术者针刺部位酸、麻、胀、痛、重、凉、热、蚁行等感觉[4],受术者感受针下得气感成分不一,本文旨在讨论患者针刺得气感成分与针灸效应的相关性,探讨得气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1 酸麻胀重感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

当针刺至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等部位时针下能反应出酸、胀、沉重等感觉;当针刺至神经周围时则产生麻感。黄涛[5]等研究发现,针刺内关穴,进针后健康志愿者有酸麻胀重感即停止行针,可使针刺穴位所在经络上临近穴位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明显增加,提示针刺得气可提高相关经络连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闫鏐[6]等研究发现,在未予针灸治疗的状态下,有针刺体验的受试者易产生“麻胀感”。胡妮娟[7]等研究发现,在针刺痛经患者的三阴交时,最容易出现胀满感,并且胀满感、沉重感和针刺即刻镇痛效应之间为正相关性。由此可见,针刺后酸麻胀重感与针刺效应具有正相关性。

2 传导感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

当针刺至患者神经干时可产生触电感或者是循经传导感。赵文[8]等研究发现,芒针针刺患侧大肠俞、膀胱俞、关元俞、腰俞、胞肓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针刺时每个腧穴均有针感放射,芒针针刺患者在VAS及M-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陈四有[9]等研究发现,在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时,秩边穴针感沿足传到下肢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林莺[10]等研究发现,针刺关元诱导针感传至会阴部对绝经综合征血管不稳定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局部的得气患者。由此可见,针刺后传导感可提高针刺疗效。

3 刺痛感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

当针刺到毛囊、血管及四肢末端敏感部位则多出现痛感。胡尚卿等[11]通过研究针刺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发现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针刺治疗后持续镇痛效应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针刺得气与否和有无刺痛感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均有明显针刺即刻镇痛效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刺痛感无疗效并无相关性,如腕踝针、浮针等在针刺腧穴过程中不产生痛感,但依然能取得较好的针刺疗效,但对于某些复杂病证时需要产生比较强烈的针感,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12]。当针刺到血管或痛觉神经末梢时,必然出现刺痛感,而这种刺痛感可有效治疗咽痛、休克、虚脱、昏迷等疾病,如鼻衄选用少商穴,咯血选用鱼际穴,休克、虚脱选用水沟穴、素髎穴等[13]。由此可见,刺痛感与针刺疗效相关性取决于治疗方式及疾病的复杂性。

4 其他针感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

针刺可引起肌肉跳动,电生理学认为,给细胞一个刺激,细胞膜会出现去极化电位,当去极化电位达到某个程度时可产生动作电位。当针刺刺激到达某种程度时,会兴奋感受器[14-15],通过兴奋性电突触,可引起神经细胞和肌肉组织的兴奋,从而引发肌肉收缩并产生肌肉的跳动[16]。邓丽芬[17]等通过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得气点,用生理仪测定并记录电针得气点小腿肌肉收缩力,结果发现得气点是电针肌肉收缩反应的最强点。由此可见,针刺可兴奋肌肉收缩反应,这一现象可能与针刺跳动感有关。

5 结论

何谓“得气”,是指毫针刺入穴位后产生的一种经气感应,又称之为“针感”,主要有患者的酸、麻、重、胀、放射等感觉,以及医者手下的沉紧感。历代医家学者都十分重视得气,认为针刺得气与否和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病情轻重与否,选穴是否准确及疾病预后情况的重要依据。例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记载:“宁失其穴,勿失其穴。”由此可见,针刺得气是我国医家在针灸临床中公认的施术标准[18]。

针刺得气感的表现形式不一,有研究发现,运用不同的行针手法更容易引出针感,不过以酸胀感为主[19]。从生理学分析得气感成分,酸感、钝痛、热感由慢传导纤维Aδ和C传递,麻木感由A、β纤维传递[20-21]。当针尖触至穴位局部解剖结构,例如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血管壁上的神经装置和肌梭、环层小体、触觉小体等机械感受器时,就会出现不同的针感[22]。综上所述,产生不同针刺得气感的机制不同,所产生的针刺疗效也不同,因此需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进一步探讨不同针刺得气感成分与针刺疗效之间的相关性。

猜你喜欢
针刺针灸效应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懒马效应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