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姣
(河池市中医医院,广西 河池)
目前,糖尿病前期的控制手段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以及药物治疗。针对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素,虽然药物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但也或多或少带来一些毒副作用[1],因此探讨一种对糖尿病前期干预更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已经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难题。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3],中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有0.92亿,糖尿病前期人群约为1.48亿,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约为50.1%。糖尿病前期状态又可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以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研究报告均指出,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必将经历IGR阶段。IGR是一种介于正常血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糖代谢异常状态,是正常状态与糖尿病之间的分水岭,是唯一可以逆转糖尿病发生的阶段。国内外大量研究指出[4-7],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一定的干预控制,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
西医认为[8],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而引发的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围之内,辨证特征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同时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血滞寒凝。早在公元前《黄帝内经·灵枢》就指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中藏经》认为:“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气。其临水时发散,归于五脏六腑,则生为病也”;近现代中医名家施今墨先生指出,消渴病除了表现为三消之外,还伴有正气消弱的症状。
祖国传统医学讲究“既病防变”的治疗思想,糖尿病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消渴”范畴,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正是彰显了祖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的“治未病”思想。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糖尿病前期治疗具有独一无二的优点,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病情,辨证论治,调节阴阳,从根本上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而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操作简单、见效明显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能温经通络,平和血气,从而达到祛邪扶正的效果。《医学入门》也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中医认为大椎穴为人体总督诸阳的要穴,神阙是位于任脉上,与督脉相通,属于阴脉之海的穴位。任督二脉相通,一起掌控着人体诸经百脉。因此通过艾灸对大椎、神阙两个穴位进行灸治,可以起到疏通阴阳、调理脏腑、祛邪扶正、强壮体魄的功效。
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活血行气的作用。同时,艾灸温阳补虚、行气通络的功效,对糖尿病的血瘀寒凝有针对性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艾灸的温热效应对产生各种效应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9]。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在燃烧时,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和近红外光辐射两种辐射。艾灸产生的红外辐射不仅能为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免疫提供能量,还能激活能量不足的病理细胞;同时,利用艾灸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组织缺氧、微循环障碍,调节神经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10-11],艾灸的“温通”作用,激活了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 型 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TRPV1),TRPV1是一种热控离子通道,在参与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反应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们发现[12-14],艾灸对血糖、血脂、炎症因子等调节有很好的效果。王桂英等[15]运用艾灸刺激高脂血症小鼠的“神阙穴”发现,艾灸组的胆固醇比模型组的胆固醇明显降低;马明云等[16]对44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艾灸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下降,他们认为艾灸能够促使高脂血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得到改善。
运动疗法对于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早在1000多年前祖国传统医学就认识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运动,《诸病源候论》对于消渴病的治疗时就指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名医孙思邈也说过“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现代医学将运动疗法视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美国糖尿病协会在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17],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3次150 min以上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同时在此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的抗阻运动。这表明抗阻运动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方式已经得到认可。但是指南中并未表明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作用的影响。说明,抗阻运动能否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代谢状态,防止其进展为糖尿病,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研究证据。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
抗阻运动是将一定阻力作用于某肌肉群的无氧运动,主要目的是锻炼人体肌肉,有效防止肌肉的力量和体积的减少,从而增胰岛素受体数量以及敏感性等。研究指出:25~80岁身体将有将近一半的肌肉会出现萎缩的现象,肌纤维减少,身体的肌肉含量和肌力也会相应下降,进而引起机体的衰老、体成分的改变、细胞功能的受损、胰岛素廓清率的变化、IGT以及肌蛋白合成量的降低等因素的出现,进一步影响了肌肉组织对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最终这些相关的因素会诱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如糖代谢紊乱和脂质代谢紊乱等[18-19]。研究证明[20],抗阻运动对于预防肌肉含量和肌力的下减有很好的作用。Kelley GA等[21]的Meta-分析发现:运动可以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5%;而Cuff DJ等[22]也指出抗阻运动可以使器官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明显减少,同时也能使机体脂肪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另外也有研究指出[23-24],抗阻运动还能有效减少肥胖者脂肪含量,增加肌肉/脂肪比,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我们推测艾灸与抗阻运动对于伴有糖脂代谢紊乱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艾灸和抗阻运动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脂代谢影响,目前尚未得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