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芳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护理人员作为为患者服务的重要人员,需要在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包括对患者的教育、示范等。总体上来看,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基本职责就是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1]。护理人员除了配合医生的各项操作外,还应对患者在生活上、精神上及环境上等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尤其在心理上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2]。本研究就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患者生病后会在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也就使得其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多方面的满足,患者在治疗期间常表现出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安全的需要: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担心是否会发生交叉感染、在进行检查时担心X 射线、CT 是否有副作用、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担心有无不良反应发生、担心治疗后是否有意外事件发生等。(2)被认识与尊重的需要:患者在治疗期间希望医护人员能记住自己,同时也渴望得到医护人员及其他病友的尊重,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照护。(3)被接纳与友好的需要:患者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及病友的接纳,与其建立起友好的关系,缓解自己的孤独寂寞感。(4)舒适和美感的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渴望自己身心处于舒适状态,希望自己在最佳的状态下接受治疗。由此可见,患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及需求也是不相同的。因此,护理人员应走进患者的心理,真正地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从而尽量地给予满足,促进患者配合操作[3]。
男性和女性患病后在心理上有不同的表现,如女性患者在性意识上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羞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对患者的隐私部位做好遮盖,避免暴露患者的隐私部位。同时,女性患者在意志方面表现得较为薄弱,对痛苦忍受力相对来说较差,表现出的因疼痛而发出呻吟的患者要远远多于男性患者。因此,在对女性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多给予同情,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在实施操作时应做到动作轻柔[4]。又如,对于老年患者应更多地给予了解,老年患者往往都自尊心较强,容易出现孤独、忧郁及焦虑的心理,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体谅,对于患者有疑问的地方应予以耐心的解答;同时,应细心地观察患者,实施精心周到的护理[5]。而青年患者表现出的往往是焦虑、悲观,对于焦虑患者,护理人员在实施操作时应投入更多的热情和耐心,温和地对待患者;对于悲观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多同情和关怀,多问候患者并给予鼓励,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小儿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与家长分离,常常表现为退化和恐惧的心理,大多数患儿不能忍耐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更多的安抚,细心地照顾患儿,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体贴和爱护,与患儿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赢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增加患儿的操作配合度。
不同病种及病程的患者在心理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心理护理时也应具有针对性。例如,恶性肿瘤患者,该类患者心理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都会经过疑虑期、惊恐期、悲观期、认可期、失望期及乐观期。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保密工作,向患者进行解释和开导,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在情感上进行指导,给予患者最优化的护理服务。瘫痪患者则先经受痛苦、悲观直到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开的阶段,同时还伴有悲观及挫折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多给予患者体谅,保护好患者的心理以免受到挫伤,将各种伤害患者的因素都予以消除,不能嘲笑、打击和蔑视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尊重,耐心地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6]。对于休克、垂危患者、手术后患者,也应根据不同心理特点,以理解的情感和任怨的美德对待每个患者。从心理护理入手,将患者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因素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因素,从而配合护理人员的操作,利于疾病的恢复。
一个健康者在转变为患者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具体的表现有如下几点。
有该表现的患者是对疾病持否认的态度,或者是意识不到疾病的严重性,从而不能适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尤其在行为上仍然从事身体不能承受的工作,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出现意外情况。该表现的患者往往发生在年轻群体中。
指的就是患者的角色与自己之前的职位角色在内心里出现了矛盾。如有的患者患病之前作为领导,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现在作为一名患者需要放下领导架子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在内心里会有冲突出现。又如,女性患者在生病之前需要从事繁重的家务,这就与现在的患者角色发生了冲突,导致患者出现痛苦、焦虑的心理,从而加重了患者病情。
指的是患者进入角色后由于有更强烈的情感需求,忽视自己的病情而从事不应承受的活动,影响并耽误疾病的治疗。
指的是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或者是接近痊愈,但患者却安于现状,依赖心理较强,失去了自信心,对原来的社会角色存在恐惧的心理。
以上均是在角色转化中表现出的不适应。而在实施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努力地为患者创造条件,促进其角色的顺利转化,使其逐渐适应患者的角色,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
在治疗中环境的优劣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患者所在的病房环境主要包括病房的颜色搭配、音响、空气等。病房的色调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不同的墙壁颜色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影响。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黄色墙壁患者的脉搏处于正常的状态,白色墙壁患者的脉搏会有所减弱,浅蓝色的墙壁会产生明显的退热效果,紫色的墙壁能够让患者尤其是孕妇更加安静等。病房内的噪音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会引发各个系统的改变,尤其是神经官能症、心律紊乱及消化不良的患者对于音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做好病房的环境优化,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的发生,在对患者展开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应动作轻柔,减少器具的撞击声,在走廊内粘贴禁止喧哗的宣传语。病房内应保持空气清新,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都调节到最佳的范围内,让患者处于心情愉悦的状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与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予以配合,提高医护质量[7]。
人格指的是作为一个人的资格和最起码应该具备的权利,患者也一样有自己的人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将患者作为一个朋友来对待,给予患者更多的体谅,不能对患者进行辱骂,不能蔑视患者,更不能对患者冷眼相对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让患者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患者具有平等的医疗权利、知情同意的权利、获得医疗信息的权利、要求保密的权利等。而护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维护患者的权利不受侵害,不能歧视每个患者。
总之,在当前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护理模式也应随之进行改革,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整体性的护理措施。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及权利,让患者平等地接受治疗。在各项护理中心理护理是尤为关键的,护理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应从患者不同的情况出发,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身心都处于最佳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利于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预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