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凉,严媚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1],其中提出:“全过程培育医学教育质量文化,推动医学院校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快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该文件既指出了高校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又提出了培育医学教育质量文化的要求。作为教学医院的工作者、同时也作为医学教育的管理者,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健康挑战,如何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如何落实好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标,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培养医德兼修的一流医学人才,是我们不断思考的方向[2]。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在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3]。
当下的医学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整体观念,打破局限于各自专业系统内培养人才的局面,形成专业整合大气候。以儿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例,必须开展多层次多结构的培养。我校是2016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方向)专业学生,2018年开始招收儿科学本科(五年制)专业学生。儿科学科的布局方面,必须要强调“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只有各自发挥学科优势,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才能飞速构建多层次的儿科学人才培养结构。我们要让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来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培养既有良好临床技能的人才,还要有宽广的公共卫生视野的医防结合的临床拔尖人才[4-5],这一点也是基于当前我国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出现的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疾病谱和儿童主要健康问题发生变化,所给我们的启示[6]。
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发展面临新的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治理体系、公共应急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等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做为从事医学教育及医疗救治的主体,医学院校的各个专业,每名教师都应该进行不同方面深层次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人独有的职业精神。健康中国战略、预防优先的卫生方针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胜各类传染病疫情、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实现全民健康,核心在于医学的发展[7-8],这对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都带来了深刻反思,在专业设置、临床实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涵盖小儿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公共卫生学及临床实训课程,从本科教学阶段就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较为熟练的实训经验。但医学生公共卫生素质教育仍有待加强,传染病防治、危重症急救仍需加强加大培训力度。
同时,在目前人才培养结构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扩大儿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积极发展儿科专业研究生导师的数量[9],同时修订儿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导师-班主任-科室主任三层监管及负责机制,通过每周定期集中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每月科研汇报等方式加大研究生实践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科的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具体实践中。
2.1 目标导向,优化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临床医学的多样化需求,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课程体系为目标。儿科专业作为二级医学学科,需要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具体从抓好教研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做起。教研室的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和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要优化活动组织机构,在教研活动中,把握活动重点内容,重点推进四类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教学研讨等。从着力打造“金课”入手,组织指导团队对课堂教学、教案、选题、PPT、板书等进行反复打磨,配备指导教师全程指导,使课程优中至优。加强治理“水课”,组织专家对听课评分较低的教师进行听课,进一步摸清这部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其教学水平;把学生评教低、督导专家打分低、同行评教低的教师纳入教研室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通过教研室活动督促和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水平[10]。
2.2 提升能力,加强教师队伍。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培训的投入力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管理理念,建立起“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②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引导教师不断提升学历层次、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外出访学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我们已选派多名师资前往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地进修学习,同时参与PBL学习工作坊、高仿真模拟教学工作坊及标准化病人(SP)工作坊、慕课等系列培训,提升个人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并将国内外先进教学及管理理念引入我学院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试讲制度、同行专家评价等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并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境外研修等,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11]。建议成立由老中青组成的教学小组,教学组长负责自己小组青年教师的培养,以点对点的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速度。继续沿袭传帮带儿科学教师教育体制,将听课制度、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落到实处。④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尤其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推出“儿励之年”大讲堂活动,引导教书育人和自身修养相结合,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将思政教育、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在儿科学教学活动始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充分发挥特别是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12-13]。
2.3 改革方法,活跃课堂结构。儿科学在已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基础上,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和引进使用。依托新疆医科大学“课程中心”,构建了以课程为基本单元的教学数据中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免费共享的包括教学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题库、参考资料等优质的教学资源[14]。日后更需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让学生紧跟医学的最新发展[15]。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积极推广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观看变为体验,充当“一小时老师”“一堂课老师”,这样将会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综合锻炼基本能力[16]。
2.4 科学评价,加强过程管理。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为着力点,摒弃老旧的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在学期中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增加过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严格过程考核,在所学专业总成绩中增加学习过程的成绩考核所占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体系,从而完善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17]。目前儿科学专业已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应用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加强考试纪律管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毕业“清考”;严格准出制度,并建立末尾淘汰制,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忙起来。
同时,以职业胜任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三基”、“五术”、“三早”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在儿科学专业本科生刚入学时,就由指定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程导师,全面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和生活,构建新型的“医学师生关系”。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前即开展相关专业教育,介绍本专业的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发展前景、培养方案、就业方向等[18]。学生在完成正常的上课学习内容后,可跟随“三进两联一交友”教师熟悉临床流程,参加门诊和病房临床实践,参与病例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协助临床科学研究,让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三
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充分体现了“三基”、“五性”、“三早”的教育理念。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能够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找出主要矛盾,采取措施并加以解决,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临床操作技能[19]。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院采用PBL等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典型病例分析讲解的形式,模拟教学,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对疾病做出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即能提前接触临床、感受临床,极大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并在各课程教学中积极尝试,寻找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岗位胜任力目标实现的教学模式,以期开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通过专业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临床见习和集中强化培训、毕业临床实习等途径,为本科儿科学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创造条件。将实践教学环节由过去单一的课内实践(实验、见习、实习)扩展为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20],自大一就要求学生尽早接触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参加志愿者服务,采用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导诊、咨询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卫生宣传保健服务,发挥健康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助研工作,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思维与能力训练,并以团队形式申报大创项目。构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临床见习、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等)+专业实践(专业实习、专题实习和临床实习等)+综合实践(军训和国防教育课程、劳动、开放性实验、社团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的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5 强化教学管理,严格制度监控。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建立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教学质量为监控重点,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联动,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各个层面听课制度,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管理人员听课、巡课等为主要手段,确保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有效,形成闭环管理;通过教学评估、检查、评价、师生座谈会等方式确保教学信息的全面收集和反馈。严格执行课程内容准入制度,发挥各个教研室主任及成员对课程把关作用,拒绝“水课”进课堂[22]。强化责任落实,对不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教研室主任严肃追责;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
2.6 加强医学人文底色,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医德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学校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医学并非冷冰冰的科学,它有着人文关怀的“温度”,医学生更需要有人文关怀,尤其对于儿科医生更要成为“有温度”的医者。儿科学在课程设置中尤其要重视人文思政教育,将人文思政教育始终贯穿在课程始终,优化开设的“儿科人文与医患沟通”课程,从医学生的培养阶段就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医患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医德医风。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状态,帮助学生摆脱消极影响,敞开心扉,认识自我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岗位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高扬主旋律,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利用开学集中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月、团课、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途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励志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认识国情、扎根基层、服务边疆,在第二课堂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不断提升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提质的新时代。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人才培养“连续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靓丽的风景线。如果说本科教育是以本为本,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提升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则是以质图强。自2011年起儿科就成为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3年起成为新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基地,2019年规培结业考首考通过率为96%,二考通过率为100%,作为紧缺专业,5年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支持下,基地建设不断完善。2020年获批国家级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但作为紧缺专业,儿科专业一直面临着报名人数不足、学员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切实保障儿科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全面提高儿科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素质,规范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上还要下力气[23],必须从培训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入手,内容涵盖组织管理、师资管理、学员管理、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细节,并形成闭环管理,为儿科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方面,要建立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普遍经验。医学院校教育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使他们掌握毕业之后接受专业化培训以及继续医学教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24]。继续医学教育目前以各类会议、学习班、短期培训等方式进行,现在受疫情影响,大规模集中式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及影响,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内容、效果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在疫情后时代需要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融入继续教育的主流内容中。互联网+线上继续教育培训方式,逐步取代集中式教育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
新的时代,新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上,我们需要知道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学习的多样化、培养的个性化还有管理的现代化,但也要警惕身子进入普及化,脑子还在大众化,习惯还在精英化,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以及技能型的高等医学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