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朝霞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①
在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的20 字伟大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频频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话语中。“生命至上”这一伟大抗疫精神,集中体现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中的仁爱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②他还在讲话中引用了《庄子》的名句“爱人利物之谓仁”,意思是说“仁,就是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正是在这种“爱人利物”仁爱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仁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从“仁”此字的结构(即“人”和“二”组成“仁”)来看,可知“仁”是关于“人”的学说,而且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个体的学说。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仁”的解说,也紧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例如,《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尽心下》说:“仁也者,人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仁之为言人也……仁之法,在爱人。”从这些关于“仁”的解说,也可知“仁”的意思就是指人与人互相亲爱。“仁爱”的内涵是宽仁慈爱,是一种爱护、同情的感情。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关于“仁”的表述有109 处,“仁”字出现了110 次。可见孔子价值观的重要内核就是“仁”。从孔子关于“仁”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仁”的本质内涵、核心要义和基本精神就是“爱”。孔子第一次明确地将“仁爱”列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并将“仁”界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③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从孔子的论述可以看到,要将“仁”这一内在的德性精神付诸实践,关键还是靠“爱”。
儒家思想高度重视“仁爱”,其讲“仁爱”,是以爱亲人为起点,从每个人对父母、亲人的情感开始,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然后推己及人,再把它扩充出去,由爱亲人到爱其他人,由爱百姓到爱世界,爱大自然的山水动物、一草一木。正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⑤。经过历代不断的发展,儒家思想所指的广义的“仁”,主要是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五常”,而狭义的“仁”则是五常之一。“仁爱”也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四维八德的基本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仁爱”传统在我国社会各界得到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界更体现出了感人至深的“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仁德为前提,以诚德为基础,以行善为核心。以仁德为前提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灵魂底蕴,这些品性奠定了一个人有没有善行;以诚德为基础,是指在行善的过程中,带着真诚、求实之心,而不是为了求得自我安慰的心理,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以行善为核心,即用行动表现个人对“仁”的理解,并亲身践行仁爱善举。
第一,以仁德为前提。仁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仁所要求的品德修养,首要的就是仁心,就是对生命的大爱无垠之心、对他人的同情怜悯之心。在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里,古人早就有了“医乃仁术”之说,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强调大医精诚医者仁德为先,所以无论医者出于何种目的行医,仁德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是一位合格的医者应有的道德修养。
第二,以诚德为基础。何为“诚德”?诚德即诚实敬业,诚信待人的品德。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诚德”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从对事业的“热爱”延伸到对社会、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演化为文明之风,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凝聚力,对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属于“仁爱”的体现,是以诚德为基础的一种高尚的行为。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⑥仁爱向善,应以发自本心的诚信为本,而不应该是为了名利地位而做出自欺欺人的虚假的行动。以诚德为基础的仁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第三,以行善为核心。何为“行善”?行是行为,是行动,以行动将大爱、仁德、诚德付诸行动就是行善。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将行善定义为:在赐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快乐的仁慈的行为。行善是仁爱精神的重要内核。仁爱不是口头上的假大空,而是行动上的真小实。崇德仁爱的关键是“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为周围、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为了社会和谐、人民友爱,更应崇德行善。
在我国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仁爱”思想得到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仁爱”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价值,关键就在于其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担当,从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惜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一方面,“仁爱”思想成为历朝历代执政者官德的中心内容,在其治国安邦的思想中,强调为官之道首先要讲“仁爱”,要关心百姓疾苦,仁民爱物。另一方面,“仁爱”思想深入民心,体现了老百姓的基本诉求,也成为民间教化的重要内容。各种蒙学、家训及口耳相传的人文教化,不断地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把这种“仁爱”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于世世代代。
在新时代,“仁爱”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仁爱”是道德的崇高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在全社会弘扬“仁爱”传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医学界弘扬“仁爱”传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医德水平。同时,弘扬“仁爱”传统,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第一,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仁爱”传统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要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仁爱”传统,激发人们形成文明、友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不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仁爱、向善的精神力量。
第二,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当前医患关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医疗纠纷不断出现、经济关系制约了医患关系、医患之间信誉的缺失等方面。要改善医患关系,必须大力弘扬“仁爱”传统,还医学以人学的本质,建立医生和患者的和谐关系。医生是关怀者,患者是被关怀者。这种关怀他人的思想,依赖于“仁爱”传统的指引。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建设,又基于“仁爱”精神的实践,心系患者,无私奉献,尽量去理解病人,充满同情心,并基于对患者的信任做出令人满意的工作。
第三,有利于提高医德水平。医乃仁术,这句话揭示了医学与仁学先天固有的内在联系。行善落在实处,就是仁心仁术。作为支撑传统医学发展的传统医德,被深深地烙上了“仁”的印记,它让人感觉到的首先是一种人情、温度和暖意。“仁爱”传统的弘扬,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水平。现代医德的修养,要做到讲与做、知与行的统一。
第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弘扬的“仁爱”思想,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人文根基。在“仁爱”思想浸润下的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始终崇尚和平,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向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仁爱”思想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不仅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生命至上,发扬仁爱传统,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 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悉心治疗,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既是中华民族“仁爱”传统、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生命至上,除了体现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⑦,“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⑧。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凝聚在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民惟邦本”的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民本”一词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此语的背景是:夏启之子太康失德,耽于享乐,不理政事,以至老百姓都有了二心,不愿服从他的统治。于是太康的五个弟弟就放歌于洛水之畔,吟咏祖训。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说的是大禹的告诫,希望作为统治者的子孙能够亲近民众,而不要以之为卑贱。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得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几乎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端于商周,历经千年,一直存在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革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惟邦本的思想资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博爱、厚生理念,特别是中华传统医学文化领域注重激励医者做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等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古籍中有诸多体现。例如,《尚书·大禹谟》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诗经·商颂·玄鸟》中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记载,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足食”(《论语·颜渊》)、“富民”(《论语·子路》),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荀子主张“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不富无以养民情”(《荀子·大略》),《管子》主张“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管子·牧民》)、“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管子·形势解》),《庄子·天地》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等等。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无不重视民生,在理论上强调对民生要有敬畏之心,因为民生是善政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实践中影响极为深远。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六大理念中,“重民本”体现了国家在与民众关系上的责任。民本精神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基本遵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充分表达了对民本精神的高度重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⑨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源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⑩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之源。“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时代体现,是马克思“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人民”的理念根植于心,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民生角度考量,“以人民为中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权利观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权利理念的价值选择与价值排序。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之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以此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是广大党员干部忘我工作的内在动力。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⑭新时代向党提出了一系列高难度历史性课题,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⑮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得失最终都要由人民做出评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⑯从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也可以看到,不管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实践,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40 多年来让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和伟大成就,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疫情面前,正是医务人员白衣执甲,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昼夜值守,车间工人加班加点,志愿者无私奉献,亿万人民自觉防护,才能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执政党不管在什么时候,始终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取得抗疫成功的重要经验。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而又明确地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⑰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不遗余力地进行救治,不惜代价做好防控。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整个战“疫”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坚定支持。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全力奋战、英勇奋战、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书写了人类与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伟大篇章。
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我们党的带领下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用慎终如始的坚守、再接再厉的坚韧,努力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⑱,人民是中国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也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
从古老的“仁爱”传统、民本思想,到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论,再到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建设时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坚持生命至上的战略部署,发扬了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0 年2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⑲。2020 年 2 月 10 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20 年 2 月 23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如何加强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明确指出了要求,指出“坚持依法防控,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20 年 3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中,要求“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保障好群众基本生活”、“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2020 年5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科学调配医疗力量和重要物资,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尽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势,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⑳。
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策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中国迅速展开史无前例的抗疫行动。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 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措施严格管理。党中央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全国上下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群策群力、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充分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重大突发事件能迅速真实地检验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立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就是对执政理念的一次大考。在抗疫斗争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闪烁着人性光辉;关心爱护医护人员,统筹用好医护力量和医疗资源;尽力满足特殊困难群众需求;确保武汉居民的生活保障;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构建起疫情防控中的“精神免疫”系统。疫情如大考,考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及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共产党坚持坚持生命至上的防控工作,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同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并肩战斗,加强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的指导,在推动严密防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督查问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解决了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中的紧要问题。同时,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人民解放军、中央和国家部委、各省区市鼎力相助,派出340多支医疗队、42000 多名医务人员火线驰援,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 个市州,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防控措施上,我们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
坚持生命至上的思想成为打赢抗疫攻坚战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我们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我们迅速建立全国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我们时刻挂念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危,千方百计保障我国公民健康安全和工作生活,向留学生等群体发放“健康包”,协助确有困难的中国公民有序回国。我们及时将全国总体防控策略调整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动防控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正是因为坚持了“生命至上”,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仅用 3 个月左右时间就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效率、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关键时刻毫不迟疑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责任担当。
2020 年9 月11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互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多边主义是全世界有效应对疫情等全球危机的唯一途径,呼吁各国采取以人为本、注重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人权的应对措施。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果断切断病毒传播路径,为遏制疫情蔓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大国担当。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西布兰德·彭浦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快速有力。”㉒这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直接相关,也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属性密不可分。中国政府在应对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特质。
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命关天、敬畏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传染源,及时分类、诊治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建立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排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有效切断了病毒的传染途径。即便是耄耋老人,医疗组也绝不放弃治疗,许多白发苍苍的病人治愈出院,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突出特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18 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开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所有这些在此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这些也含义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㉓在边沁看来,所谓善就是最大地增加了幸福的总量,恶则与之相反。而放弃高龄病人这个选择,在中国伦理文化中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正因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面对疫情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中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舟共济、勇于奉献,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主动承担起大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成功实践同时也向人们昭示了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伦理特质。
在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势下,中国坚持生命至上的大国担当,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动团结抗疫。从整体而言,这次疫情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科技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一次大考,中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交出了一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答卷。中国的抗疫实践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而中国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与抗疫实践,有助于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抗疫经验借鉴,有助于增进各国团结抗疫、共克时艰的合作意愿,早日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注 释]
①②㉑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908/c64094-31854170.html.
③ 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④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⑤ 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⑥ 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23.
⑦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
⑧ 从人民中汲取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0 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20—5—29.
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⑩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⑪ 邓小平.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J].新湘评论,2013,(15).
⑫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2.
⑬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⑭⑰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5—23.
⑮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1—6.
⑯ 习近平的扶贫故事[N].人民日报,2020—5—20.
⑱ 习近平同波兰总统杜达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3—25.
⑲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2—24.
⑳ 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第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0—5—19.
㉒ 张朋辉.“中国抗击疫情举措令人印象深刻”——访著名病理学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前校长彭浦曼[N].人民日报,2020—2—13.
㉓(英)边沁.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