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猪价一路下行,甚至跌破了养殖成本线,虽然消费者觉得猪肉便宜了,但相当一部分养殖主体开始亏钱了。“猪周期”下行阶段的后果开始显现。对此,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国家发展改革委也连续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三级预警、一级预警、二级预警;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央储备猪肉收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猪价格上下波动本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一种外在表现,但“猪周期”的大起大落不利于产业发展、群众生活和稳价保供。某种意义上说,“猪周期”中这种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是市场参与主体的预期与现实发生了较大偏差造成的,要抑制大起大落,应设法抑制住市场参与各方追涨杀跌的盲目冲动,建立起逆周期调控机制,就是用市场化的方式来缓解市场存在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要稳住!不要“急转弯”!
稳住!不要“急转弯”。要稳预期。从生猪产业发展来看,得益于过去两年的多措并举,生猪生产逐步稳定,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市场供应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价格下行是生猪行业的大趋势。针对当前形势,应该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
稳住!不要“急转弯”。要稳信心。生猪产业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养殖主体的信心不应“急转弯”,更不必盲目悲观,而是应该掌握好生产节奏,优化生产结构,提升技术应对能力,做好疫情防控,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以应对市场变化。
稳住!不要“急转弯”。要稳政策。虽然目前生猪产能已经基本恢复,各地各部门切不可盲目乐观,更不可在相关政策上搞“急转弯”,而是应积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出台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和细化方案,保护养殖主体的积极性,稳定养殖主体的信心,从而稳定产能,促进生猪产业的平稳有序发展。
猪粮安天下。稳产保供的核心在于稳价。在生猪价格大幅上涨时,要关心消费者吃不吃得到、吃不吃得起的问题,避免“猪贵伤民”;在生猪价格大幅下行时,要关心养殖主体愿不愿意养、养不养得起,避免“猪贱伤农”。市场供需常变化,应对措施要跟上,要稳定价格保障供应,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各地各部门来说,抑制和缓和“猪周期”始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应对“猪周期”,要稳住,不要“急转弯”!
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近期各地加大力度开展猪肉收储工作。据国家发改委初步统计汇总,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西藏、陕西等地已开展收储工作,内蒙古、吉林、福建、广东、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等地计划于9月份继续收储,其他地方将在四季度进一步开展收储工作。
当前,国家、政府对生猪行业普遍亏损相当关注,猪肉收储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那么,今年年底全国生猪均价能否突破20元/千克?
当前,生猪价格水平整体较低,建议有关屠宰企业、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等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补充库存;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年底全国生猪均价能否突破20元/千克?或可达到19元/千克。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近期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猪粮比价在5∶1~6∶1之间,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再次启动年内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将督促指导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开展地方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上下联动形成“托市”合力,切实保障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受收储政策叠加消费趋旺利好提振,近期市场大概率易涨难跌走势为主,但受行业产能恢复、猪肉库存充足、养殖端逢涨出栏情绪转好等因素制约,多数分析对后市仍偏悲观。
中航证券有关人员认为,非洲猪瘟疫情反复和国家阶段性推出收储计划对整体供需影响有限,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处于高位,猪肉供给将惯性维持高位,而需求端后续难以见到明显的抬升,目前猪价仍难言见底。但其认为短期来看,随着开学季、年底备货季的到来,需求端有望边际改善,同时政策面将施策缓解生猪周期性波动,显示政府对行业普遍亏损的关注,对短期生猪行情将有一定支撑。
中金公司有关人员称,猪企出栏量或将继续增加,而冻猪肉库存较为充足,在供给大概率增加的背景下,需求端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价格的走势。虽然四季度是生猪消费旺季,但需求端仍存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年底全国生猪现货均价突破20元/千克的可能性已经较小,“鉴于南北方地区的价格差异,我们将四季度生猪出栏均价由23元/千克下调至19元/千克”。
东兴证券有关人员表示,下半年生猪市场供应仍呈现持续恢复态势,建议持续关注养殖户压栏出栏情绪与终端消费需求改善情况。就企业层面而言,降本增效仍是核心主题,下半年随成本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复。
据近日发布的“经济日报—伊利集团消费趋势上半年报告(乳制品)”显示,上半年,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液态乳品和成人奶粉消费持续增长。
上半年,乳品消费市场恢复态势进一步巩固。在“五一”、端午假期消费回升等因素带动下,液态乳品消费需求稳步释放,自购买和礼赠渠道消费均明显增长;成人奶粉实现较快增长。液态乳品线上渠道持续快速增长,成人奶粉实体店铺经营向好。
液态乳品方面,平均单价、购买者家户数和购买频次均有所提升。报告显示,液态乳品的购买人群规模扩大了2.9%,户均购买量增长1.1%。购买频次和渗透率均有提升,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3%和0.1%;单次购买量有轻微下降。其他主要指标都有较好表现。
从品类来看,上半年常温液态乳品消费增长态势明显,平均单价和购买频次的提升是常温乳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18日,常温乳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1%,高于液态乳品整体水平;销售量同比增长7.8%,平均单价同比增长4%。具体来看,影响销售量的因素中,户均购买量实现4.3%的增长,购买者家户数实现3.3%的增长。购买频次和渗透率均有所提升,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4%和0.4%;单次购买量有轻微下降。
低温乳品销售量、销售额整体出现下滑。数据显示,低温乳品平均单价和购买者家户数有所增长,但是由于购买频次和单次购买量下降,导致低温乳品销售下滑。
此外,成人奶粉实现较好增长。数据显示,成人奶粉销售额同比增长14.1%,高于液态乳品销售额增长率,其中销售量同比增长15.2%,户均购买量同比增长2.2%,购买者家户数同比增长率为12.7%。渗透率是拉动成人奶粉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他指标也有所提升。
从获取渠道来看,液态乳品的自购买和礼赠渠道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自购买的增长主要由平均价格拉动,礼赠渠道各主要指标均有增长。渠道销售比例有所变化,自购买渠道占比下降82.6%,礼赠渠道整体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从市场类别来看,液态乳品以下线城市为主,超60%的销售额来自下线城市。其中,常温乳品在下沉市场增速较快、低温乳品各城市级别差距不明显。
成人奶粉在下线城市销售额增速更快。在各线级城市中增长幅度最大,其次为县级市及县城、省会城市和北上广深。
同时,网购渠道销售额持续增长。大卖场和超市对液态乳品的重要性下滑明显,但占比仍超50%,网购渠道重要性连续3年有明显增长。
成人奶粉的消费渠道中,大型实体店销售额增速表现更好。同期,网购渠道销售额占比为24.7%,是成人奶粉销售额中占比最大的渠道,约占成人奶粉销售份额的1/4,其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为14.8%。大卖场和大超市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0.5%和18.7%,销售额增速分别为7.4%和15.4%。
另外,高端和基础产品销售增速加快。常温乳品基础产品、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销售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基础产品和高端产品增速较中端产品更快,高端产品渗透率较高。
液态乳品中,国产产品销售额占比大且增速较快。截至今年6月18日,国产液态乳品在液态乳品销售额中占比96.4%,而进口液态乳品仅为3.6%。同时,国产液态乳品销售额增速显著大于进口液态乳品,分别为7.9%和0.8%。
成人奶粉以全家奶粉和中老年奶粉为主,进口程度相对液态乳品较高,但今年上半年进口奶粉较去年同期小幅萎缩。截至今年6月18日的过去24周,国产成人奶粉在成人奶粉销售额中占比69.3%,而进口成人奶粉为30.7%。同时,国产成人奶粉的销售额增速显著高于进口成人奶粉。
调查结果表明,国产乳品迎来发展机遇。首先,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小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县城以及乡镇市场的乳品消费前景广阔,同时高端产品品类渗透率不断增强。因此乳品企业应重视县域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液态奶以及奶粉业务向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另外,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逐步恢复,国产乳品发展的行业性机遇不断凸显。国产乳品企业应抓住“国潮”崛起机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大细分市场产品研发与创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围绕农副产品等领域,集中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充分发挥“标准为民”作用。其中《家禽孵化良好生产规范》国家标准,对家禽孵化生产的设施设备、人员、种蛋来源、孵化过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作出规定,有助于规范家禽孵化生产行为,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短期来看,国内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而饲料原料成本通常占饲料总成本的90%以上,因此压缩了饲料产品的毛利率。根据各大饲料企业2021年半年度报告,虽然全国生猪产能恢复带动饲料企业销量提升、营收上涨,但是新希望、海大集团、正邦科技等龙头企业饲料毛利率均出现下降。饲料行业通常采用成本加价法的定价方式,饲料原料价格的波动可以部分向下游养殖环节传导,缓解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但是由于饲料企业纷纷扩展养殖业务,原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整体利润的影响越来越大。
长期来看,饲料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集中度提升,竞争加剧。卓创资讯高级分析师李素杰认为,上游饲料行业成熟度较高,生产标准属于工业化生产,且无较好的技术突破,排名前十位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达40%以上,周期性的波动盈利空间较小。
与此同时,饲料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全国饲料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单厂产量更大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20年单厂年产10万t以上的饲料厂749家,较2019年增加128家,其产量占全行业的52.8%,同比增长19.8%,高于行业增速。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龙头企业都在加紧提升规模化水平,并谋求转型升级。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需推动生猪生产科技进步,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到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则要达到65%以上。
在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同时,生猪企业还在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由“卖猪”向“卖肉”转变,加速拓展食品深加工业务,提升产业链利润空间。牧原将产业链布局持续向生猪屠宰板块延伸。温氏围绕畜禽养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经营屠宰、食品加工、现代农牧装备制造、兽药生产、生鲜食品流通连锁等业务。天邦股份曾表示,向下延伸产业链,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可以获得价值链上每个环节增值的利润,有效平抑猪周期的波动。新希望六和集团同样将重心从饲料行业转向生猪产业链,表示要发展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项目,推动自身从饲料企业向养殖、食品企业转型。
近日,国内部分地区生猪现货价格跌破13元/千克,未见明显止跌企稳迹象。市场人士表示,未来可能出台收储等提振猪价政策的预期,对于生猪期货远月合约存在一定的利多支撑,因此在近期现货价格走弱的情况下,生猪期货2201合约跌幅却有所缩窄。
增石(辽宁)物产研投部农产品分析师郎旭秋表示,数据显示,能繁母猪产能数据7月开始环比下降,但当前仅是优化产能结构,去化低质低效的三元及二元回交猪等,优质能繁母猪产能尚未见顶。从基数及效率角度看,至少到明年上半年,生猪出栏仍处在环比向上的格局中。今年上半年国内猪肉产量2715万t,下半年出栏量势必大于上半年,即使出栏生猪体质量有所下降,但也高于往年同期,因此今年将大概率突破正常年份5400万t的年产量。光大期货生猪分析师孔海兰认为,家庭养殖场补栏积极性下降,规模养殖企业产能优化,行业整体生产效能提高。“如果按照最乐观的预期来推算,未来能繁母猪存栏延续下降,从生猪生长周期规律来看,对应2022年下半年生猪供应的下降,在此之前,市场生猪供给压力仍将延续。目前仍有部分散户存在被动压栏情况,未来大猪对市场供应的冲击仍不容忽视。年底季节性需求将对猪价形成提振,但供应压力较大,未来应重点关注实际产能淘汰情况以及猪价的走势。”她说。
在格林大华期货生猪分析师张晓君看来,当前供应宽松格局持续,全国猪价弱势不改,进入9月养殖场出栏计划环比明显增加。卓创资讯数据显示,9月各养殖企业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加5%~12%不等。一方面8月多地出现新冠疫情,影响餐饮等终端消费,导致8月出栏计划未完成,后移到9月出栏;另一方面自繁自养利润持续下探。据机构监测,9月8日,全国生猪自繁自养利润平均值为-348.79元/头,9月累计下降87.46元/头,养殖端面临的资金压力不断增大。
此外,国内冻品库存消耗缓慢,整体仍维持较高水平。数据统计显示,8月重点屠宰企业平均冻品库容比31.85%,环比上涨1.17%,较去年同期增加22.89%。“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冻品库存在150万~170万t,虽然绝对数值较年初有明显下降,但是并未全部进入终端消费,部分还在渠道流转环节,11-12月消费旺季也是冻品集中出货的最佳时机。整体来看,冻品库存压力仍是压制猪价的‘一座大山’。”张晓君说。
“当前期货近月合约仍然维持升水格局。截至9月8日,生猪期货2111合约基差-650,2201合约基差-1785。可继续交易基差回归逻辑,维持前期做空思路不变,养殖企业卖出套期保值仍有可操作性。”张晓君表示。
“由于需求端始终未能提供有效支撑,明年猪价预计应在养殖成本上下。”郎旭秋表示,在基本面偏空的情况下,切莫盲目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