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明,曲宪双,戴淑青,丁蕾,王阔,刘立安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14;2.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周围性面瘫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部分患者有患侧耳部疼痛或乳突部压痛[1]。中医称该病为“口眼㖞斜”,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于劳作过度、情绪郁结、面部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而入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与阳明、太阳经筋密切相关[2]。目前中医外治诸法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归纳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近年对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针刺与其他方法的简单对比,而是进一步探讨影响毫针针刺疗效的因素如:穴位针刺的深度、针刺治疗面瘫的介入时机等;特殊的针刺方法如:透刺法、巨刺法;不同种类的针刺方法及创新针刺方法。
1.1.1 针刺深度
李英南等[3]比较针刺地仓、颊车穴不同深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差异。以相同配穴为前提,对照组运用常规手法针刺,治疗组结合患者的体型差异,地仓朝斜下方深刺约4~6cm、颊车朝地仓方向深刺约3.3cm。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0%)大于对照组(6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深刺地仓、颊车穴较常规浅刺疗效更佳。
1.1.2 针刺介入时机
王韵等[4]观察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对急性面神经炎症状的改善情况和痊愈时间长短的影响,以寻找急性面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分组后分别在面瘫发病3天内、第4天、第6天、第8天开始以透刺为主进行针刺。比较4组病情好转、显著好转及痊愈时间。发病3天内介入针刺效果最佳,急性面神经炎及早开始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神经损伤的程度并缩短临床痊愈时间。
1.2.1 巨刺法
李莹等[5]分别使用针刺健侧面部穴位的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面部穴位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两组取相同的头穴、体穴作为配穴。巨刺组痊愈率为68.4%高于患侧组的47.6%(P<0.05)。巨刺组患者痊愈所需的治疗天数与患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巨刺法针刺健侧面部穴位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更优。
1.2.2 透刺法
熊云等[6]观察患侧面部穴位透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疗效。治疗组透刺面部穴位加患侧下关、颊车穴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结合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为89.09%,说明面瘫患者的患侧面部透刺加穴位注射疗效显著,其治疗方法值得针灸临床中进一步推广。赵钧等[7]将治疗组采用“四针八穴”透刺法(承浆透刺地仓、地仓透刺颊车、四白透刺迎香、阳白透刺鱼腰),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生物电信号和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提升,透刺组效果更优(P<0.05) 。
1.2.3 透刺法与散刺法结合
傅宗浩等[8]进行透刺结合散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41例患者采用透刺、散刺结合推拿治疗,在常规穴位针刺的基础上,加攒竹透丝竹空,阳白透鱼腰,颧髎向鼻尖方向透刺,内地仓向散笑穴透刺。每个疗程的第1、6次针灸治疗前,选取患侧攒竹和丝竹空连线上2 cm区域,以及颧髎和地仓、颊车和地仓连线上下各1 cm区域散刺,共3 min,以微微出血为度。愈显率为73.2%。该研究表明透刺结合散刺可提升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
1.3.1 浅针疗法
罗芳芳[9]随机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对患侧阳白穴、攒竹穴、下关穴、地仓穴、合谷穴常规针刺,同时施浅针于阳白、迎香、翳风,手法平补平泻,每穴连续推刮81次为刺激量。对照组针刺治疗组的全部取穴。研究结果表明浅针结合针刺疗效略优于单纯针刺,且因为浅针本身具备无痛、不出血等优点,患者依从性高,临床上使用更容易。曾丽莉等[10]观察浅针结合拔罐与普通针刺的比较,研究发现浅针患侧阳白穴、颊车穴结合拔罐疗效更好。陈凤叶[11]针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进行浅针治疗,治疗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加用浅针取四白、颧髎、牵正穴。浅针治疗总有效率为 95%,高于普通针刺总有效率的85% (P<0.05)。肖芳[12]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采用浅针结合艾灸疗法。对照组患儿温和灸患侧阳白、太阳、四白、迎香、牵正、颊车、地仓及双侧足三里;治疗组在艾灸的基础上,施浅针于患侧阳白、攒竹、太阳、颧髎、地仓、颊车、牵正、双侧合谷及足三里。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对于畏惧针刺的儿童,浅针治疗不失为良策。
1.3.2 穴位埋线疗法
丁敏等[13]对比针刺组、面部穴位埋线羊肠线组和PDS线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两个埋线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穴位埋线是恢复顽固性面瘫的有效疗法。
1.3.3 梅花针疗法
王惠国[14]使用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瘫后遗流泪症,操作方法是使用梅花针叩刺患者下眼睑处,至皮肤略见潮红,该疗法总有效率可达86.0%。梅花针叩刺起效快、恢复时间短。
1.3.4 刺血疗法
左甲等[15]评价翳风穴刺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西药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刺血组翳风穴刺血,刺血加西药组为前两组治疗方式的叠加。实验证明翳风穴刺血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最佳。
1.3.5 毫火针疗法
冯维琪等[16]研究毫火针点刺上下眼睑治疗顽固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所有患者均接受周围性面瘫常规针刺治疗,配合TDP局部照射。起针后采用毫火针治疗,采用0.30mm×40mm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将针尖烧至红白,远离睑裂,靠近眼眶垂直点刺上下眼睑各5针。治疗总有效率91,20%,治疗后患者患健侧眼裂差为(0.56±0.45)mm,低于治疗前的(1.55±0.56)mm (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侧眼轮匝肌肌力恢复明显(P<0.01)。
1.3.6 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熏蒸疗法
胡立丹等[17]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组在对照组采用双侧曲池和足三里穴位注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面部熏蒸,结果显示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
王艳君等[18]以“燕赵高氏针法”为学术理论基础,以阳明经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取穴重阳明、下针首针阳明,同时辨证论治以兼用他经”。运用此创新方法治疗,患者疗效显著。王静华等[19]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在患侧的翳风穴、瘛脉穴附近,有压痛、条索、结节的地方即为“反应点”。该法治愈率为66.7%,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超短波理疗组(P<0.05)。
近年来关于灸疗法治疗面瘫的研究注重灸法与中医辨证分型以及其他中医外治法的结合,以提高灸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孙恒聪[20]将急性期患者辨证分型为风寒型、风热型、脾虚痰阻型、肝胆湿热型,根据分型温针灸不同配穴,该疗法总有效率为87.27%。温针灸结合辨证分型明确中医病性,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
王学军等[21]通过治疗的有效率与治疗疗程的统计分析,对比温针灸与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温针灸组总有效率高达96.76%,温针灸为针刺与艾灸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处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且治愈疗程更短。董珍英[22]设置治疗组针刺患侧面部穴位结合下关、牵正穴隔牵正散饼灸,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4.74%。
近年来众多文献记载拔罐、中药封包、中药熏蒸等不同中医外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创新治疗面瘫的思路。
马帅等[23]借助温针灸与面部走罐两种方法治疗28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92.9%。温针灸和走罐相结合可以提升临床效果。金明卜等[24]采取面部穴位针刺结合刺络拔罐翳风穴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方法,探讨该方法对H-B分级的影响。患者痊愈率为91.43%,此方法可使 H-B评分得到良好改善,疗效佳。
熊年秀等[25]针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药封包热熨配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法。治疗组中药封包热熨患侧面部20~30min后行温针灸,对照组只使用温针灸。结果显示治疗组面神经分级评价功能量表得分降低幅度更大。中药封包热熨与温针灸均有温热作用,使整个面部经络温通,筋肉舒展,症状改善明显。
贾莹梅等[26]设计实验比较常规西药治疗与针灸配合防风汤患侧面部熏洗治疗两种方法。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4.42%(P<0.05)。该研究表明中药熏蒸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方法。
部分文献比较多种中医外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不论是单纯针刺还是其他中医外治法均有效,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增效,但增效程度和协同机制等尚不明确。
叶婷欣等[27]探索周围性面瘫的针灸综合疗法。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JFD)2007年7月至2015年2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结合推拿、艾灸、热敏灸、隔物灸、温针灸、刺血、拔罐、闪罐、刺络拔罐、中药外敷、穴位敷贴、中药内服、TDP等方法均优于单纯针刺。王兵等[28]所做研究中针刺、电针、隔姜灸、中药疗效相近,均优于西药对照(P<0.05)。
通过阅读上述文献,笔者发现:在毫针刺的研究中,适当深刺面部穴位、及早介入针刺治疗均有助于周围性面瘫的恢复;还可应用依据“右病治左,左病治右”原则的巨刺法、面部透穴刺法、散刺法等特殊针刺方法;在不同种类的针刺方法中,浅针法具有无创、无痛等优点适用于面部穴位,梅花针叩刺法、面部穴位埋线法、翳风穴刺血法、毫火针点刺法、穴位注射法均有良好的疗效;从阳明经论治面瘫、针刺患侧面部“反应点”,创新了针刺方法;灸疗法更倾向于其他中医外治法联合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中药封包、穴位拔罐、中药面部熏蒸联合针刺,疗效优于单纯针刺。中医外治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优势突出,许多中医外治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多种中医外治法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处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一些弊端:(1)临床研究样本量通常较小且缺乏样本量的科学计算,符合严格实验设计的大样本研究不足。(2)中医外治法众多,但缺乏基础实验研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没有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案。(3)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并且缺乏客观的测量指标,该问题直接影响临床研究实际的质量水平,像目前流行的House-Brackmann 分级法等疗效评价标准具有主观性强、对面神经功能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的缺点。神经电图、肌电图、红外热成像仪的使用给临床试验提供了更精确的量化标准,此问题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4)缺乏针对局部瘫痪面肌精细化修复的研究,例如眼睑闭合、耸鼻等单一动作的恢复,该领域研究价值大,可以成为中医外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新兴研究热点。(5)对于中医外治法减少或治疗口眼联动、面肌痉挛等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研究不足。(6)面瘫分期治疗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面瘫急性期与恢复期,缺乏对于面瘫静止期的针刺治疗研究。(7)对该病预后随访不足。综上问题都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研究,拓展思路,以找到更有效的中医外治方法,发表科学性更高的科研文献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