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少萍
潮州手拉朱泥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成型工艺以手拉坯为基础,这就决定着其形制以圆形为主。这与宜兴紫砂壶成型工艺有很大区别,后者通过拍打泥片成型,其形制几乎不受限制。
潮州手拉朱泥壶与宜兴紫砂壶在成型工艺上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壶身的制作环节。潮州手拉壶手拉坯成型工艺,是指在车轱辘旋转的同时,通过手指动作变化和组合,以捏、压、按、拉、挤、提等方式,控制壶身的高度、宽度等,壶内壁可见明显手拉痕迹。宜兴紫砂壶壶身的制作则是通过拍泥片、围身筒的方式完成。
有人会说,由于潮州手拉朱泥壶拉制过程为圆周运动,造型多以圆型为主,因此造型可能会过于单调。事实上,虽然潮州壶以圆为基础,但由于壶艺师手势的变化、手法的快慢,使得制作出来的潮州手拉壶形态各异,姿态万千。
中国人喜欢圆满,潮州手拉壶的“圆”,正是国人最为日常的喜爱,这种感情自然而然不显山、不露水。圆是潮州手拉壶的壶身基础,如何用圆这单一的几何图形表现无限的艺术空间?这就需要壶艺师在娴熟掌握手拉技术的基础上,对壶身进行巧妙的安排。
纵观古今,潮州手拉壶其壶身的圆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圆润端庄,有的挺拔俊俏,有的九曲回环,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玲珑。即便是圆,也各有不同,直筒状有之,馒头状亦可,或似水滴或若柿饼,无论上宽下窄还是上小下大均可成型,有的圆中带方,有的身若细腰,有的是两个甚至多个圆形叠加。
除了圆这一基础之外,手拉壶的形制塑造还能有什么变化?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做些加法,增加一些装饰。在壶上,常见的装饰包括线条、雕塑等。
线条的运用包括壶身在拉制过程中的转接线条,也包括后期增加的艺术线条。转接线条重在塑造轮廓和格局,是刚是柔,就在转接中体现。后期增加的艺术线条,更多是展现壶的韵律。后者的典型即千环壶,这也是潮州手拉壶独有的线条运用。
此外,在壶钮、壶把、壶嘴上增加一些雕塑元素也是潮州手拉壶形制塑造的重要手段。由于壶身圆形的限制,潮州的壶艺师便在手拉壶的其他部位增加装饰手段,例如将壶钮、壶把做成猴、狗、马等动物形象,或是海浪、水滴、星辰、足球等,在表现鸡或鸟的时候,常将壶嘴增加冠状或将壶把制成飘逸的尾巴等。
近年来,潮州壶还突破了历史上单一泥料成型的限制,在泥料上做加法:将两种泥料掺和,搅拉成型,成为潮州特色的绞泥壶。由于绞泥图案的不可预见性,绞泥的运用颇考验壶艺师的想象力、布局能力和手眼协调性。壶身的绞泥相对容易成型,如何将壶身、壶把、壶嘴、壶盖的绞泥有机结合,使整个壶协调一致,这就需要壶艺师不断地琢磨和实践操练才能得以完成。
长期以来,潮州手拉壶讲究壶身表面光滑、圆润。最近这几年,壶艺创作者受到自然肌理的启发,在壶坯上尝试一些新的突破,不以光滑为要求,而是按一定的审美情趣在壶身表面手捏出坑坑洼洼的“新皮肤”,模仿自然界中的树皮、戈壁滩、茅草屋等。
写意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以简约的笔触、简逸的表现方式表达对象,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具有东方审美的神韵。文化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潮州手拉壶与国画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潮州手拉壶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下,手拉壶爱好者对于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壶艺师在制作手拉壶时必须有主观感情融入其中。
当下的审美观,更趋向于简约风格。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麦秆画、瓷板画、瓷瓶画等传统手工艺大多表现手法繁杂。为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工艺师们逐渐转变表现手法,走简约风格,作品更多留白,却造就更丰富的意境。同理,体积不大的潮州手拉壶,更需要用简约化的风格,营造具有想象空间的意境。
当前,壶与雕塑的结合案例越来越多,不少壶艺师本身具有一定的雕塑能力,因此常常将具象的雕塑添加到壶上。笔者认为,在营造意境上,具象不如抽象,象形不如符号,而具象的元素往往过于吸引眼球,破坏了壶的整体协调。
事实上,在手拉壶的形制塑造中,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其基础是扎实的基本功,其核心则是艺术思想的深造,这是手拉壶“万变”中藏着的“不变”。只有练好基本功,制壶过程中才能随心所欲地增减要素,才能自如发挥,才能让手中的泥“听话”。壶艺师惟有不断学习取经,提高艺术修养,才能让作品有更多艺术空间,才能让小壶里装下“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