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黄淮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应学到什么、产出何种成果。长期以来,音乐表演专业的设定缺乏行业标准的制约,各高校的专业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培养模式单一,毕业生往往既缺乏师范类学生具有的教学能力,又缺乏专业艺术团体所需的表演技能,很难适应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借鉴工程及教育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理念,依照社会需求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是音乐表演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现存的下列问题,表明了依照OBE理念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缺乏合理设计。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设立音乐表演专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由于专业定位不准,很多高校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广度、轻深度”“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音乐教学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而很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生师比较高,这导致教师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配套教学设施不足,教学音像设备、图书资料、乐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是影响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不足。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授课模式大部分照搬于专业音乐院校,未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接轨,导致人才培养定位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同时,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应用操作能力低下,无法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需求,更谈不上“创新创业”。
毕业生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社会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音乐表演专业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及自主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这为音乐表演专业结合OBE理念进行改革打下了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为各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基于OBE理念,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改革,应在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从意识形态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教学模式选择、评价考核体系建构等方面开展成果倒推,确保每一教学环节有理有据、科学有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着力使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用艺术作品讴歌新时代,诠释中国精神。黄淮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结合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民英雄杨靖宇》《竹沟颂》等作品开展专业课教学,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思政”。
音乐表演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借鉴OBE理念,通过广泛的调研充分了解社会对音乐表演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建构课程体系。目前,地方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从事专业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社团音乐组织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可倒推出人才培养要求: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音乐编创、舞台服务能力;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与音乐表演相关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将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分解为若干知识、能力指标点,从而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地方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应依托项目化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可引入“Lecture(讲授)—Seminar(讨论)—Workshop(工作坊)—Tutorial(个别辅导)”工作坊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根据课程标准评价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根据教学督查、学生及同行评教的结果,评价课程教学的过程、内容、进度安排等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根据综合成绩评定方式、试卷及其成绩分析,评价考核评价体系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音乐表演专业的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调整专业建设方案[1]35。建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既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执行,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地优化专业建设方案。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考核,应打破以期末考核定成绩的惯例,突出过程性评价,使考核具有持续性和多元化特点。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演唱、演奏和作品编创,还应包括乐队协作、舞台表演等活动的组织。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而地方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传承当地音乐文化,也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本土课程的设置应以地方性、实践性、发展性、时效性为原则[2]155。为了彰显课程体系的地方特色,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设地方音乐概论、地方曲艺、地方戏曲等特色课程;二是在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本土音乐元素,如在歌曲作法课中指导学生以当地民间小调为元素开展创作,在合唱指挥课中指导学生将当地音乐改编为多声部合唱作品,在中国民族音乐及音乐史课中讲解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在器乐演奏课中加入民间乐器的演奏知识及经典作品等内容,在舞蹈编导课中指导学生编导民间舞蹈,在舞台表演艺术课程中指导学生排练当地传统剧目,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不但要组织学生深入各县区搜集、整理民间传统音乐和舞蹈,利用所搜集的素材进行创作,还要在音乐会、社区演出等活动中突出以地方曲艺、戏曲等为主题的内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黄淮学院所在的驻马店市,地方戏曲涉及豫剧、越调、罗卷戏等30多个剧种,本土音乐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器乐、歌舞5种类型,仅器乐曲就有700多首,民歌也有500多首[3]47。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