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华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泰兴 225400)
子宫内膜息肉是因内膜过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种局限性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多呈光滑状,肉质较硬,蒂长短不尽相同,长者甚至会突出于宫颈口之外。子宫内膜息肉多发生在青、中年女性群体中,虽然大都是良性,但并不排除有恶变几率。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经量增多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不孕,严重损害了患者身心健康[1]。传统的诊断性刮宫术治疗是通过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刮、促使内膜息肉剥脱,但是却存在着创伤性大、治愈率较低等缺点。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术式出血量少,视野清晰,定位准确,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是有研究表明,联合应用有效护理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2]。本文旨在分析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之间收治的80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符合试验条件:①由宫腔镜、Β超与病理学明确疾病诊断;②超声检查可见子宫有异常回声、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典型疾病症状;③无宫腔镜手术禁忌症;排除标准:①宫内放置节育器者;②术前已经在接受激素治疗者;③合并发生心、肝、肾等严重脏器病症;④子宫内膜癌或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40例)中多发息肉21例,单发息肉19例;患者年龄22-60岁,平均(44.16±3.16)岁,病程时间自2个月到18个月、平均(10.6±0.8)个月。实验组(40例)中多发息肉22例,单发息肉18例;患者年龄23-60岁,平均(44.68±3.02)岁,病程时间自3个月到19个月、平均病程时间11.2±0.9个月。两组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参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实验组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①组建护理配合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护士长及科室主任,主要职责为依据循证医学理念,对患者进行访视,掌握其病情变化,制定合理护理方案。②术前护理:进入手术室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过敏史,评估患者心理特征,告知其手术具体时间、注意事项、预期目标,从而稳定患者形态。③术中配合:提前调节好手术室温湿度,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做好保暖工作,准确传递各手术器械,详细记录患者补液量和出血量。巡回护士在输血或用药前,应认真核对患者各项信息,并及时补充欠缺的药品和物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证输血管、输液管通畅。④术后配合:手术完成后仔细清点和检查器械完整度和患者缝针情况,协助包扎伤口,安全护送患者回病房。
1.3 评价标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及术中出血量。其中护理质量从问题解决、知识学习、服务意识、整理文书、技能操作以及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3]。
1.4 随访指标。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2组患者血红蛋白、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月经量使用PΒAC(月经失血图)法进行统计:每张卫生巾使用完毕后、患者自行收入塑料袋储存,并由医务人员统一收集、分类和评分;结合月经失血图,每张卫生巾血染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评价遗失血块情况;再按卫生巾评分、数量和时间(天数)做统计,最后得到PΒAC分数越高、表示月经量越多。另外记录2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间所有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P表示统计学数据差异,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P<0.05。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参照组明显更少,护理满意度平分、护理质量评分均更高,P<0.05,数据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护理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度评分参照组 40 27.49±2.49 88.46±5.18 90.43±4.16实验组 40 16.24±1.50 96.48±2.21 95.48±4.17 t - 24.4766 9.0066 5.4223 P - 0.0000 0.0000 0.0000
表2 比较2组血红蛋白、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s)
表2 比较2组血红蛋白、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s)
分组 例数 PBCA评分(分) 血红蛋白量(g/L) 子宫内膜厚度(c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40 107.33±12.56 13.46±1.58⋆ 61.82±5.47 123.87±11.25⋆ 1.25±0.34 0.27±0.08⋆参照组 40 106.18±11.35 40.21±3.36⋆ 60.58±5.21 113.51±10.76⋆ 1.21±0.28 0.38±0.12⋆t - 0.3038 32.2195 0.7341 2.9762 0.4061 3.4110 P - 0.7629 0.0000 0.4674 0.0501 0.6869 0.0015
2.3 比较2组复发情况。截至随访时间结束,观察到实验组共计复发病例2例、复发率5.00%,参照组复发病例8例、复发率20.00%,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2组复发情况
子宫内膜息肉多是由于炎性子宫内膜局部血管与结缔组织增生,从而形成了息肉状的赘生物突入宫腔导致发生,息肉的大小、数量不一,常见宫体处,借助细长蒂附着在子宫腔内壁上,致患者发生经期血量变多、行经期时间延长的症状表现,需及时予以干预治疗,否则会造成女性不孕、宫颈炎和阴道炎的反复发生等不良后果,同时子宫内膜息肉也有一定恶变几率,因此一旦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便应接受规范治疗。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大多认为与雌激素持续作用导致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病变有关。积极治疗在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多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此病症,且取得了较好疗效,但是因为此术式手术要求较高,因此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更高。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为一项新型护理模式,是指根据手术室要求和临床护理经验,综合制定的具有调理性、完善性的护理方案,通过依照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去预防并解决可能会发生的突发性问题,以此来确保手术的顺利、安全进行,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有效、持续的引导,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护理质量持续提高持续了有力保障[4]。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另外通过随访可见,护理后12个月,实验组患者PΒAC评分与子宫内膜厚度皆要明显少于参照组,且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截至随访时间结束,观察到实验组共计复发病例2例、复发率5.00%,参照组复发病例8例、复发率20.00%,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2组患者随访结局。随访可见,术前2组间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厚度及PΒAC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2个月,实验组患者PΒAC评分与子宫内膜厚度皆要明显少于参照组,且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总而言之,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配合路径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减少疾病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