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护理办法研究

2021-01-06 07:59朱芳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8期
关键词:肺动脉有效率高压

朱芳芳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引言

肺动脉高压是常见的新生儿高危疾病,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导致患儿肺顺应性下降、形成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若为经过及时的救治,致死率极高,严重的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1]。新生儿发育不成熟,免疫机能低下,较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常以吸入性治疗的方式对患儿采取治疗干预[2]。因此,亟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与手段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吸入过程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提高患儿的存活率[3]。基于此,本文对比和分析了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课题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的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救治的肺动脉高压新生儿80例,在充分告知新生儿监护人研究目的与具体情况的条件下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获取使用相关数据,并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新生儿40例,对比两组新生儿的最终护理干预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新生儿24例,女性新生儿16例,平均出生体重(1368±294)g;常规组新生儿中男性新生儿23例,女性新生儿17例,平均出生体重(1375±286)g。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数据之间无明显性的差异且(P>0.05),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用作对比。

1.2 方法。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①病情观察。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护,定期检测患儿的血压、心率以及Sa02变化,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患者的呼吸参数进行调整。②气道护理。在患儿进行吸入治疗时,予以患儿垫高肩部、约束上肢处理,避免压迫气道插管而导致的脱落、扭曲情况。此外,在对患儿吸痰时需要遵循操作顺序,并对所用器材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③药物护理,对患儿的病情状态进行观察后予以科学合理的用药,并观察患儿是否有副作用发生,一旦发生副作用现象,立刻予以相关救治措施。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新生儿的护理干预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的评定标准如下:显效表现为新生儿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与副作用的发生;有效表现为新生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并发症与副作用的发生率大幅降低;无效表现为新生儿的病情并未得到控制或发生恶化,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发生并发症与副作用的概率高。②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三尖瓣反流速度、肺动脉压、Sa02等。③观察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氧合功能变化情况,包括: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④观察两组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包括:包括:呼吸窘迫、呼吸衰竭、死亡等。

1.4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处理,其中用(±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两组,行t检验;用[n(%)]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对两组新生儿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分析,若数据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性明显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新生儿经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95.00%为观察组新生儿的总护理干有效率,80.00%为参照组新生儿的总护理有效率,两种护理干预方式均有着较高的护理有效率,但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更高,体现出更佳的护理效果,两组数据存在差异,且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相关临床指标。新生儿的三尖瓣反流速度、肺动脉压、SaO2等改善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参照组,体现出更佳的护理效果,两组数据存在差异,且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三尖瓣反流速度 肺动脉压 Sa02观察组 40 3.50±0.12 9.45±0.19 0.91±0.18参照组 40 4.01±0.18 10.98±0.21 0.74±0.16 t - 14.909 34.169 5.973 P - 0.000 0.000 0.000

2.3 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护理后氧合功能变化情况。发现观察组的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指标优于参照组,氧合功能更佳,两组数据存在差异,且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护理后氧合功能变化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护理后氧合功能变化情况(±s)

组别 例数 PaO2(mmHg) PaCO2(mmHg) OI观察组 40 85.44±3.89 42.63±4.14 5.18±0.89参照组 40 76.99±4.13 56.17±5.62 4.21±0.92 t - 5.082 6.238 5.127 P - 0.000 0.000 0.000

2.4 对比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发现观察组患儿总概率为8.51%,参照组患儿总概率为27.65%,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低于参照组,治疗效果更佳,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可知,早产儿、出生体重极低的新生儿较易产生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病,且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致死率高的特征,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4]。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曲前列尼尔、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等药物对患儿进行吸入治疗,促进了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顺应性的能力,改善了患儿的肺部潮气量与通气量,增加患儿自身的氧合功能,溶酶体膜、脾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稳定性,有效限制抗体的合成与免疫反应的发生,激发酶促过程,改善平滑肌的收缩反应,且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5]。但仍需要辅以良好的治疗护理,实时监控患儿的生命体征与药物适用性,提高治疗与护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6-7]。本文通过对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了相关的护理研究发现,采用综合护理能够对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病情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护理诊断,深化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状态与病情护理需求,对患儿的治疗过程实施全面化、多元化的护理,有效的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成效。因此,加大综合护理干预,从影响因素的角度上施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举措,大幅降低各因素对患儿身体机能与生命体征的影响,能够降低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本文论述可知,对比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有效率、相关临床指标、氧合功能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观察组新生儿均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存在差异,且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肺动脉高压的情况,促进患儿的氧合功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降低发生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猜你喜欢
肺动脉有效率高压
肺动脉分支起源异常的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
一种耐高压矩形电连接器结构设计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环缩术后Ⅱ期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反腐高压震慑!这些官员选择自首
很有效率
2015年全国两会最高检、最高法2014年成绩单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