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英
(崇左市宁明县中医医院,广西 崇左 532500)
我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还有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都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开始出现年轻化。而急性心力衰竭就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一般是左心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后引起急性肺淤血和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能够危及生命,必须进行紧急的抢救,因此需要有效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急救[1]。所以本研究主要通过分层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的应用中,评价分层护理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患者同意并且经过伦理批准的情况下,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82岁,平均(55.14±5.38)岁。对照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6-86岁,平均(53.57±6.73)岁。观察组采用分层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胸痛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与临床表现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于发病后进入我院接受治疗和护理。②所有研究对象均详细了解并同意配合本研究,与我院签订协议。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的患者。②排除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实验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先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情况进行监测,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需要吸氧的患者给予氧气,调整流量。然后核实清楚患者的用药与检查情况,避免受到影响而不利于治疗。另外要保证住院环境的舒适,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规范患者的饮食。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分层护理。首先,成立分层护理小组,并且将小组内的所有护士进行分级,工作时间大于六年,并且综合技能水平高的护士分为一级,工作时间大于三年的护士分为二级,工作时间小于三年的护士为三级。其次要明确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第一划分危重患者抢救组,这一组的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衰,针对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源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护理工作。第二划分层级危险患者,主要针对Ⅰ、Ⅱ级患者,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绞痛和急性哮喘状况进行护理,避免病情出现风险。第三划分辅助分诊组,这个小组的护理人员要协助以上两组的工作,进行简单的护理措施[2]。然后还要定期开展分层护理小组成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必须要有急救处理的理论知识,还有相关的流程,另外还要熟知对于重症患者的急救技能,每年应开展两次培训,培训时间应达到一个月,还应设置相应的考核,必须通过考核以后才能够参与护理工作。最后必须要选择出一个合理的培训方案来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要以心电图、心肺复苏和急救相关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充分理解实验室的相关指标。对于专科护理技能,必须将心肺复苏功能、穿刺、处理创伤等技能充分了解并且掌握[3]。另外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重点要培训医护与护患之间的配合能力。最后必须做到分工明确,把急诊护理的相关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对急救整个流程进行合理的规范,并且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4]。
1.3 检测指标。在对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以后,将两组患者对于不同护理方式的急救效果进行对比,并且对患者接受了不同护理方式以后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7.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资料数据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了分层护理方式的观察组急救成功率较高,再次入院率也较低,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比较[n(%)]
2.2 不同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对比。根据表2可以发现,患者对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差异十分明显(P<0.05)。
表2 不同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对比[n(%)]
急性心力衰竭指发作速度较快或突然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引起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等症状。该疾病在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致死率。在针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急救和治疗的过程中,急救和治疗措施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与康复效果。具体来说,急救与护理措施的科学性,一方面会对急救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再次入院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上述指标的变化,也就会影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当前我国医学界针对该疾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分层护理是目前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对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这也是护理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病情十分复杂,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顺利救治,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因此对其进行分层护理,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医疗资源,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根据本次研究可以发现,采用分层护理方式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使用普通护理方式的患者,并且在急诊室的滞留时间也较短,再次入院率也明显降低,这就说明分层护理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能够取得这个结果,是因为对患者进行了准确的分诊,保证了病情严重患者及时得到治疗,这有效的提高了急救成功率。另外进行分层护理的护理人员也有着足够的专业能力,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急救护理知识,这也有效的提高了急救的质量,从而减少滞留时间。而且从再次入院率的数据可以看出,分层护理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并且控制病情,避免再次入院[5]。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分层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制定详细的分层护理方案。因此,在患者入院之后,应于第一时间对其病情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分层护理方案的合理性。此外,在实施分层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加符合其实际情况,也能够避免医疗资源的无谓浪费,并在这一基础上为患者节约更多的医疗成本。
在临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用来衡量临床护理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引导着护理服务的改善方向。所以,想要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必须能够及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使用了分层护理的观察组满意度为96.67%,而采用传统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满意度为83.33%,这充分说明分层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为实施了分层护理后,就能够通过有效的急救护理来缩短急救时间,并且分层护理的护理人员能力较强,可以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及时处理,减少患者痛苦,同时还可以加强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6]。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发病速度快且致死率高的疾病,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合理性将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产生深刻的影响。分层护理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救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提高急救的成功率,减少急诊室滞留时间,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可以说,分层护理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和护理工作中具有比较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