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峰
(射阳县妇幼保健院,江苏 盐城 224300)
妊娠期是孕妇特殊生理期,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孕妇机体内的孕激素、雌激素、凝血因子水平也随之不断变化,以便在分娩前后辅助性止血、预防产后出血、促进分娩顺利进行[1]。研究提示,妊娠期内孕妇体内凝血因子水平的改变会使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虽然有助于产后止血,但也容易引发血栓[2],若在妊娠阶段凝血因子改变不明显或达不到要求,则容易造成产后出血[3],因此,在妊娠不同时间对孕妇血凝因子进行检测和监控对于预防产后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凝血因子中,凝血四项反映孕妇的止血功能,而D-二聚体则为纤溶过程标记物,两者联合检测在临床中常被应用[4],为了探讨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水平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检验价值,本研究特对70例孕妇的不同妊娠时间的上述指标水平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70例,本组孕妇年龄23-35岁,平均(28.6±2.3)岁,初产妇39例,经产妇31例,产次1-3次,平均(1.5±0.4)次。纳入对象符合:①在我院接受检查并首次确定妊娠的孕妇;②妊娠后每月按要求到医院接受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联合检查的;③确定妊娠时孕周应<12周;④患者及家属知情、自愿加入研究,签订相关协议;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研究对象信息严格保密;对下述情况的孕妇给予排除: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③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④难以沟通、不配合及研究中途脱落的;⑤早产或分娩时间少于8个月的。
1.2 方法。分别在孕妇妊娠早中期、后期和临产期三个观察点当日清晨7:00a.m-9:00 a.m时间段采取肘静脉采血法每人抽取空腹静脉血1.8 mL,向试管内加入枸橼酸钠抗凝处理,使用离心机以3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浆,应用H1204十通道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江苏鸿恩医疗器械)测定凝血四项(FIΒ、PT、APTT、TT)及D-二聚体水平。临床参考值:凝血酶原时间(PT):11-14 s,活动度:80-120% INR:0.8-1.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37 s;凝血酶时间(TT):12-16 s;纤维蛋白原(FIΒ):2-4 g/L;血浆D-二聚体:<200
μg/L。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Mean±Sd)形式,组间两两配对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资料比较采取F检验,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显示,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70例患者的FIΒ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两项指标的水平均逐渐升高,PT、APTT水平逐渐降低,且较前一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个观察点产妇的TT水平则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见表1。
表1 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水平比较(±s)
表1 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水平比较(±s)
注:妊娠不同时间本组孕妇PT、APTT、FIB、TT 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P1=P(早中期:后期);P2=P(早中期:临产期);P3=P(后期:临产期)
时间点 血浆D-二聚体(μg/L) PT(s) APTT(s) FIB(g/L) TT(s)妊娠早中期 196.4±18.6 12.6±3.9 34.1±1.8 10.5±2.1 3.4±1.1妊娠后期 284.3±20.1 10.7±3.2 30.1±1.5 10.3±1.9 3.8±1.2临产期 337.2±22.5 9.6±2.5 28.4±1.3 10.4±2.2 4.6±1.4 T1 26.854 3.151 14.283 0.591 2.056 P1 0.000 0.002 0.000 0.556 0.042 T2 40.353 5.418 21.478 0.275 5.639 P2 0.000 0.000 0.000 0.784 0.000 T3 14.700 2.266 7.165 0.288 3.630 P3 0.000 0.025 0.000 0.774 0.0004
相关研究提示,孕妇在妊娠不同阶段体内的凝血因子和激素水平有显著差异,主要用于促使血凝水平逐步增加,至临产前达到峰值,并配合纤溶系统,使凝血因子间的作用达到平衡效应,以预防产后出血、保障分娩顺利进行。
在临床检验中,凝血四项反映血凝状态,而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单体与活化因子xIII发生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造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体现机体的纤溶功能,两者作用需达到平衡状态,才能有效预防产后并发症,若当凝血功能处于优势时,则容易引发深层静脉血栓;反之,当纤溶功能过度,则不利于产后止血和分娩进行。在妊娠不同时期对孕妇的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在妊娠不同时期掌握孕妇的纤溶、凝血功能状况,分析不同妊娠时期孕妇凝血因子特点,为临床的治疗护理提供大数据,从而保障孕妇安全。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接收的70例全程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设置了早中期、后期和临产期三个观察点来比较妊娠不同时间凝血四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妊娠时间的推移,70例患者的FIΒ(F=3.630,P=0.0004)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F=14.700,P=0.000)两项指标的水平均逐渐升高,PT(F=2.266,P=0.025)、APTT(F=7.165,P=0.000)水平逐渐降低,且较前一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个观察点产妇的TT水平(F=0.288,P=0.744)则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这样的研究结果与李丹[5]关于妊娠中期各指标高于早期,妊娠晚期各指标高于中期,临产期各指标高于晚期,各组数据之间各指标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D-二聚体:(t=8.31、6.21、3.70,P<0.05);PT(t=7.50、9.16,P<0.05)、APTT(早期至中期:t=3.62,P<0.05;中期至妊娠后期:t=1.33,P>0.05)、TT(t=0.92、0.48、0.78,P>0.05);FIΒ(早期至中期:t=12.70,P<0.05;中期至晚期:t=0.98,P>0.0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妊娠不同时期,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水平变化较为显著,越接近分娩,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FIΒ水平越高,通过严密监测上述检验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治疗干预措施(如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深层静脉血栓等,对临床诊疗具有应用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