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婷燕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 妇保部营养科,上海 200000)
不良妊娠结局是正常妊娠以外的所有病理妊娠结局,是关系母婴安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高危妊娠比例提高,临床医生需要高度重视,识别风险,做好围产期管理工作[2]。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孕妇孕前及孕期均营养充足或过量,发生孕前及孕期肥胖的几率较高,加大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了产妇及胎儿发生远期慢性病的几率,此类情况已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pΒMI和GWG过多是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也有证据显示,孕期动态监测孕妇体重变化,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24例病例资料,分析不同时期体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改善预后。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0月至12月于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病例1824例进行分析。纳入标准:①在我院建卡并规律产检至分娩。②门诊及住院期间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孕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内外科疾病,均无精神障碍或言语、认知障碍。
1.2 方法。记录病例的年龄、胎产次、身高、孕前及妊娠各期体重、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等数据。计算pΒMI,根据WHO ΒMI分类指南(2009)及美国IOM标准(2009)推荐孕期增重标准,判断孕前体型及增重情况。pΒMI分体重不足组(pΒMI<18.5,GWG12.5-18.0 kg),体重正常组(18.5≤pΒMI<25.0,GWG11.5-16 kg),超重组(25.0≤pΒMI<30.0,GWG7.0-11.5 kg),肥胖组(pΒMI≥30.0,GWG5.0-9.0 kg)四组,GWG分不足、正常、过多三组。孕早期体重为孕12周的体重,GWG=临产体重-孕期最低体重。疾病诊断参考各指南[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s)符合正态分布时,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水平的pBMI与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n(%)]
2.1 不同水平的pΒMI与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pΒMI与剖宫产、GDM、HDP、巨大儿成显著相关(P<0.05),肥胖组产妇的剖宫产率、GDM率、HDP率显著高于体重不足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P<0.05),肥胖组产妇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体重不足组、体重正常组(P<0.05),见表1。
2.2 孕早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不同水平的孕早期增重与剖宫产、GDM、HDP、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相关,孕早期体重增长过多的孕妇发生剖宫产率、GDM率、HDP率、巨大儿率、早产率均显著增重不足、增重正常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水平的孕早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n(%)]
2.3 GWG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GWG不当是剖宫产、HDP、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水平的GWG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比[n(%)]
在超重或肥胖孕妇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较高。资料显示,与正常体重孕妇相比,超重肥胖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约为其2-20倍,分娩时发生剖宫产、巨大儿、早产的几率也明显升高[4-6]。本文研究显示,pΒMI与剖宫产、GDM、HDP、巨大儿成显著相关。因此,可将pΒMI作为判定妊娠结局的预测指标之一。孕早期增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不当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密切。孕期能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过少,均易致母体脂肪快速堆积、血容量增加、胎儿快速生长。羊水、胎儿、胎盘过重,子宫增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怀孕不同时期体重增长过快。过多过快的脂肪堆积可增加盆底及外阴脂肪层厚度,延缓胎头下降速度,引发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胎儿娩出难度较大,增加了难产、剖宫产、巨大儿等的发生[7-8]。巨大儿的产生与孕前及怀孕不同时期体重增长过快密切相关,影响了子代远期健康水平,孕妇及家属应科学看待胎儿体重,合理饮食、运动,积极管理体重。
有研究证实孕早期增重过多与孕期增重过多是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早产等的危险因素,并且其风险随着体重水平的增高而增加,本研究验证了孕早期增重过多、孕期增重不当增加了妊娠期并发症,但是因样本等诸多限制,未能进一步细化分析。本研究中,GWG不足者占比40.0%,特别是pΒMI不足人群。GWG不足人群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别组,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在控制GWG过多的同时,也需要关心GWG不足的问题。本研究中,GWG增重正常者占比仅40.6%,探索符合本国本地区实情的增重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以期预警风险,提早干预,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孕前超重或肥胖、孕早期增重过多、孕期增重不当增加了剖宫产,增加了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今后的工作应结合本地特点,体重干预窗口前沿后移,实现围产期全程动态管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