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仓 潘秀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 h后产生的肺部感染,是儿童重症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第二大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占儿科医院感染的20%[1]。与儿童VAP相关的明确因素包括遗传综合征、气管再插管和转入PICU病房等[2]。VAP发生在5%的机械通气患儿中,并且接近20%患儿死亡[3]。来自美国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PICU中VAP发生率为2.9例/1000通气日[4]。VAP对患儿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并增加病死率,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5]。因此早期预测并防治VAP发生的因素,对改善患儿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既往相关研究多集中成年人,对PICU患儿的报道较少,并且存在样本量较少、资料回顾不全面等局限性。儿童VAP的影响因素与成人有所差异,例如质子泵抑制剂、使用雾化器和肠内营养等可能会影响儿童VAP的发生,但是不会影响成年人[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PICU收治的6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采用COX回归分析了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随后用ROC曲线法分析了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早期防治VAP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PICU收治的600例行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原发疾病明确;(2)PICU住院时间≥24h且机械通气时间≥48 h;(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入PICU机械通气治疗时已合并肺部感染为泛耐药或多重耐药细菌患者;(2)年龄>18岁;(3)临床资料不全。600例患儿中,男395例,女205例;年龄1个月~16岁。基础疾病构成(见表1)。
表1 600例行机械通气患儿的原发病情况
二、VAP诊断 参考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7]对VAP进行诊断。(1)机械通气上机时间≥48 h或者脱机≤48 h;(2)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体温升高,并且有脓性呼吸道分泌物产生;(3)患儿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并且原有肺部体征加重;(4)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增加,胸片显示有新发病灶和(或)原有浸润影变大;(5)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可分离出致病菌。
三、资料采集
参考既往国内外相关研究[8-10],从患儿门诊及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score,PCIS)、插管类型、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次数、支气管镜检查、再插管/自拔管、营养支持类型、留置胃管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统计患儿呼吸及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根据有无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
四、统计学分析采用
一、VAP发生率 600例PICU患儿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均超过48 h,其中54例发生VAP,占9.00%。
二、VAP组和非VAP组患儿相关因素的比较
由下表2可知,VAP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较长、行支气管镜检查、再插管、使用类固醇激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VAP组患儿,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ICU患儿发生VAP的单因素分析
三、PICU患儿发生VAP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将两组患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赋值(见表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VAP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OR=6.375,95%CI:3.298~12.32)、支气管镜检查(OR=1.979,95%CI:1.025~3.823)、再插管(OR=2.553,95%CI:1.329~4.906)、使用糖皮质激素(OR=4.758,95%CI:2.353~9.62)、使用质子泵抑制剂(OR=2.377,95%CI:1.124~5.025)是影响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3 赋值情况
表4 VAP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VAP预测模型的构建及ROC曲线分析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拟合预测模型:PI=1.852X1+0.683X2+0.937X3+1.56X4+0.866X5-0.476(X1:机械通气时间;X2:支气管镜检查;X3:再插管;X4:使用糖皮质激素;X5: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I越大,发生VAP的风险越高。以危险指数PI为检验变量,以实际VAP发生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45(SE=0.026,95%CI:0.795~0.895,P<0.001),灵敏度为89.96%、特异度为77.50%,约登指数为0.675,对应的PI为1.302,即当PI≥1.302时VAP的发生风险较高(见图1)。
图1 VAP预测模型的ROC曲线分析
VAP是机械通气48h或者撤机拔管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其病死率是普通院内感染的2~10倍[1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PICU收治的6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其中VAP占9.00%,这与既往国内报道的8.45%~23.3%一致[10,12]。VAP作为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延长了患儿住院时间、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并且对患儿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寻找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并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证实,机械通气时间、支气管镜检查、再插管、使用类固醇激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时间是指患者经气管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支持的时间。本研究中,机械通气时间>7d患儿的VAP发生率为34.36%,明显比机械通时间≤7d的患儿高。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影响呼吸道的廓清功能,因此增加了病原菌在呼吸道定植的几率,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风险。本研究结果与Walaszek等[13]报道一致,临床上应该每日对机械通气患儿的原发病、自主呼吸情况、咳嗽反射、排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符合撤机条件的患儿应该早期撤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镜检查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Liu等[14]研究一致。
吸入性肺炎是支气管镜检查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检查后的2h内,麻醉效果未消退,期间应该避免进食和水,以免发生误吸或呛咳,可降低肺部感染风险[15]。值得一提的是,支气管镜检查的原发因素可能也会影响肺部感染的发生,需要未来深入探讨。气管插管时侵入性操作,会影响气道黏膜的防御能力,增加了细菌定植风险,从而增加VAP发生率。本研究发现,再插管PICU患儿的VAP发病率为30.65%。糖皮质激素是ICU常用的药物,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小儿的抵抗力较差,因此更易发生细菌感染。与既往报道[16-17]一致的是,本研究发现使用类固醇激素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掌握激素适应症,避免滥用。质子泵抑制剂在ICU常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增加VAP风险,可能是因为(1)PPI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降低机体免疫力;(2)PPI抑制胃酸,使胃内定植菌过度繁殖,进而通过反流或误吸导致肺部感染[18]。严格遵循PPI使用指南,利于降低VAP发生风险。
本研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拟合预测模型,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VAP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6%和77.50%,ROC曲线下面积达0.845,提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机械通气时间、支气管镜检查、再插管、使用类固醇激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上容易获得,因此建立该预测模型也较为方便,利于临床医师操作。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回忆偏倚和选择偏倚;(2)本研究未分析VAP患儿预后情况;(3)VAP发生后会影响患儿预后,并增加病死率,因此应该早期治疗。了解VAP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征有利于经验性治疗,本研究未对这方面进行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机械通气时间、支气管镜检查、再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拟合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VA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对于筛查VAP高危患儿并采取个体化和规范化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