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1-01-05 21:42颜佩仪,李雅琴,任美衡
求知导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颜佩仪,李雅琴,任美衡

摘 要: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对文本的细致分析等弊端,文本细读法强调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将这一理念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消除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文章对文本细读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37-03

作者简介:颜佩仪(1997.7—),女,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就读于衡阳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李雅琴(2000.12—),女,湖南娄底人,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卓越班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任美衡(1973.7—),男,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一、文本细读法的内涵及意义

(一)文本细读法的内涵

“文本细读法”是一种贯彻英美新批评的方法。新批评是从20世纪起流行于西方文艺理论界的一个派别,因其发源于英国,流行于美国,而被称为英美新批评。与传统文艺理论主张研究文本的外在因素如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不同,新批评主张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解读,这是对传统文艺理论发起的一种挑战,也是它的“新”之所在[1]。

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2]。它要求批评家立足文本的语言层面,使用语义学的知识研究文本的最小单元,即从字、词、句等方面解读文本,包括对文本的语言文字、修辞等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以揭示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3],同时也顾全文本的整体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理论强调封闭式文本分析方法,它排除了除文本的其他一切因素对作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在英美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的观点基础上,考虑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因素,对文本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阅读分析,构建更加开放、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二)文本细读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丰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多来自中国古代传统评点文论,强调通过对文本圈点、评价等方式来解读文本,如《诗经》《毛传》《郑笺》《史记》中的点评都是初中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学习的对象。这些解读方法虽然细致,但它没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过于琐碎。将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使得解读文本的方法更为系统、完整,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师将中外文艺理论融会贯通,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实践。

此外,它其中对文字的多義分析、通过语境理解词义、对语言文字的“咬文嚼字”以及对比喻等修辞表达技巧的重视等细读方法,为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的解读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有利于师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内涵。

2.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文本细读法充实、丰富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完善的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具体体现在培养教师的文本研读意识和文本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存在不研读教材选文,仅依靠教参和前人经验进行教学的问题,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学习文本细读法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文本意识,培养教师立足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解读的能力。教师掌握了系统的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了文本中的知识,更学习了解读文本方法,在课堂外,学生将所学方法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他文本的解读中,从中获取知识、探究文本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一)对文本的细读停留于表面

新课改背景下,从前“填鸭式”“灌输式”呆板无生气的课堂氛围得到转变,初中语文课堂掀起了一股运用“互动式”“情境式”教学模式的风潮,提倡以对话或以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看似活跃了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但其流于形式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存在。语文课堂呈现出“看热闹”的现象,学生只是觉得课堂“好玩”,并没有学到实质性知识。在这样片面追求对话形式、追求课堂热闹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文本的细读也浮于表面。教师盲目地借文本细读之名,以“对话”的形式低效地分析文本,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文本内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浅阅读” 现象,学生对阅读的把握停留在“快速”“快感”“快扔”的层面[4]。快速、清浅地感知,回答几个问题就算研读,这样看似热闹,学生却难以真正地沉心下去,理解文本,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完阅读选文后,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方法做支撑,会快速地将之抛于脑后。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学到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对文本的细读僵化于经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市面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语文阅读教参,教参是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概括,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解读文本,但同时也助长了许多教师的惰性。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味依赖教参,以教参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没有对文本进行原生态解读,这导致他们的思维被教参固化,无法深入文本,从而得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的那样,当前的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深入文本,没有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5]。局限于教参经验,使初中语文教师丧失了文本解读能力,这无疑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除了对教参经验的依赖,初中语文教师也可能陷入现成教学模式的经验陷阱。因为前人对文本的内在规律、阅读教学模式多有总结,很多语文教师就照着这些模式去细读文本、开展教学,按照掌握生词、通读文意、品味语言、体会主旨等步骤进行“流水线”式的操作,几乎对所有文本的讲解都采取一样的“套路”。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学情、时代等多方面因素,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扼杀了文本生成的可能性,失去了每个文本应有的“韵味”。

(三)对文本的细读缺失于细节

英美新批评强调从文章的最小单元去解读文本,是对细节的肯定。孙绍振教授提出,一篇文章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有学术水平,也越有发掘的空间[6]。由此看来,从字、词、句等细节去解读文章不仅是文本细读法的重要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也同样有借鉴意义。要想进一步解读文章,初中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文词、修辞、句式等细节,以小窥大,于细微处把握文章精髓。

综观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许多教师忽略了对文本的细节分析,微观解读缺失严重。如有的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饮酒(其五)》的意境时,只会从诗歌的审美层面整体把握“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高远虚无意境,对境界进行笼统概括,却忘了其中“有我”与“无我”双重思辨境界的细节,缺乏对细节的进一步探究,学生也就难以理解陶渊明所表达的物我两忘的唯美境界,进而无法体会陶诗中的对无欲、纯粹,以及对“真”的追求。学生不通过细节探究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笼统、不确切的。

三、文本细读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把握文本的内在规律,但不局限于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中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浮于表面、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而是细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在规律。创造性阅读是中学生在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关注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理解,达到“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文本细读效果。

细读、理解文本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细读选文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真正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对文本进行探究式阅读。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切忌“灌输式”教学,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可能。由于文本本身内容有限,语文教师还要查阅资料,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或者将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结合,向学生表达观点,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以此构建生成性语文阅读课堂。

(二)避免经验化教学,“一文一策”

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囿于现成的教参和教学模式,而应认识到教参和前人总结的教学经验是教师解读文本的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资源。对文本的解读应建立在自身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再参照他人的经验来进行全面、个性化的阅读。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对每篇文本的解读也不应一概而论,而要做到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反复斟酌文本间的异同。例如,都是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韩愈《马说》中的托物言志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托物言志又有何不同呢?韩愈借用千里马难遇伯乐这件事来讽刺统治者不识人才,这个托物言志带有讽刺意味;而刘禹锡以陋室不陋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这个托物言志带有自我褒奖的含蓄意味,二者是不同的。教材的选文往往是经典且耐人寻味的,每一篇选文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体会其中的韵味。

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跳出原有的经验、模式,真正做到透彻地解读每篇不同的教材选文,实现“一文一策”,才能引领中学语文教学走向康庄大道。

(三)揭示文本之间的问题,微观分析

对问题的探究是深入文本细节的有效手段。明代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观点表达了对存疑的肯定,在阅读时,存疑也同样重要。对文本存疑的主要目的不是找到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细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初中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指出来的,可以是自己在阅读前提出来的,也可以是阅读过程中生成的。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选文中的细节问题,将之向学生提出,这样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草盛豆苗稀”,陶渊明为什么用“盛”这个词来形容杂草?“盛”和“多”“乱”“杂”等词有什么区别?经过思考后不难发现,“盛”字表达“茂盛、繁多”之意,是对诗人对草儿生命力的赞许,蕴含着诗人欣赏自然的美好之意,其余几个字难以表现这种韵味。通过提问,学生对“盛”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是文本细读法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

(四)从关键词、句、段切入细读,感受细节精妙

新批评提倡在进行文本细读时一个字也不含糊,字字探究,达到“咬文嚼字”的阅读效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这种观念仍然值得借鉴。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了自己要进行文本细读,还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探究精神。对于关键的詞、句、段,教师不能不求甚解,而应反复打磨、分析,与学生一起品析探究,增强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对于文本关键词、句、段的探究,著名学者朱自清的分析方法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具有一定启迪意义。在对鲁迅的《药》进行细读分析时,朱自清就十分注重从文章的关键词、句、段入手。朱先生对关键词、句、段的分析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他在分析文章主旨亲子之爱时,认为鲁迅用“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等词句、表现老栓家境贫寒,却竭尽全力为小栓买来人血馒头,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朱自清将细节贯穿于文章,以此来进一步体会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此外,朱自清还将关键字、词、句的分析特别提出,作为品析文章细微处的重要手段,如他提出鲁迅用“丁字街头的破匾已经看不清字了”来表示小镇的年代久远;“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全忘了是什么味”,这里的“全忘了是什么味”,表现小栓似乎有些失望似的[7]。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将关键词、句、段作为文本细读的切入口,对其进行细读分析。

综上所述,文本分析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文本细读法中对文字的多义分析、对语言文字进行“咬文嚼字”等细读方法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提升阅读实践水平。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在以文本为中心的基础上,把握文本内在规律、实现“一文一策”、揭示文本问题、探究文本细节,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朱自清文本细读理论微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王钢.“文本细读”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09-111.

[3]祁朔.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小说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4]柳斌杰.“浅阅读”凸显出版业文化使命[EB/OL].https://www.gmw.cn/01gmrb/2007-08/29/content_662297.htm,2007-08-29.

[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6]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7]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1-112.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