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荣
小儿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急性胃功能紊乱综合征,临床症状以呕吐、腹泻等为主,夏秋季节是腹泻的高发期,具体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影响了患儿机体生长发育[1,2]。中医在防治小儿腹泻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优势、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2例腹泻患儿,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定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2例腹泻患儿,随机分组(每组样本容量56例)。试验组:女性22例、男性34例;年龄1~7岁,平均(4.06±0.26)岁;病程1~5 d,平均(3.06±0.17)d;体质量8.2~39.1 kg,平均(23.92±2.44)kg;每日腹泻次数3~10次,平均(6.52±0.44)次。参照组:女性21例、男性35例;年龄2~6岁,平均(4.05±0.24)岁;病程2~4 d,平均(3.04±0.15)d;体质量8.4~39.5 kg,平均(23.94±2.41)kg;每日腹泻次数4~9次,平均(6.54±0.41)次。2组相比P>0.05,可比较。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
1.2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3]中对“腹泻”诊断标准;②病程在2周以内;③均伴有不同程度黏脓便、水样便、精神不佳、烦躁不安等症状;④大便镜检查:存在未消化物;⑤家属均已签署有关本项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遗传性、先天性疾病者;②合并过敏性紫癜腹泻者;③合并其他肠道疾病者;④中途从本研究退出者;⑤合并重大脏器功能障碍、衰竭者;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⑦由肾功能异常引发的腹泻;⑧严重电解质失衡者;⑨严重感染者。
1.4 方法
1.4.1 护理方法参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护士加强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严格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加强病房巡视,详细记录患儿排便情况,包括量、性状、次数等。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①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体温较高者,可给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无效者,则实施药物降温,如果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应及时配合医师展开救治。②环境护理: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以紫外线消毒,保持温湿度适宜,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的探视次数等、人数等,尽可能阻断一切感染源。③情志护理:护士可通过玩玩具、唱儿歌、抚摸等方式与患儿取得沟通,赢得患儿信任,拉近彼此距离,降低患儿啼哭次数及抵触行为。④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具体证型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对于湿热症患儿,则指导其多饮用玉米须水、冬瓜水,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禁食油腻、脂肪肥厚的食物;对于寒湿症患儿,则给予生姜茶饮用,禁食油腻、刺激、辛辣食物,可煎煮鸡内金、焦山楂等单药辅助治疗。对于脾虚症的患儿,则加强饮食护理,给予茯苓、食粥等,禁食油腻、辛辣、寒冷的食物,注意保暖。所有患儿进食遵循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⑤穴位贴敷:以中药贴对患者神阙穴进行贴敷治疗,每日1次,连续贴5 d,贴敷期间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红疹、发热、皮肤破损等症状,应停止贴敷。⑥穴位按摩:以指腹按摩患儿关元、天枢、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按摩60下,掌握好按摩手法和力度,避免造成伤害。⑦艾灸护理:艾灸患儿足三里、神阙、气海、天枢、中脘等穴位。对于病程在1周以上者,可增加大肠俞、胃俞、脾俞等穴位;对于湿热泻证者,加阴陵泉;合并恶心呕吐症状者,加内关。每日1次,每个穴位5 min,连续艾灸5 d。
1.4.2 观察指标2组均在干预5 d后评价干预效果。①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腹泻、呕吐、发热消失时间。②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护理前及护理5 d后,抽取所有患儿3 ml空腹静脉血,以10 cm离心半径、3500 r/min离心速率,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核因子-k(NF-kB)。③临床症状积分:包括腹泻、呕吐、发热,0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分值越低,症状越轻。④腹泻次数:统计护理前及护理5 d后患儿腹泻次数。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试验组腹泻、呕吐、发热消失时间均明显比参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例,
2.2 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护理前2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P>0.05;试验组护理5 d后血清IL-1β、TNF-α、NF-kB水平均显著比参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例,
2.3 2组患者腹泻次数对比护理前2组腹泻次数对比,P>0.05;试验组护理5 d后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护理前2组腹泻、呕吐、发热症状积分对比,P>0.05;试验组护理5 d后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2组患者腹泻次数对比 (例,
表4 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例,
小儿腹泻是多种病原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生与肝肾功能、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较差、免疫功能不完善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是患者主要的临床特征[4]。2岁以下儿童是小儿腹泻的好发人群,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极易引发机体生长发育障碍,增加死亡率[5]。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极易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另外,由于小儿运化无力、脾常不足,脾胃极易发生湿浊内蕴等病变[6,7]。脾失健运、湿滞脾胃、外感湿邪是小儿腹泻的重要发病机制,病变部位主要在小肠、大肠、脾、胃等。中医在治疗及护理小儿腹泻方面,遵循“湿滞脾胃”的原则[8]。
小儿由于年龄较小,具有易兴奋、易惊、易哭、易饿、易醒等特点,对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更高。中西医结合护理通过鼓励、诱导、哄导等方式,给予患儿更多的爱护、关心,与其构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儿遵医行为。通过改善治疗环境、加强病情观察,降低病原菌入侵几率,可有效防止疾病进展。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恢复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对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护理技术,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发挥通调督脉经气、流通气血、松弛肌肉、消食导滞、补益气血、温阳散寒的功效,调整脏腑功能以及阴阳平衡,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达到减少腹泻次数的效果,且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无毒副作用的优势。本研究示:试验组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比参照组短,试验组护理5 d后血清IL-1β、TNF-α、NF-kB水平、腹泻次数、症状积分均显著比参照组低,P<0.05。表明腹泻患儿采纳中西医结合护理,可取得理想、良好的止泻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有效缓解腹泻患儿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腹泻次数,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将该护理模式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