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银璐 白 旸 温如果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中好发于青、中年女性,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有些患者会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环境安静或者休息时头痛可以缓解[1]。近几年,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大,我国偏头痛的发作呈上升趋势,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目前,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是不良作用大并且反复发作,长期效果不理想。近几年,中医药联合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取自拟偏正散联合针刺四神聪及辨证取穴对风痰阻络型偏头痛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见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的80例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5.0±3.2)岁;病程1.2~15.4年,平均病程(7.5±0.8)年。试验组40例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35.1±3.1)岁;病程1.7~2.9年,平均病程(2.1±0.3)年。经统计学分析,2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2]。中医诊断以及辨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辨证为风痰瘀阻型,主症:反复发作性头痛,长达数小时或数日;次症:胸脘满闷或呕恶痰涎,舌暗红,或舌上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弦涩或沉滑。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②18~50岁;③病程≥1年,近3个月平均发作≥2次;④入组前2个月未服用偏头痛药物;⑤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②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正常沟通患者;③由于脑外伤、高血压导致的偏头痛或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偏头痛;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愿意参加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每晚睡前5 mg口服。如果患者疼痛剧烈可以采取口服布洛芬片每次0.1 g。试验组使用自拟偏正散针刺四神聪及辨证取穴进行治疗,自拟偏正散方剂组成为:川芎15 g,防风15 g,芥子15 g,薄荷15 g,天南星15 g,姜半夏15 g,白芍5 g,全蝎6 g。水煎服,100 ml,日2次口服。配合针刺治疗,主穴:四神聪;配穴:百会、上星、阳白、角孙以及局部阿是穴,常规消毒,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2组均治疗1个月。
1.4.2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的相关内容:痊愈:经治疗后无偏头痛症状发生,1个月内未恢复;显效:治疗结束后偏头痛积分减少>50%;有效: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偏头痛积分减少21%~50%;无效:结束后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接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例,%)
偏头痛为临床高发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以青中年女性多见,西医学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三叉神经传入纤维末梢释放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使得颅外血管扩张,导致头痛。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镇痛系统功能出现障碍为偏头痛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该病归于“首风”“头风”“头痛”等范畴[4]。主要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风为百病之长,巅顶首当其冲,因此,风邪是偏头痛发作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出现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外有风邪,内有痰湿,导致气机阻碍,发生经络阻塞,痰瘀交互,瘀阻脑络,发为头痛。因此外感风邪,内有痰瘀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因此在治疗上要采取祛痰、祛风的原则。笔者采取自拟偏正散联合针刺四神聪及辨证取穴进行治疗,四神聪是经外奇穴,首见于《银海精微》,顾名思义,是由4个穴位组成,“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四神聪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其位于巅顶,是阳气聚集最密集的部位,分别位于督脉和足太阳经脉,因此可以调节一身的气血,治疗效果卓越,有安神益智、健脑调神之功效。并且经常和百会穴联用,起到调和气血阴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尤其治疗偏头痛,百会透四神聪,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辨证取穴配合督脉的上星穴,缓解治疗头痛,并且缓解由于偏头痛带来的目眩、目赤痛,足少阳胆经上的阳白穴,治疗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的作用,足少阳三焦经上的角孙穴,为治疗偏头痛的经验穴,在配合与患者沟通后的局部阿是穴,效果明显。同时配合笔者多年经验总结的自拟偏正散,方中川芎上达头目,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防风、白芥子疏散风寒;薄荷清热,清利头目;天南星祛痰止痛;姜半夏燥湿化痰;白芍养血;全蝎通络止痛。以上药物合用,起到通络、化痰、止痛的作用。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接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小,今后要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中医药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佐证。综上所述,对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来说,采取自拟偏正散联合针刺四神聪及辨证取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