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瑶
胃溃疡是一种由侵袭性因素和自我防御修复因素失衡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目前,该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是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重要并发症。近几年,由于饮食不规律和社会压力引起消化性溃疡人数增加。胃溃疡是一种发病率高和复发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1]。胃溃疡主要发生在胃部,临床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溃疡患者常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甲硝唑的三联疗法并联合抗酸药,但是三联疗法不良反应多,患者易复发,抗酸药在西医中主要用于减轻患者胃酸对溃疡表面腐蚀,使胃蛋白酶失活来修复溃疡表面。但抗酸药的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多并易复发。中医药治疗胃溃疡历史悠久,在中医学上可归为“胃脘痛”“痞证”“喧哗”“吐酸”等范畴。对该病的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未治的慢性胃溃疡患者大多具有虚实、寒热盛的共同病机特点,而半夏泻心汤直接对慢性胃溃疡具有疗效明显的优点,半夏泻心汤治疗常见难治性慢性胃溃疡的不良作用小,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近年半夏泻心汤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的研究、半夏泻心汤的研究。笔者在本研究中比较了采取临床传统三联疗法以及临床传统三联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对寒热错杂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80例寒热错杂型胃溃疡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3±3.2)岁;患者体质量指数24.0~27.3 kg·m-2;患者病程2.1~4.7年,平均病程(2.9±1.0)年;胃痛12例、反酸恶心11例、口苦胃鸣7例、食欲不振9例、焦虑抑郁失眠10例。试验组40例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2.3±3.4)岁;患者体质量指数22.4~26.5 kg·m-2;患者病程1.9~3.8年,平均病程(2.9±0.3)年;胃痛10例、反酸恶心10例、口苦胃鸣9例、食欲不振10例、焦虑抑郁失眠12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寒热错杂型胃溃疡年龄、体质量指数以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进行诊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存在感染性疾病以及具有消化道手术史患者;恶性肿瘤和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胃穿孔以及胃切除术后患者;有精神疾病患者;处在孕期的妇女;有心脑血管和肝病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如: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等治疗。试验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法半夏15 g,黄连12 g,黄芩15 g,干姜15 g,人参5 g,黄连5 g,大枣4枚,炙甘草10 g。如果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20 g;如果有明显的泛酸,加瓦楞子20 g,海螵蛸20 g;若口苦明显者加蒲公英8 g,菊花5 g;如果嗳气明显加代赭石(先煎)8 g。以上水煎服,日2次口服。疗程为15 d。
1.4.2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下溃疡及周围炎症完全消失,13碳呼气试验阴性;显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下溃疡消失,但周围炎症仍然存在,13碳呼气试验阴性;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溃疡面积缩小≥60%,13碳呼气试验阴性或降低;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胃镜下溃疡面积缩小<60%甚至无变化甚至升高,13碳呼气试验阳性。临床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例,%)
胃溃疡是患者出现上腹部周期性疼痛的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部分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症状。引起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以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它结合了两种抗生素。标准的三联疗法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3]。由于胃溃疡病程长且复发率高,多数患者长期服用西药后易产生耐药并严重影响疗效。因此临床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可显著提高胃溃疡患者治疗效果,并减少胃溃疡患者的复发。在中医学中,胃溃疡可以归于“痞满”“胃脘痛”“呕吐”“嘈杂”“吞酸”等范畴,患者多数因为饮食不节,或者情志刺激,导致患者脾胃手受损,肝火过旺,肝胃不和,时间久了会发生胃部经络痹阻,从而发生气滞血瘀。胃溃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胃三脏。该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半夏泻心汤为治疗胃溃疡的名方,本方出于《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病名为“心下痞”[4],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代表方,因此常用来治疗各种脾胃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寒从中生,饮停心下,故发生心下痞,或者为重寒冷,寒邪随胃气上逆发生“呕”,如果寒饮之邪继续下移,侵入小肠,则发生“肠鸣”,患者会出现下利症状[5]。半夏泻心汤中以消痞散结、降逆和胃的半夏为君药;干姜温里,黄芩燥湿,黄连清热,三药合用并为臣药,方剂中干姜温中散寒,与黄连、黄芩发挥苦寒泻下的功效相反,起到降泄气机的作用;人参、大枣共为佐药,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甘草补脾的同时,可以调和诸药。随证加减,胃痛明显加延胡索止痛,反酸明显加瓦楞子祛酸,海螵蛸抑酸,口苦加蒲公英、菊花清热泻火解毒,嗳气明显加代赭石。纵观全方,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降,从而起到散寒祛热、升降复常、痞满可除的作用。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起到抗炎、抗溃疡的作用,并且可以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
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胃溃疡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寒热错杂型胃溃疡患者临床情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