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林伟国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中医学中“臌胀”等病的范畴,由于病变日久,正气不足,邪实内滞,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具,病情复杂,治疗上相当棘手,被称为中医四大“绝症”之一。中药在“臌胀”治疗中有着悠久历史,很多方药至今仍用于临床,收到较好疗效。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便为腹水,临床指出,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病后,通常会出现腹痛、心律失常及皮肤暗淡等现象[1]。有报道称,腹水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病发率高、难治愈,不但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以往,针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常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普通。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临床提出了实脾饮加减治疗,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物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确切疗效,本研究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及实脾饮加减治疗后,分析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肝功能指标情况、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状态,讨论过程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将来我院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始时间为2018年1月,研究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2组,即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27~70岁,平均(48.50±21.78)岁。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分布:28~71岁,平均(49.50±21.86)岁。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将上述资料对比后,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1.2 诊断标准参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诊断标准[2]:①CT显示患者存在大量腹水;②患者腹水持续超过3个月,且量多、增长迅速;③患者无自发性利尿反应,使用利尿剂仍无利尿效应。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订的《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北京)中臌胀脾虚水停证。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则舒,食少便溏,舌苔白腻。次症:面色萎黄,困倦懒动,颜面、下肢浮肿,尿少,脉缓。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参选患者一般资料完整;②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良好;③患者心肝等重要器官未存在功能性病变;④患者精神状况良好;⑤患者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均正常;⑥患者既往未出现血液疾病及恶性肿瘤;⑦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癌或者伴有严重感染者;②有上消化道出血活动期、肝性脑病急性期、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者;③有严重心、脑、肾、肝功能损害或有精神类疾病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其中包括利尿治疗、护肝治疗、退黄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治疗组患者给予实脾饮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包括:大腹皮6 g,茯苓6 g,白术6 g,猪苓6 g,草果仁6 g,附子6 g,泽泻6 g,砂仁6 g,青皮6 g,厚朴6 g,郁金6 g,生姜6 g,干姜6 g,甘草3 g,大枣1颗。将上述药方加水煎煮,取汁服用,2次/d[3]。2组患者均治疗4周。
1.4.2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肝功能指标情况、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状态。
1.4.3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相关症状与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相关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分值越大,表明临床治疗效果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振、头晕、恶心,得出分值与不良反应呈负相关。肝功能指标情况评估:评价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4]。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有心理功能、物质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功能,其中每项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心理状态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评分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
2.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对照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治疗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例,%)
2.3 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情况对比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情况对比 (例,
2.4 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例,
2.5 2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治疗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例,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中医学中“臌胀”“肿胀”等病的范畴,由于病变日久,正气不足,邪实内滞,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具,病情复杂,治疗上相当棘手,被称为中医四大“绝症”之一。实脾饮是治疗脾阳不振、寒湿内盛型臌胀[5]。因此,临床治疗应以祛湿消肿、扶正化瘀、健脾补阳等为主。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评分为(40.03±7.97)分,(34.73±4.31)分,(34.14±6.68)分,(28.13±17.3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4.16±6.12)分,(28.45±3.74)分,(36.44±7.07)分,(38.46±16.89)分,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8.32±9.21)分,(69.73±8.92)分,(63.25±8.11)分,(67.87±8.39)分,均高于对照组(57.45±7.32)分,(56.63±8.97)分,(52.78±4.56)分,(56.24±5.71)分,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心理状态评分为:(32.18±2.36)分,(31.78±2.59)分,均低于对照组(36.07±4.16)分,(35.24±5.67)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与徐敬江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实脾饮药方组成主要包括:大腹皮、茯苓、白术、猪苓、草果仁、附子、泽泻、砂仁、青皮、厚朴、郁金、生姜、干姜、甘草、大枣。其中大腹皮及草果仁具有行气导滞、化湿行水之功效,茯苓及白术具有淡渗利水、健脾燥湿之功效,附子及干姜具有行水散寒、温养脾肾之功效,甘草及生姜具有调和上述诸药之功效[7,8]。实脾饮药方可以健脾燥湿、利水、消肿祛瘀、补气益气等。
综上所述,实脾饮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既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确保治疗安全性,又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心理焦虑及抑郁,应被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