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治疗面神经炎30 例护理体会

2021-01-05 20:47:07王丽杜思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7期

王丽,杜思思

(鄂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湖北 鄂州 436000)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是除中枢性面瘫外,特发面神经受累所致下运动神经元性面部无力,又称Bell 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发病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为面神经管内感染后炎症所致,患者多数有受风、受凉、感冒史,临床主要症状为面部感觉异常,单侧的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抬眉、噘嘴及抬眉等动作困难,鼓腮漏气,伸舌偏斜,耳后乳突区疼痛,随着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可伴有流泪、味觉丧失及听觉过敏等表现。近年来面瘫发病越来越常见,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人慢性疲劳、免疫功能减退有关。若急性期未及时治疗,发病6-8 周可发展为顽固性面瘫,常规的药物、中医针刺治疗将难以起到满意疗效,甚至出现面肌痉挛,面肌连带运动等后遗症,患者也会由于病程过长对针刺产生畏惧、焦虑情绪。隔姜灸法是将艾柱放置于姜片上,施于特定穴位的一种中医外治法,较针刺具有治疗舒适,患者接受度高的特点,有研究认为[1],姜配合艾在祛风散寒、疏经通络方面更具优势。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9 年9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面瘫30 例患者,男20 例,女10 例;年龄10~80 岁。患者均为周围性面瘫,均单侧发病,左23 例,右7 例。所有患者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排除脑源性、耳源性等其他病理因素所致的面瘫,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的所有操作及相关内容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

①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确定诊断依据:周围 性面瘫的主要症状是面部表情肌无力,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闭目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往健侧喎斜,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每个患者存在严重程度差异性。②依据《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中口僻确定诊断依据。

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70岁,病程为 2 个月至2 年,自愿加入实验;③神志清楚,能够正确表达灸感;④在知情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②颅内占位诱发或外伤导致的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病症患者;③无法配合检查和治疗的患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⑤面部皮肤有破损或感染的患者;⑥依从性差,或者晕针或者瘢痕体质的患者。

2.4 操作方法

予患者面部隔姜灸治疗,配合医师面部针灸、电针、面部按摩、穴位注射、静脉注射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选择穴位:患侧四百、阳白、太阳、鱼腰、地仓、颊车、承浆,健侧合谷,每次取穴位3~ 4 个,新鲜姜片切成约0.2~0.3cm 厚,直径约2.5cm 的薄片,用针头将姜片扎2 个小孔,将姜片置于施术穴位上,点燃艾炷放于姜片上施灸,操作中要注意患者局部皮肤的变化,询问患者感觉,防止皮肤烫伤,每日1 次,每次15~20min,连续3 周。同时予患者护理指导,包括隔姜灸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等护理指导。

2.4.1 隔姜灸护理

注意隔姜灸禁忌证,如严重糖尿病、出血性疾病、高热、过饥、过饱、饮酒后、有施灸处皮肤溃破等患者不宜灸疗,艾灸前治疗室内应注意保暖,灸后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小水泡无需要特殊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应嘱患者前往医院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出泡内液体,局部涂抹烫伤膏。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嘱患者穿着宽松衣物,以免紧勒摩擦导致感染。

2.4.2 心理护理

面瘫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预后以及生活质量[2],医护人员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对患者的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和判断,为患者讲解周围型面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心理干预焦点在于调整患者对于本病的恐惧、焦虑心理,缺乏信心等不良情绪心理因素,从疾病的形成、进展、治疗、预后、保健等方面入手对患者进行疏导,加强患者与医生完美配合治疗疾病的自信心,强调依从性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将本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

2.4.3 康复护理

表情肌康复训练可通过活动患者面部肌肉,祛散瘀血,调和面部气血,还能够避免面部肌肉因疾病出现萎缩现象;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生活质量是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基础[3]。热敷患侧,每日3~4 次。自主进行患侧面肌运动,如:睁眼闭眼、抬眉、鼓腮吹气、患侧咀嚼、咧嘴漏齿等,可促进患侧肌肉的恢复,也可自行于脸部按摩,按摩时力度要适宜、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体手法如下:两手按揉眼眶,以两手食指桡侧面,分别从眼内向外轮刮上下眼眶各50 次。两手中指沿鼻山根处至迎香穴点按50 次,在迎香穴穴处轻按揉1~2min(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cm)。点按四白穴,颊车、地仓穴持续1~2min。

2.4.4 日常生活护理

平时注意戴口罩、避风寒,慎起居,不能用冷水洗脸,不食或少食刺激性食物。注意气温变化及时加减衣物,防寒保暖,适度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如仍然遗留症状的患者,需积极进行自我康复锻炼并观察,及时复诊明确病情恢复情况,避免遗留后遗症形成顽固性面瘫。

3 疗效评价指标

痊愈:双侧额纹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蹙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显效:双侧额皱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好转: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遗有轻度肌功能障碍,口角歪斜不明显。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是痊愈率、显效率和好转率之和。

4 结果

经治疗30 名患者经3 周的治疗均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痊愈7 例,显效16 例,好转7 例,总有效率为100%。2 个月后到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30 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面肌功能恢复良好,未见遗症。

5 讨论

《景岳全书·非风》[4]:“口眼㖞斜……亦总有血气之衰可知也”,以及《类证治裁》[5]“口眼㖞斜……不能荣润筋脉”等著作中可知周围性面瘫内因为气血不充;由《目经大成》[6]中“湿淫所胜偏于左……务宜参详”、仲景[7]论“浮者血虚……喎僻不遂”等可知该病内外因结合中内因为患者正气不足、素体虚弱,外受风邪入侵,从而出现本病。中医认为面瘫因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过劳、作息不规律或饮食起居摄养失调等,气虚血弱,导致人体正气不足给虚邪贼风以可乘之机,风邪趁虚侵袭面部太阳、少阳、阳明等经络,造成了面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痹阻经脉失于濡养,经筋急缓不收所致,阴阳左右失去平衡,营卫失调,气血虚弱,从而出现了面瘫。本病治疗以祛风散邪,活血通络为主。

面神经炎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

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1)脱髓鞘学说认为Bell 麻痹主要由病毒引起。单纯性疱疹病毒可能是Bell麻痹的重要病因。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其他脑神经如膝神经节和脊神经感觉神经节,经过并不清楚的方式病毒被激活,在神经节内复制,并避开了循环抗体的攻击。病毒复制中对神经节的损伤引起神经功能降低。临床上出现面部、咽部、头部和颈部的感觉迟钝。然后病毒进入到轴突,引起脊神经根炎,并上行到脑干引起局部脑膜脑炎。在受累的神经中病毒感染了Schwann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病毒积聚在神经细胞的纤维蛋白鞘内,当病毒经细胞膜破出时,出现神经细胞膜受损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髓磷脂断裂、脱髓鞘和面神经核细胞的染色质溶解,然后淋巴细胞浸润周围神经纤维。在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消除后,这些神经细胞虽然受损,但可以修复,重新形成髓鞘,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程度取决于损伤的程度。(2)嵌压学说有学者认为,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炎症引起了面神经炎,使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充血肿胀,由于面神经管是一种骨性的管道,肿胀的面神经在固定的空间内受到面神经管的挤压,引起面神经嵌压性损伤。面神经减压术的基本理论就是从嵌顿压力中释放面神经及其血管。无论损伤的病因如何,由于神经内水肿,受损神经肿胀。神经水肿增加了神经管内的压力,导致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嵌压。

周围性面瘫是全年龄段皆可发病的临床常见病[8]。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一侧的口眼歪斜,鼓腮漏气、额纹变浅、舌味觉减退等,起病急骤,数小时或1~3 天症状达到高峰,病初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临床上可将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尽管通过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仍有10%左右的患者恢复不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9]。西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炎症导致面部血液循环不畅,神经传导失调,临床针对该疾病多实施激素治疗,常见七叶皂甙钠、维生素等,虽可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营养神经的作用,但若病程超过1 周则无明显治疗作用,基础性疾病较多的患者,激素治疗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后期不利于患者恢复[10]。艾叶具有温经通络和散寒止痛之功效,燃烧的艾可将热力和药材功效传导到皮肤,达到治疗目的[11]。艾烟也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12]。生姜辛温,辛能散能行。艾得生姜辛温之力,使其渗透作用加强;生姜得艾升散之性,加强了温补散寒的作用,相得益彰。姜可以提高艾的温通作用,能提高代谢及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13],除此之外隔姜灸还能激活穴位(局部始动),调节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关响应),温通经脉,受损的面部肌肉得到气血的滋养,面瘫自复。本研究证明隔姜灸配合全面的临床护理,对于周围性面瘫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可操作性强,便于基层推广,在提高医院治疗水平的同时,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减轻其临床治疗的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中医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有针刺、电针、火针、艾灸、拔罐、中药、穴位注射等,伴随着医家对面瘫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临床对于面瘫的治疗也逐渐新增了很多治疗方法,针灸同时结合中药熏洗、喷雾、穴位贴敷、心理干预疗法、红外光疗、温针灸疗法等,不仅丰富治疗手段,且缩短疗程,可协同奏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时,其疗效是更为显著[14]。临床常见的以H-B 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面部残疾指数评分量表以及中医症候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但缺少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的比较,对不同时期使用艾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相关研究可以为临床使用艾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介入时机提供明确的结论和客观依据。

本研究受临床条件限制未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关于面瘫针灸治疗、护理文献中,我们发现灸法治疗方案如取穴、操作流程、灸量的掌握、疗效评价标准等方面,均缺乏客观标准;因此有必要进行规范化研究,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试验相对缺乏,这可能是我们今后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