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可
(资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641300)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其具有典型的湿疹临床表现外,常常还具有:①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倾向;②对异种蛋白过敏;③血清中IgE 升高;④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点。西医认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过敏原、自身抗原、感染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根据发病年龄常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及青年成人期三个阶段[1]。治疗上常采用润肤、抗炎、抑菌及免疫抑制进行治疗,患者可改善症状,但复发率、副作用等因素常常难以避免,给临床治疗带来困扰。中医辨证论治,确立方药,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效果显著。“阴火”理论源于李东垣,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基于此,笔者试从“阴火”探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及治疗。
古代虽无特应性皮炎的称谓,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其在古籍从应属于“浸淫疮”“四弯风””“疥癣”“奶癣”的范畴。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常归纳为内有先天禀赋不足,外有风湿热毒侵袭。即《医宗金鉴》言:“奶癣者,……,乃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证治准绳》:“疥癣者,乃脾经湿热,肺气风毒客于肌表所致也”。对于本病的治疗,总不离清热祛湿,祛风止痒。
“阴火”源于金·李东垣的《脾胃论》,其言:“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2]言及“阴火”的出现是因脾胃虚弱,阳气亏虚,阴血受邪火所伤,血脉沸腾,贼邪害于空窍,阳气不能正常升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于脾胃运化而得以充养。若脾胃不足,元气不充,阳气不能正常升降出入,阴火遂之亢盛,继而犯于周身,百病由生,变症尤多。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出现对称分布的斑丘疹、丘疹、丘疱疹、鳞屑等,皮肤干燥,自觉瘙痒难忍。其发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感受风湿热邪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3]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指出了心在“瘙痒”症状的重要作用,因心主神,人身的情志、思维、感觉均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心火偏盛,血虚不荣肌肤,皮肤出现干燥、鳞屑附着。加之血虚则木无所养而风动,而造成皮毛肌表功能异常而成身痒,痒为泄风,搔抓后局部皮疹加重;心火亢盛而扰心神则烦躁,亦觉瘙痒。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4]:“心火者,阴火也”,阐释了“阴火”与“心火”的关系,即“心火”为“阴火”。心为火脏,营气与宗气赖心的化赤功能而为血液,火为阳生血之阴,又赖阴血以养火,故血盛而火不亢烈。若血虚不荣心,心无所养,而成《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5]所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心中烦闷不安、瘙痒之症。故阴火亢盛易导致瘙痒、皮肤干燥等症状的出现。
同时,“阴火”所成,必有脾胃亏损。特应性皮炎本有先天禀赋不足。先天不足,后天脾胃易亏虚,故特应性皮炎的患儿常体质偏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无法正常代谢,液聚津停而成痰湿,痰湿日久则邪热丛生;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血无所生则血虚不能濡养肌肤。故“阴火”并不仅指“心火”,其亦有湿聚热结血瘀之“湿热瘀结”;肾虚而气逆于上之“相火”等[11];其均统归于“阴火”之中。湿热瘀滞,加之风邪外袭,津液运行受阻,故皮肤出现丘疹、丘疱疹。
总的来说,“阴火”导致特应性皮炎主要与脾胃虚弱,心火偏亢相关。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阴火”是由于脾胃虚弱,心火偏亢后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异常的表现,也是导致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特应性皮炎应当“补脾胃,泻阴火”。
李东垣言:“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强则元气足,“阴火”不得害人,故补脾胃既是泻“阴火”。临床常常使用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加减补脾益气,使后天之气充足,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盛,五脏六腑皆有所养,在内则元气充足“阴火”无以生,在外则表固而邪气难以袭表,故“补脾胃”是治疗特应性皮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特应性皮炎患者大多数或因气津亏损,邪搏体表而成皮肤干燥甲错;或因心血不足而致心火偏亢,偏亢之火烧灼肌肤,症见丘疹,丘疱疹及皮肤瘙痒;或因内生邪气交结,邪正搏于肌肤,气血运行受阻,败瘀凝痰,结于络脉,出现特应性皮炎的症状。而其病机皆根于“阴火偏亢”,故“阴火”得泻则五脏安和,特应性皮炎不易复发。在临床上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很多,但均不离“泻阴火”,如陈达灿[6]以参苓白术散合导赤散为底方加减创立的清心培土方治疗特应性皮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皮损,该方一方面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祛湿,另一方面以导赤散以清泻心火。杨志波[7]自拟荆防止痒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发作期,方中以山药、茯苓、甘草健益脾胃,以生地、黄芩、金银花清热泻火,荆芥、防风祛风止痒,全方清热健脾,祛风止痒,有效的改善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及皮疹。“心火者,阴火也”,心火得降,阴火不亢盛;脾胃得健,血气充养,阴阳各安其分,阴火自消。所以,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应该注重“补脾胃,泻阴火”。
李某,男,8 岁,2020 年11 月2 日于我科就诊。主诉:“反复面颈部及四肢红斑、丘疹伴瘙痒5 年”。家属诉患儿无明显诱因5 年前面颈部及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于当地诊断为“湿疹”,予以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可缓解,但皮疹范围及瘙痒逐渐增加。患儿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母亲亦有过敏性鼻炎病史,余无特殊。查体:面部、颈部可见红斑、丘疹,其上附有少许干燥鳞屑,部分皮损呈苔藓样变。腘窝及肘窝处红斑、丘疹融合成片,皮肤粗糙肥厚,部分呈苔藓样变,可见较多抓痕与结痂。体型偏瘦,皮肤干燥,面色黄,平素不喜运动,纳一般,挑食,偶有腹胀不适,夜间睡着后头汗出,大便时干时稀,小便常,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脉弦。诊断:特应性皮炎。辨证:脾胃虚弱,心火偏亢。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生甘草5g,陈皮5g,山药15g,莲子5g,炒薏苡仁15g,桔梗5g,桑白皮10g,生地黄6g,车前草10g,荆芥5g,灯心草1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1 天3 次。嘱患者皮损处涂抹润肤保湿剂。2020 年11 月9 日复诊,患者瘙痒及皮疹较前减轻,皮肤干燥好转,面色仍偏黄,纳可,头汗出明显减轻,大便已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前方加当归10g,首乌藤10g,7 剂,用法同前。患者3 诊时诸症状均明显好转。后以初诊方调理2 月余,患者瘙痒减轻,面色好转,大便已正常,无腹胀,体重增加。
按: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分析,本例患者辨病为特应性皮炎。湿疹虽与特应性皮炎在临床表现中相似,但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湿疹常为风湿热邪从外侵袭,内有脏腑郁热而成。特应性皮炎常发病时间较早,患者及家族常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易对多种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其基本病因病机常为脾胃亏虚,心火亢盛,加之外邪侵袭而为病。本例患者面黄体瘦,大便时干时稀,偶有腹胀,此脾胃亏虚之象,舌尖红,夜间汗出,此心火偏亢,诸证结合故辨证为脾胃虚弱,心火偏亢。治疗上以参苓白术散合导赤散加减。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健脾益气,陈皮健脾行气,薏苡仁祛湿健脾,桑白皮、莲子、生地黄清热止痒,车前草、灯心草清心利尿,使心经火热从小便而去,荆芥祛风以止痒。全方共奏健脾胃,泻阴火,祛风止痒。二诊时患者嘱证稍减轻,加当归,首乌藤养血祛风,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后以初诊方调整以健脾益气,脾胃得健,阴火则除,疾病渐轻。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过敏体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8],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种因素均可致病,患者常因调护不当,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患者先天不足,后天脾胃固然易虚弱,阴火遂之亢盛。“阴火”,为阳陷阴中,阴血伏火也。阴火亢盛,内灼于心则痒,上炎于皮肤则皮肤粗糙干燥,出现丘疹、鳞屑等。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复杂,不同时期的病机复杂多变,但其病机均与“脾胃虚弱,阴火偏亢”密切相关。故特应性皮炎可从“补脾胃,泻阴火”进行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