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计划投资财务处
牦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项目是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从根本上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关键保障。 2020 年, 四川省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 000 万元支持27 个牦牛生产基地县开展牦牛标准化养殖。
四川省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牦牛产业是四川省牧区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虽然四川省牦牛养殖规模大,但牦牛标准化养殖发展水平与川牛羊产业振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四川牦牛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逐水草而牧”,高度依赖天然草原的环境条件,导致草原超载压力大、出栏周期长、出栏率低、死亡率高、效益低下。再加上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养殖技术水平低,导致牦牛养殖冬春掉膘乃至死亡的现象频频发生,“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和“牲畜越多—死亡越多—效益越低”的现象仍然存在。促进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减轻天然草原承载压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必须以牦牛标准化养殖为抓手推进牦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0%左右的发展目标,要求草原牧区坚持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和生态牧业合作社。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川牛羊(畜禽饲草)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牦牛生产基地县区域布局,提出了全面提升牦牛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创建等水平的要求。2020 年,全省草原生态保护和现代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以牧区牦牛为主的草牧业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强调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促进牧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施牦牛标准化适度规模发展项目是落实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草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0 年,四川省在规划的牦牛生产基地县安排资金启动了牦牛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按照牦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结合省级牦牛标准化养殖场现场考核评分标准,项目资金主要针对牦牛养殖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分牧区和农区不同建设内容标准,重点用于标准化现代棚圈建设和多功能巷道圈、补饲槽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牦牛出栏率和养殖效益,降低死亡率,使4岁左右牦牛成为出栏主体,让“自然放牧+半舍饲补饲”“农区短期舍饲育肥”成为牦牛养殖的主要形式。项目资金采取“限定上限,分档支持”的原则。一方面,限定补贴比例上限,每个养殖场财政资金补助不超过建设总投入资金的50%,单个养殖场补助最高不超过25万元。另一方面,划定项目分档补助标准,在“自然放牧+半舍饲补饲”养殖模式下,年存栏50~99 头补助15 万元,年存栏100~150 头补助20 万元,年存栏150 头以上的补助25 万元;在“牧繁农育舍饲”养殖模式下,年存栏50~99 头补助15万元,年存栏100头以上补助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