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古代学说流派及现代研究进展

2021-01-05 18:39张玉佩冯兆才路岩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2期
关键词:热性发作体质

张玉佩,冯兆才,路岩莉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1 各时期惊风病名的演变及其病因、发病机制概述

各时期中医文献对惊风病名及病因论述各有不同。唐以前尚无“惊风”之名,多与痫证混称,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最早用“婴儿病间”“婴儿瘛”表示小儿惊风病。《诸病源候论》按疾病的阴阳属性分为阴痫、阳痫两大类,阳痫先发热、惊啼、抽搐而发痫,后世认为相当于急惊风[5]。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小儿痫分为风痫、惊痫、食痫,并列候痫之法,其中以“身热头常汗出,身热吐而喘,身热目时直视,身热目视不精,身热小便难,弄舌摇头”[6]等描述与急惊风相似。

宋代起对惊风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和记载。惊风病名始见于北宋《太平圣惠方》,明确区分了急慢惊风,记载急惊风为“血气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7]。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根据阴阳理论来划分急慢惊风,认为急惊风乃“阳盛阴虚”[8],将病机归为痰热内盛、热盛生风,扰乱心神,或心有实热,心火亢盛而引动肝风。而后多有医家辨治急惊风从心肝二脏论述,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称为阳搐,病机为心热极生风,风火搏炽,动而发搐。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提出“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9],同时概括了惊风发病的四证八候,至今为各医家沿用。明代万全有“肝风甚而心火从之”[10]的记载,并将病因概括为外因、内因、不内外之三因。《婴童类萃》《政治准绳》《幼科折衷》均有从心肝论治急惊风的记载。

南宋时期由于惊风概念出现混淆,造成当时惊风泛化的现象,引发后世对惊风立名及论治的学术争鸣。针对此现象,不少医家提出正名之说,具有代表性如俞嘉言、陈复正、吴鞠通等[11]。

俞嘉言在《医门法律·痉病论》中改惊风为痉病,提出“小儿之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妄以惊风立名,有四证八候之凿说,实则指痉病之头摇手动者,为惊风之抽掣;指痉病之卒口噤脚挛急者, 为惊风之搐搦;指痉病之背反张者, 为惊风之角弓反张。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脑麝之药,千中千死而不悟也”[12]。

吴鞠通认为惊风即是痉病瘛病, 在《温病条辨》中分列九大纲,认为发病皆因风而入。对于急惊风提出“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指出感邪后立即发痉,先有痉而后有其他症状[13]。

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以搐易惊”,将急惊风易为“误搐”,即“伤寒病痉也”,与暑、疟、痢、丹毒失治所致之类搐,慢脾风和慢惊风之非搐相区别,至此小儿惊风的治疗得以从此三方面进行[14]。

现代中医临证中,江育仁教授认为小儿急惊风多由外感风温热毒引动肝风所致,惊、痰、风为其致病因素,其根本在于邪热炽盛、热极生风[15]。

宣桂琪教授认为小儿急惊风属“本虚标实”,外邪侵袭,心神被扰,热盛风动则惊;肺脾不足易感外邪、内生痰食,阴虚火旺则易惊易搐。亦与痰、食、瘀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17]。

吴夏玲、吉训超[18]从“心主惊肝主风”研究急惊风发病的时辰规律,结果显示发病时间集中在申时(15:00-17:00)。在《小儿药证直决》记载中类属于日晚发搐,此时为肺旺。申时以肺金为旺,但因肺气不足而外邪乘入,正邪交争而致发热,热扰心神致小儿惊闹;由于肺气当旺不旺,反为肝气侮,肝风乘虚而动以致抽搐。

2 急惊风的辨证论治及相关治疗

自惊风病名确立后,随着对惊风认识发展及逐步深入研究,各医家对急惊风的证治分型及治疗方法也多有争议。

《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急惊风治疗多用金石重坠及祛风之重剂,但与慢惊风治法有所混淆。钱乙提出急慢惊风乃阴阳异证,需辨证而治。急惊风为阳、热、实证,宜用凉泻法,用利惊丸除热,但不能用巴豆及温下药以免留邪于内。

《阎氏小儿方论》记载急惊风由热生风,或因惊而发,治疗依据抽搐症状而定,发作时,治以镇心清热;当惊厥缓解,则除痰热而安心神。

鲁伯嗣在《婴童百问》中提出治疗应用药有序,“通关以后,且与截风定搐,痰热尚作乃下之,痰热一泄,又须急与和胃定心之剂,如搐定而痰热少者,则但用轻药消痰除热可也”[19];同时强调“急惊须当下”,但不可过用寒凉及巴豆等泻下重剂,若要用则以去疾即止,若药用不当或过量则可致急惊转为慢惊。

曾世荣认为急惊风之搐由热而来,热不退,则惊不散,更易反复发作,故治疗先以清热为主。首创用五苓散治疗急惊风,治疗的同时注意调理, 主张病情平稳后服化痰药,病情轻者用半夏丸,重者下用水晶丹,以防成为顽症[20]。

万全则依病因而辨治。有因外感六淫而致发搐者,先解表邪,清热为主,用导赤散、泻青丸清心肝之火,当症状缓解后用抱龙丸治痰,保命丹除风;因饮食不节而致惊厥者,治以消导为主,先用陈皮麦芽汤吞服五色丸以消食积内热而清痰,后用辰砂五苓散以清心火安神;因感受惊恐而致惊者,则用利痰丸顺气开痰,然后用安神丸以安心神。同时还提出不能妄用泻下类药物,在用药之前,必须观察患儿大小便情况,根据大便的质地、性状、是否通利,小便的颜色等指导临床用药。对于急惊风之变证、类证也有相关用药。变证如急惊风变痫者,以如神断痫丸治疗;急惊风成瘫者,用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肉桂治疗。类证如天钓者,用钩藤散。

除此之外,对于进行相关技术操作的专业人员而言,是严禁在未进行相关培训的情况下进行一体机操作的。专业人员在进行操作和使用之前,必须要对一体机进行完善的预设,并且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和监控体制,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对一体机的稳定运行作出保障。另外,在进行一体机的使用过程中,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规划和资源调配,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对一体机的资源进行较为针对性的资源配比,这样可以充分的使一体机的运行环境良好且稳定,除了能保证一体机不会损坏之外,也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其工作效率,尽可能的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

《保幼新编》提出古人治疗急惊风多用牛黄、龙脑、朱砂、寒水石等重镇寒凉之药,虽然治疗有效,但损耗小儿真气而复发或渐变为癫痫。认为治疗之法在于以和平之剂调之,“趁其胎热未肆之前,以和平之剂(镇心安神丸之属)预备可也”[21]。

夏禹铸主张推、药结合,在《幼科铁镜》中提出“一用拿、一用推、一用灯火、一用灸、一用药”的综合治疗方法[22],并按照祛邪、解热、祛风、豁痰、镇惊的顺序,善用天保采薇汤治疗,分别从痰盛发惊、风盛发惊、热盛发惊三方面论治。

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强调急惊风治疗“惟在临症者审而用之”,当清热镇惊化痰并用。

吴尚先提出急惊风治法以通关、截风、定搐,去痰为主,兼以清心。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分为九大纲论治,寒痉之刚痉用葛根汤,柔痉用桂枝汤,内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风温痉、风温咳嗽致痉者用辛凉之剂如银翘散、白虎汤、玉女煎、清宫汤、牛黄丸等。温热痉即同风温论治,但温热之致痉者多而重也,应视病之轻重浅深而用药。暑痉按暑病治法,湿痉按湿病治法,燥痉按燥病治法。客忤痉因受惊而致,多治以养心安神之复脉汤[13]。

现代中医临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以解热、祛痰、息风、镇惊。江育仁教授[15]提出“疗惊首重解热,豁痰开窍宁心,虫蛇搜剔息风”的三大法则。提出急惊风发作之本源在于热极生风,故以解热为第一要义,分别根据邪在卫表偏风热、暑湿的不同用银翘散、新加香薷饮区别治疗,或因邪热入里程度不同以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治疗。同时重视清泻少阳、阳明之火,使火降而风自息。治痰之祛痰以清痰火、降痰浊为主,并与清肝降火诸药同用,以涤痰汤、牛黄抱龙丸为基本方,同时加以顺气开窍之验方。息风法若以热盛生风者,当在疏风清热中配以平肝息风治疗;若邪陷心肝,风邪中络必以虫类走经窜络,搜剔邪风以止痉。

马融教授辨治急惊风首辨轻重,再辨病邪,同时重视治疗原发病,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6]。治疗以豁痰、清热、息风、镇惊为总则,而又区别痰、热、风、惊之不同,辨痰火、痰浊之分,辨表热、里热不同,治外风、内风以别,镇惊而分虚实。同时临床分证以治之,外感风热以银翘散加减;温热疫毒以羚角钩藤汤加减;暑热疫毒以清瘟败毒饮加减;湿热疫毒以黄连解毒汤加减;暴受惊恐以琥珀抱龙丸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宣桂琪教授临证将急惊风分为风、热、痰、食四证论治[23]。偏风者,以“宣氏镇惊汤”治疗;偏热者,以银翘散和白虎堂加减治疗;偏痰者,以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偏食者以平胃散加减治疗。

汪受传教授[24]认为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患儿,感冒初期风邪扰动心肝多为其热厥反复发作的诱因,治疗时应清热解表消其诱因,同时应增强机体抗御风邪之力,治以补肺固表,使小儿肺卫之气充实,邪气不易侵入而使惊厥不易复发,或减少惊厥发生的频率和减轻严重程度。当热势缓解时,应治其抽搐之根本。汪教授认为风痰是致病夙根,热厥反复发作的患儿体内多有相合之伏风与宿痰,感邪之时,外邪引动宿痰伏风,内外合邪而致惊风反复发作,此时应以消风豁痰为主,兼以健脾养心定惊,使痰化则风息;养心健脾以安其易受邪之地,杜绝惊厥再发之源,减少其发作。

在临床治疗中,除以中药内治法治疗外,针灸、推拿、灌肠等外治法在临证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关研究[25-26]显示常规治疗结合针刺辨证可起到降温、缩短抽搐时间、尽早恢复神志及降低复发率的作用。彭峰等[27]采取对症结合三字经推拿(清肺补肝、运八卦、捣小天星,热重者加退六腑,捏大椎,热轻者加清天河水)治疗热性惊厥,能显著减少抽搐再发、缩短退热及抽搐发作持续时间,疗效确切。也有研究[28][29]显示中药灌肠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可治疗原发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热峰,减少再发频率,缩短恢复时间,且安全性高。

3 中医体质因素对急惊风的影响

小儿体质因素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小儿体质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先天所形成的体质是小儿体质的基础,而后天因素对小儿体质的形成影响较大,可受锻炼、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改变[30]。由于个人体质存在着差异,故掌握患儿体质的特点,采取“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可对疾病治疗及转归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刑向辉等[31]等研究影响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阴虚体质为热厥发病的危险因素,阴虚夹食积体质、湿热体质可增加热厥的危险性。患儿体质阴虚,热自内生,若外感风热阳邪,风热相煽而致生惊生风。何星星等[32]通过对32例热性惊厥复发的患儿进行分析,发现阳盛质体质是热厥复发的危险因素,故临床通过在发作间期调理患儿阳盛质体质可达到减少复发并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罗建勋[33]在体质调理与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免疫力降低是热性惊厥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调理患儿体质,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复发率。宣氏儿科认为阴虚郁热之体质易生惊生痰,主张在治疗时以养阴平肝清热为主,同时加以祛痰消食之品,可使大部分患儿治愈或减少复发几率。因此在综合考虑患儿发病及疾病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小儿的体质特点,通过患儿体质属性偏颇及相关临床症状辨识,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运用到临床中,对指导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有极大的帮助[34-37]。

4 急惊风的预防及预后

由于急惊风临床发作较急,存在不可预知性,且长期反复发作的热厥患儿癫痫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甚至会造成不同程度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行为异常等后遗症[39]。目前如何预防其复发、降低发病率、提高治疗安全性及改善预后状况是临床医生及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预防性治疗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主要方面,即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以及在病程中防止传变,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病理变化。因急惊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症,其中高热为其首发症状,较神昏、抽搐症状出现早,因此有热厥史患儿在高热阶段立即用药可防止惊风发作[38]。正如万全在《幼科发挥》中记载“方其热甚之时,腮红面赤,两目如怒,直视不转者,此惊风之候也,宜服河间当归龙荟丸,以泻肝胆之火,则不成急惊风也”[10]。汪受传教授主张在未发作时持续予以调理,以固表、消痰、健心脾为主,从而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反复发作[24]。宣氏儿科主张平素顾护正气,调理阴虚体质及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以降低惊厥发作风险[17,23]。对于已有惊厥发作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以尽可能降低发作频率、减少惊厥持续时间、缓解严重程度为目标,相关研究显示在病程中使用羚角钩藤汤,可有效预防热性惊厥复发,减少惊厥发生次数,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同时还需加强对患儿家长的程序化健康教育[40],使家长充分认识到预防再发的重要性, 基本掌握相应措施,引导患儿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降低发热几率, 最大程度的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

5 结语

急惊风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易反复发作,继发为癫痫。整理分析历代医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有利于临床正确防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热性发作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门诊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运用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