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恺
(宜兴九如城康复医院,江苏 宜兴 214200)
脑卒中症状通常以突发性晕厥为主,患者随即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口歪眼斜、智力障碍、偏瘫等[3]。重症脑卒中患者一般会遗留程度不一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步行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我国近一半的幸存重症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仍无法摆脱依托物行走[4-5]。步行功能障碍会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引起关节脱臼与骨折,严重者甚至导致颅内损伤,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这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关注[6]。有临床资料表明,将步态平衡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收效较满意[7-8]。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功能,提高步态稳定性,进而改善预后。本文将结合步态平衡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影响的新进展进行研究,详见于下文。
保持患者在轮椅上与床上肢体良姿位摆放,引导患者向健侧翻身,进行患侧肢体按摩,手法应轻柔、缓慢、有节奏,保持力度合适,不宜过度用力,改善肢体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关节张力与肌力,协助下进行坐姿平衡练习[9]。促进偏瘫肢体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建立起肢体运动功能控制高级神经中枢。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与腰背肌力练习,每次40min左右,每日一次,每周6次,连续练习12周。
步态训练一般从患腿站立练习开始。首先,练习正确的站立姿势。站立时,保持躯干挺直,视线平视前方,臀部前挺,确保膝微屈、伸髓、足跟触地。康复治疗师一只手放置在患者下腹部,另一只放置在臀部,帮助完成骨盆前后倾运动[10]。同时,慢慢抬起患者的健侧下肢。在患侧单腿站立训练时,在患者前方放置一个20cm高的板凳,用于健康侧下肢踩踏,康复治疗师一手前推患侧骨盆,协助伸髋,另一只手放在健康侧躯干上,帮助重心转移至患侧,后回到原来的位置。每次20min左右,每日一次,每周6次,连续练习12周。
双足和肩同宽站立,右脚前端蹬离地面,胸部略向右后方旋转,左臂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前移,右脚跟放于地上,重心前移至脚心,左脚以同样的方法抬起,胸部略向左后方旋转,右臂向前摆动。以相同的方法完成一个步态循环[11-12]。训练时,保持身体重量均匀分布于双脚,进行跖屈运动训练、踝关节背屈训练、向后方迈步训练等步行准备训练和步态训练,每次20min左右,每日一次,以肌肉稍感疲劳为宜,每周6次,连续练习12周。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下肢康复机器人逐渐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恢复中,其由外骨骼机械腿、减重支持系统与医用跑台三个部分组成,可减少异常运动模式形成,调整患者的步态,完成步态周期,起到替代康复治疗师辅助患者进行减重步态训练的效果[13]。训练时,调速范围0.2~0.5m/s,指导患者矫正步态,避免膝过伸,保证足背屈与两腿站立步长对称,把重心转移至支撑腿上,保持躯干伸直,髋关节伸展,每次20min左右,每日一次,每周6次,持续12周,以肌肉疲劳程度为准。
步态平衡仪是训练重症脑卒中患者姿势稳定性与方向性的重要仪器。可将传感技术与虚拟场景交互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当患者站在压力采集板上时,其运动轨迹与重力分布可在评估界面上直接显示出来,听觉与视觉反馈直接显示于训练界面[14-15]。通过合理利用虚拟场景交互技术,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构想性与交互性,按照患者姿势控制的评估结果,系统自动生成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地实施训练计划,充分利用传感器技术,有效控制训练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姿势补偿,通过姿势控制训练,促进患者姿势稳定性增强,进而改善其平衡能力和步态功能。步态平衡仪以轨迹追踪、轨迹飞行、采蘑菇与大鱼吃小鱼游戏开展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训练时,指导患者站在压力板上。通过转移重心,按照游戏目标的指示路线完成任务,根据患者的训练耐受状况,酌情提高游戏挑战级别。每次20min左右,每日一次,每周6次,持续12周。段茜等[16]纳入了7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额外实施步态平衡仪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BBS评分与PA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步态平衡仪的应用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患者数量高达200万,经及时抢救治疗后约有2/3得以存活。但大部分存活下来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步行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可影响患者日常行走。所以,需给予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措施,主要包括常规康复训练、站姿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等,可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联合步态平衡仪治疗,通过合理利用虚拟场景交互技术,提高训练的趣味性、构想性与交互性,在促进其姿势控制能力、步行功能与平衡功能提高的同时,可减轻共济失调程度,提高神经元兴奋性,促进步行功能尽早恢复,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