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进展

2021-01-05 05:58葛高琪唐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习得性关节炎量表

葛高琪 唐楠

作者单位: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葛高琪);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唐楠)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LH)是指个体从负性经历(挫折、创伤或逆境等)中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或行为[1],这一概念源于Seligman习得性无助理论。1967年Seligman 和 Maier在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习得性无助感”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形成习得性无助理论,之后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教育学领域[2]。1990年Smith等[3]将其应用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发现习得性无助感与患者抑郁水平明显相关。之后习得性无助感被引入国外医学领域,应用对象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老年痴呆、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国内医学领域对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人群仅涉及青光眼及创伤骨折患者。为促进国内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现将习得性无助感在国内外患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1 习得性无助感概念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意义

习得性无助理论内涵包括4个方面: 与不可控事件有关的经历、无助的认知、适应不良的被动行为及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归因[1]。Seligman 和 Maier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特殊的心理状态[4]。医学领域中“习得性无助感”由习得性无助理论发展而来,其定义为个体从负性经历(挫折、创伤或逆境等)中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或行为[1]。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在面对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的负性事件时,由于不断遭受挫败,会使个体感到自身不具备合理的控制能力,无法解决这一难题,这种心理可能会产生迁移,导致个体错误地认为自己在其他情况下也不具备合理的控制能力从而引发自我怀疑,使得个体产生负性情绪。当患者出现这种心理状态时,会使其健康干预变得较为复杂,因为有无助感的个体可能会认为没有医务人员或治疗措施可以改变其疾病情况。除非患者自己改变这种想法,否则将会对其治疗和康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5],故识别患者是否存在习得性无助感并对其进行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习得性无助感测量工具

2.1 习得性无助量表(LHS)

由Quinless等于1988年编制[6],主要用于测评个体的习得性无助水平,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4分分别代表“强烈赞同”至“强烈反对”,总分为20~80分,得分越高则个体习得性无助感程度越严重。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82~0.94,在国外已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血液透析、青少年等人群[7-8]。

2.2 疾病认知问卷 (ICQ)

由Evers于2001年编制[9],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在心理行为层面对疾病的认知,包括无助感、接纳、感知益处3个维度,共18个条目,通常选用其无助感分量表测量慢性病患者的无助感程度。该分量表包含6个条目,采用 Likert 4 级评分法(1=一点也不赞同,2=一些赞同,3=大部分赞同,4=完全赞同),总分为6~24分,得分越高则患者无助感程度越严重。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 0.81~0.91,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慢性疲劳、RA 等人群[9-10]。

2.3 关节炎无助感指数(AHI)

由Nicassio等于1985 年编制[11],主要用于评估关节炎患者的无助感程度。量表包含1个维度共15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 (1=强烈反对、2=反对、3=赞同、4=强烈赞同) ,总分为15~60分,得分越高,表明该患者的无助感程度越重。随着研究的深入,1988年Stein等[12]发现AHI量表可拆分为2个子量表:无助感维度(5个条目)、内控性维度(6个条目),剩余的 4 个条目仍保留在问卷中,但不纳入分量表计分。AHI 被广泛应用于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纤维多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人群的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69~0.98[1]。

2.4 习得性无助量表(LHS)

由武晓艳等于2009年编制[13],主要用于测评个体的习得性无助水平,具有普适性。量表Cronbach’s α系数总量表为0.930,分半信度为0.901,重测信度为0.898。量表包含无助感、绝望感2个维度共1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5分,总分为18~90分,得分越高习得性无助感程度越严重。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并先后应用于青光眼患者[14]及创伤骨折患者[15]。

3 习得性无助感在国内外患者中的应用

3.1 习得性无助感在慢性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

慢性炎性关节炎是一组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炎症性病变,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和脊柱炎等[16]。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和功能丧失,使患者活动困难度增加,疾病的迁延不愈及随之而来的自理能力下降和行为失控会使患者产生无助感。既往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感可以预测患者疼痛、疲劳和僵硬症状[17],是患者疾病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18-19],且习得性无助感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与患者疾病结局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18]。与低社会经济地位不同,习得性无助感是明确可修改的潜在因素,故未来的干预措施可以考虑纳入患者应对无助感的自我管理,以降低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水平。

3.1.1 习得性无助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

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无助感与其抑郁水平[3,20-22]、疼痛感[21,23]及疾病活动指数[21-23]呈正相关。以 Kwan为代表的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组对473例新加坡多种族RA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习得性无助感的增加,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将会相应降低[24]。且患者无助感与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标的关联比身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标的关联更紧密[25]。提示临床医生应对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进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标。

3.1.2 习得性无助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 Meta分析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抑郁患病率为2.0%~91.7%[26],而习得性无助感是SLE患者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27],即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得分越高,抑郁得分越高。2018年Mills 等[28]对1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将习得性无助感纳入模型分析后,患者疼痛与焦虑间、疼痛与抑郁间及疼痛与压力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即习得性无助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疼痛与焦虑、抑郁和压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因素[27],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得分高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患者,提示医护人员在后期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

3.2 习得性无助感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脱髓鞘性疾病,作为一种高致残性疾病,其病情不仅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也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9]。既往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感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30]的抑郁水平有关,患者无助感可以显著预测其抑郁水平。2003年Van Der Werf等[31]对8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习得性无助感越高,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疲劳和抑郁水平越高,且习得性无助感在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与疲劳程度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故医护人员应以改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神经功能为导向,以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为基础,逐步降低患者的疲劳程度。

3.3 习得性无助感在未成年患者中的应用

3.3.1 习得性无助感在智力障碍患儿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支持,残障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也不断上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残障儿童都有机会接受完全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也会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32],这些没有明显的残疾迹象的残疾儿童由于被放置在普通学生群体中,导致其暴露于日常相对苛刻的认知任务的几率明显增加。2017年 Gacek等[33]将120例外表没有明显残疾迹象的轻度智障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两组儿童任务相同,由研究者对实验组儿童的识别任务答案进行操纵(答案与参与者的实际表现无关,实验组参与者在试验中以2:1 的比例被判定为任务失败),发现实验组学生由于暴露于无法解决的任务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可能会对其后续认知任务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3.3.2 习得性无助感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的应用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危险性行为等)是12~18岁年龄组学生出现社会问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4]。2015年《美国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与西班牙裔学生相比,非州裔学生(9~12年级)更容易发生性行为[35]。2017年Pittiglio[7]博士对37名13~21岁的美国非洲裔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同习得性无助感得分较低的女性相比,习得性无助感得分较高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危险性行为。受样本量较小的影响,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一结果证实了习得性无助感在美国非洲裔青年女性中的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明确青年女性习得性无助感与危险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3.4 习得性无助感在其他患者中的应用

3.4.1 习得性无助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年后,多达 20%的幸存者会再入院,患者发病后心理社会适应的基本过程表现为尝试重新获得个人控制感[8]。2018年Smallheer等[8]对75例过去12个月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者习得性无助感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越高,其抑郁程度越重。提示医务人员在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计划时,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生理干预应同等程度进行。

3.4.2 习得性无助感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应用

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终身治疗,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与疾病的进展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36]。受年龄影响,儿童容易将任务失败归因于自身的不足,故更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感。Kuttner等[37]对50名年龄处于10~16岁且患病1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患儿习得性无助感与其抑郁及糖化血红蛋白A1平均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患儿习得性无助感得分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前一年的代谢控制越差。家属和医务人员应积极引导患儿对不良的代谢控制进行正确归因,降低儿童习得性无助感,缓解其负性情绪。

3.4.3 习得性无助感在行为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12年 Lee等[38]对320名残疾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习得性无助感是影响患者出行意图和出行计划的独立因素,习得性无助感较高的残疾者通常会刻意避免自己产生出行计划。国内学者高用知等[15]、周燕飞等[14]分别对创伤骨折患者及青光眼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进行研究发现,家庭动力学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正相关,即患者家庭动力学得分越低,习得性无助感程度也越低,提示医护人员应发挥家庭的良好作用以减少其习得性无助感。

4 不足与展望

习得性无助感可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多项研究均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与患者抑郁水平呈正

相关,因此,如何识别并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感是今后医护人员及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针对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在医学领域仅涉及创伤骨折及青光眼患者,且主要涉及与家庭动力学的相关性,缺乏对其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的研究。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只有一种测量习得性无助感的问卷,且在临床患者的应用中缺乏信效度相关数据。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编制针对国内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测量问卷,以描述国内患者的习得性无助感水平,进一步探索习得性无助感在患者疾病恢复及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明确可以降低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让更多的人群受益。

猜你喜欢
习得性关节炎量表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