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王华
(连云港市眼科医院 眼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白内障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眼病,长期发展可致盲,其发病与老化、局部营养障碍、免疫或代谢异常等有关,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晶状体浑浊而发。超声乳化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有助于改善病情,提高视力,提升生活质量[1]。但术后容易发生散光,对视力的恢复有明显影响。临床研究证实,术后角膜散光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的位置、形态、长度等有关[2]。因此,选择适宜的手术切口至关重要。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和术后视力影响,现具体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眼科治疗的4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按不同切口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4-78岁,平均(64.7±7.2)岁,病程3-12年,平均(6.2±2.4)年;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3-80岁,平均(64.9±7.5)岁,病程3-14年,平均(6.7±2.5)年;所有患者均经眼底检查确诊为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1D,晶状体核分级在Ⅰ-Ⅳ级,均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排除青光眼、视网膜损伤、眼外伤等疾病;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前1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滴进行散瞳,实施眼球表面麻醉。对照组取透明角膜切口,在10-12点角膜缘透明角膜位置作一3 mm长的直线切口,深度约达角膜厚度的一半,用3 mm穿刺刀刺入前房,于2-3点的角膜缘作一辅助切口。观察组取巩膜隧道切口,在角膜缘正上方2 mm的部位作一长约3 mm的巩膜水平切口,深度达1/2板层,行巩膜隧道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 mm,用3 mm穿刺刀刺入前房,形成瓣膜状且带有自闭功能的内切口,在2-3点的角膜缘作一辅助切口[3]。之后均往前房内注入黏弹性物质,行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用美国AMO公司生产的SOVEEIGN超声乳化仪行囊袋内超声乳化,将超声乳化头从切口中深入,辅助切口伸入晶状体旋转器,用拦截劈核法将核吸出,将残留皮质充分清除,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吸尽前房黏弹剂,水密切口基质层,切口无需缝合,使用泰利必妥眼膏涂抹后包眼[4]。
1.3 观察指标。检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术后1周、术后3个月测定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检测中央角膜厚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比较,见表1。
2.2 两组术后视力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比较(±s)
表1 两组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观察组 20 0.79±0.32 1.90±0.49* 1.35±0.43*对照组 20 0.78±0.34 1.28±0.51 0.82±0.46
表2 两组术后视力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视力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裸眼视力 矫正视力术后1周 术后3个月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观察组 20 0.59±0.25* 0.67±0.29* 0.83±0.28* 0.91±0.29*对照组 20 0.43±0.24 0.52±0.31 0.70±0.27 0.81±0.28
2.3 两组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比较(±s)
表3 两组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观察组 20 531.28±24.35* 548.72±23.91* 533.46±22.37*对照组 20 530.97±23.69 543.14±22.78 531.87±23.04
白内障是眼科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具有较高的致盲率。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大多通过外科手术取出混浊晶状体,替换人工晶状体,达到改善视力的目的。临床统计显示,大部分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后视力水平可接近正常。但术后角膜散光对视力恢复有明显影响,而大多数患者在术前即存在角膜散光,不利用术后的视力恢复。研究表明,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散光密切相关,切口的位置、长度等均可导致术后角膜散光的发病,特别是切口长度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呈正比[5-7]。因此,选择适宜手术切口对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程度有重要意义。
角膜和晶状体是眼睛重要的屈光介质,两者的相对位置对散光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传统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在3mm左右,但术中的热损伤以及多次内外板层翘动可造成切口轻度位移,造成切口所在的径线组织松弛,曲率降低,最终形成手术源性散光[8-10]。巩膜隧道切口与角膜缘相距较远,术中对切口的影响较小,同时可防止角膜细胞受损,加之隧道内外切口不处于同一平面,有助于减少眼压波动,促进切口的严密对合,使切口获得更好的密闭性,从而减少术后散光的发生[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充分证明巩膜隧道切口能减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促进视力的提高,保证前房的封闭性及稳定性。
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效果更好,术后角膜散光度低,视力恢复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