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 杨岩
摘要:对科教版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此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对比说明改进后的优点。
关键字:学生;空气 ;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节选自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二课。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1]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实验设计的创新,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增加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视性。[2]笔者在实施教材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核心素养,故进行实验方案的改进。
一、教材实验方案分析
教材实验通过“压杯入水”让学生认识到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打气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存在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3]
①“压杯入水”进行前要在杯底粘上纸团,如果粘不牢纸容易掉落在水中,如果粘太牢后续实验中又不容易取纸进行观察。实验后进行取纸观察纸未湿,但由于杯子进入水中,杯内壁沾有水,从瓶底内取出纸的过程很容易碰到杯内壁造成纸湿了,影响实验的观测结果,造成视觉混淆。
②“打孔观察”前需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后再把杯子压入水中,学生周围缺乏尖利物品,不易找到可以把杯底扎破的物品,学生动手处理打孔的大小也不好控制。
③“打气观察”过程中要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的进气口对准打气筒的出气口,针孔之间要对准,用打气筒固定好球针,再把球针插入到杯底的洞中进行打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而且整个实验装置的密闭性无法控制,在打气的同时也在漏气造成水面的高度持续不定,无法准确的画下高度。
二、教材实验方案改进与效果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验改进,效果明显。
①“压杯入水”过程用剪了去底的塑料瓶子代替原实验中的塑料杯,取材容易,方便观察。免去了拿胶粘纸、放纸的步骤,直接拧开塑料瓶盖子将纸放在洞口处,取出纸巾检查是否湿时可以直接拧开塑料瓶盖子,避免了纸从杯底取出碰到杯壁水珠的情况,现象明显。
②免去了“打孔”的过程,进行第二次压杯入水时可以直接去掉瓶盖子,不仅降低了实验难度,而且过程安全快捷。
③“打气观察”过程选择一次性输液器的部分结构代替球针,用输液器中的流量调节器中控制整个实验装置的空气的进与出,学生对流量调节器的结构比较熟悉,明确打完气时立刻关闭,就使整个装置处于密闭的状态,方便记录此时水面高度,学生操作简单,用真实的数据揭示背后的原理,具有说服力。(见图1)
三、总结
实验改进后的材料造价低廉,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本着废物再利用的原则可以被推广使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整个装置安全方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各个环节流畅现象明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也能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有层次的实验设计使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实验探究一环套一环,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理论的得出是深入浅出。学生能自主發现三个不同实验后空气和水位发生变化,并分析思考、用数据推理解释背后的原因,充分演绎了科学家类似的实验探究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等
[1] 罗吉芬,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03): 第58页.
[2] 宋保家, 改进教材实验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2);12-13
[3] 童海云, 《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05): 第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