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竹”世界

2021-01-04 18:20吴安妮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坊竹子风筝

吴安妮

班级竹艺工作坊就是以“竹”为主题而创设的儿童活动区域,旨在为幼儿提供学习情境,用小组操作的形式,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我们的重点任务。

一、以“竹”為心,创设幼儿工作坊的操作环境

竹艺坊的位置选在班级的一处半包围式的小工作室,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为班级专题坊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这个工作室是半开放式的,比较方便孩子们进出,和教室紧密相接,但又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静且适宜的操作场所。

(一)以“竹”为材料核心,丰富工作坊环境

我们具体从材料的选择以及空间环境的布置着手,设置幼儿喜爱的工作环境,结合竹子的特点进行环境打造,精心布局,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技术工具、辅助工具以及相关查阅书籍。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获得发展的。大班幼儿经过中班阶段的锻炼,认知能力和动作技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们在班级工作坊投放了多种多样的竹材料,搭配其他辅助材料,幼儿自选操作材料,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工作坊环境,可以让幼儿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大胆地进行发挥创造,挖掘材料的精美之处。

(二)以“竹”为景,美化工作坊的环境

空间上,本班以“竹海”为背景重点打造工作坊,为幼儿们营造出一个“优雅清静”的环境,在工作坊的上方我们利用断裂的竹圈环绕四周,让环境更加美观,墙面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打造,一面是用竹子图案进行装饰的墙纸,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面是选用淡绿色墙纸进行打造,这面墙多用于幼儿作品的展示。环境中也添加了绿色仿真的竹子,让幼儿与竹子有了亲近的机会,拉近了幼儿与竹子的距离。材料柜里摆放着竹筒、竹竿、竹片等操作材料,分类摆放,方便幼儿操作,也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材料,增加大胆创新的机会。

(三)动静结合,合理地进行区域划分

工作坊中我们不仅在环境上进行了装饰与安排,在每个区域也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得到收获,能够在活动中自主游戏,我们将工作坊划分为欣赏区和探究区。

1.欣赏区的划分与创设

欣赏区有竹之美、竹之乐、竹影寻踪、竹迹可循、作品展示区。竹之美(美术区)展示了孩子们竹艺类的美术作品,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学习。竹之乐(音乐区)则展示了各种竹子制作的乐器,幼儿可以随手拿到乐器进行活动,探索竹子的声音。竹影寻踪(活动剪影区)记录幼儿活动中认真工作的身影。竹迹可循(参考区)展示了各种有关竹艺活动的步骤图,可以供孩子们参考、制作。作品展示区展示幼儿活动的成品,让幼儿学习相互欣赏,增加自信心的培养。

2.探究区的划分与创设

探究区有竹之秘、竹之编、竹之本、竹之动。竹之秘(科学探索区)提供了有关竹子的科学小制作、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动手操作,实验探索,并进行记录。竹之编(编织区)提供了丰富的编织材料,幼儿可以利用材料进行编织活动。竹之本(材料区)内材料分类摆放,方便幼儿进行选择,将锯子等操作工具悬挂,必要时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操作。竹之动(操作区)中间有一张大型的操作台,在操作台的凹槽里“收藏”了许多宝贝,有颜料、画笔、剪刀等一些美工用品,这样一是能保持桌面的整洁,二是方便幼儿自主收拿。桌面上还摆放着幼儿未完成的作品,等待下次活动时将其完成。

小环境形成了一条工作链,孩子体验着竹艺作品一件件诞生的快乐。在这里,孩子们随心所欲地玩转竹子,与竹互动,享受着自由、自主、愉悦、创造。

二、以“竹”为材,开展特色的竹艺工作坊活动

竹艺坊让孩子与竹亲密接触,充分感受竹的特性,引导幼儿展开了一系列与竹相关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探究性、交往性、创造性相融合的学习情境,让幼儿自主活动,促进其多方面发展。让幼儿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深层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在工作坊的活动中,我班从“竹子可以做什么”出发,开展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具体活动如下。

活动1:在“有用的竹子”活动中,幼儿认识了竹子,了解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及竹子的用途,知道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竹子息息相关,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制作很多东西,还可以制作美味的食物。

活动2:在“竹艺孔明灯”的活动中,孩子们用竹条进行自主拼搭,用胶枪进行固定,制作出长方体的框架,然后用宣纸在框架四周进行围合粘贴,最后,孩子们在宣纸上画上绿绿的竹子,一个个好看的竹艺孔明灯作品就完成了。

活动3:在“了解竹文化”的活动中,通过家园合作,幼儿收集了与竹子有关的诗,完成了竹子调查表,体会到竹的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工作坊活动的拓展渗透上,我班注重与五大领域相联系,把工作坊渗透到其他领域和区角活动中,还和幼儿园的公共建构坊相结合。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同时,融合在其他区域活动之中,孩子们才能真正从工作坊中有所收获,让班级竹艺坊更有魅力。

(一)将竹艺坊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在“风筝飞得高”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幼儿了解了风筝为什么可以在空中飞翔,萌发了想要用竹条做一只风筝的想法。于是工作坊开始忙碌起来。活动中,幼儿观察风筝的结构,发现风筝由风筝面、竹条、棉线、尾巴等几部分组成,幼儿通过研究步骤图,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风筝,接着在自己制作的风筝面上进行涂画装饰,最后带领幼儿到空旷的场地上放自己制作的风筝。

(二)竹艺坊与科学宫建构坊活动相结合

在一次科学宫建构坊的搭建轨道活动中,孩子们用积木达成的轨道让小车畅通无阻,孩子们讨论,如果将积木换成竹片,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呢?回班后,幼儿开始摆弄起竹艺坊的竹片。幼儿用被挖过孔洞、加工过的完整竹筒和劈成两半的竹筒尝试拼接搭建,做成了一个可以滚东西的竹道,将小车和乒乓球放置于轨道内,也出现了一条条竹道小路。还有孩子提议,倒一点水进去,大家看水在竹道里面流动的样子。

(三)将竹艺坊与区域游戏相结合

在美工角的活动中,简单的竹条、竹筒、竹片变成孩子们的“宝贝”,用竹条拼搭,用颜料装饰,一件件富有个性的竹筒造型、竹板画等作品就从孩子们的手中出炉了。在科学角的孩子将竹子轨道带入科学小实验中,观察小球在轨道里的路线,进行大胆猜测和验证,并记录下结果与同伴讨论。建构区的原材料是竹筒、竹片、竹篾,幼儿根据自己的制作需要,取放相应的材料进行建构。在小吃店的孩子,将煮竹条编的盘子盛上美食,吸引了不少顾客。

三、运用合理的指导策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以间接指导为主,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认真倾听幼儿的真实意图,并从幼儿的视角甄别他们的行为,如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是否积极,幼儿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并在适当的时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幼儿尝试的机会,让幼儿感受自主探究后获得成功的快感。

(二)引导幼儿大胆创造、注重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分享

在工作坊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体验大胆创造,勇敢尝试,努力超越自我,激发创造力,充分创作。教师还应给幼儿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比较,提高审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应创造一个让幼儿积极表达的语言环境,展示幼儿的竹艺作品,让孩子互相交流、学习。如让孩子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是怎样进行想象和创作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有趣的构思及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大家交流,孩子们的自信逐步增长,创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竹子这种材料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的作用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陌生,竹艺坊把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任务驱动下将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使得师生共同完成真实的学习任务,实现了从传统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转变为实践到理论的学习模式,变教、学、做分离为教、学、做合一。竹艺坊契合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观念,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真正认识、发现和引领儿童,让幼儿不断地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成长!

猜你喜欢
工作坊竹子风筝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