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出精彩

2021-01-04 18:20吉云霞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首歌曲律动舞蹈

吉云霞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印象中,舞蹈和音乐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音乐的世界离不开舞蹈的衬托。因此音乐教学期间,需要添加舞蹈律动,这是目前音乐教学的普遍形式。人们通过舞蹈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伴随着节奏的引导,人们舞动身体,表达自身情感。此时人们就会对音乐建立深层次认知。创新教学手段,可以让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音乐教育中,舞蹈律动的巧妙引入,是创新性的教学手段。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舞蹈律动与音乐教学结合到一起,这对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一、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意义分析

所谓舞蹈律动,指的是靠着音乐伴奏,利用肢体动作表演舞蹈。众所周知,音乐能够传达人类感情。当然,如果只是单纯伴随音乐演唱歌曲,很难充分表达和展现感情。应当运用舞蹈手段,衬托和强化音乐中的感情的渲染力。可以看出,该步骤中,音乐与舞蹈有着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关系。

不少音乐教师讲解知识的时候,习惯于将重心放在发声技巧的讲解和训练上,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与形成了音乐素养。小学时期,学生身心素质不够成熟,身体与心理正在逐步发育。该阶段的学生,思维倾向于具象化的逻辑能力。这一步骤中,学生的身体会对抽象理论和学习产生本能的排斥感。舞蹈律动以音乐表达和旋律辅助学习。

比如,《小雪橇》这首歌曲是一首欢快的儿歌,有着生动的旋律。过去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采用的方式是组织学生试唱,随后为学生演示,用范唱的办法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旋律代表合格。这种学习模式和训练方法,只能让学生了解学过的歌曲如何唱,而不知道别的歌曲怎么唱。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学习效率比较低,难以达到新课改追求的目标。应用舞蹈律动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该问题和情况。学生用生动、灵活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歌曲中的情感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小学音乐教育中,灵活使用舞蹈律动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使用表现分析

(一)音乐教学中的舞蹈表情体现

小学生年龄小,此时对音乐作品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足以理解深奥的知识与内容,无法全面掌握音乐知识,以上种种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与能力。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巧用舞蹈表情。

舞蹈属于肢体动作艺术,有着十分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舞蹈表演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还要配合音乐旋律调整身体表情。所以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留意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和表情状态,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与判断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如《老牛和小羊》这首歌曲的学习中,该歌曲有着鲜明、活泼、欢快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陶醉其中,感受到愉快的身心情绪。但是因为学生年龄小的缘故,学生只是感受到这首歌曲很轻松与活泼,却无法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这首歌曲的MV,让学生一起观看歌曲的舞蹈视频。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视频中的内容模仿着做各种舞蹈动作。学生看着视频做动作,十分轻松地学习了音乐知识与舞蹈知识。教师对学生不要提出过多的要求,简单的要求才能让学生顺利做出各种动作。加入学生的表情,提高氛围渲染力和感情代入感即可完成音乐教学。虽然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准确表达歌曲的含义,但是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仍旧收获了乐趣,深入理解了歌曲知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有极大的幫助。

(二)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姿态作用

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依靠舞蹈姿态就能顺利融入气氛之中,增强对音乐知识、舞蹈知识的理解。小学时期,学生大多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然会影响到音乐学习的质量。此时教师就有必要按照学生的情况与特点,进行教学思路与方式的调整。

多年实践经验得出,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对所学歌曲内容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靠着教师指导主动参与到乐曲训练中。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会厌烦,不再有学习兴趣。学生只能单纯地被动学习,没有深层次理解乐曲知识。这样的方式影响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安排不一样的内容。课堂开始以后,教师利用10分钟时间讲解歌曲的背景故事与相关内容,此时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形成一定的好奇心。之后用20分钟的时间配合舞蹈律动的方式,传授歌曲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这20分钟内,需要边唱边动地学习。接下来的10分钟,教师要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反思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

比如,在学习《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讲故事这一情境表演的方式告诉学生歌曲的背景故事。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充满了好奇心,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课堂。随后教师开始介绍这首歌曲的相关故事,包括创作背景、节拍还有各种乐理知识。学生在听闻乐理知识的时候,已经对学唱歌曲表现出跃跃欲试。在舞蹈律动及教师的带领下,不少学生已经可以跟上节奏轻声哼唱歌曲,了解了歌曲的特征。当然,此时学生对歌曲的掌握与判断能力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利用舞蹈的表演形式,通过引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这样学生就能拥有理解与感受音乐知识的渠道。完成表演活动以后,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视频画面。学生在舞蹈视频的带领下,融入歌曲情境之中。在学生完成舞蹈表演以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评。在点评学生时,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甚至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的舞蹈视频。学生跟随舞蹈视频感受歌曲中的浪漫与神秘。歌曲视频中的舞蹈表演者有着优美的身体姿态,用曼妙且婀娜多姿的肢体语言牵引着学生学习和表演。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感受到了音乐世界背后的感情与魅力,不仅欣赏了舞蹈,也对歌曲建立了深刻认知。

(三)音乐教学中的舞蹈步态应用

小学生年龄小,对乐理知识的了解是比较陌生的。作为一种高难度的音乐知识,音乐节奏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音乐内容。对音乐教学来说,帮助学生创建完整的节奏体系与知识系统是教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尽可能减少理论层面的讨论,增加足够多的律动内容。音乐教学中,舞蹈步态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不同舞蹈步态展现的是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

比如,《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先组织学生一起歌唱歌曲。因为这首歌曲难度不大,所以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缩减歌曲的训练时间,增加更多的舞蹈律动训练时间。教师可以按照歌曲旋律情况,使用民族舞的方式组织学生一起表演作品中的内容。虽然学生的舞步并不扎实,甚至看起来十分稚嫩,但学生能够被这种舞蹈所吸引,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

舞蹈和音乐如同亲兄弟一样,舞蹈全面注解了音乐,音乐能够衬托舞蹈的魅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必要巧用舞蹈律动,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素质。对学生来说,小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完善的教育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素质。在小学音乐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教学期间出现了各种教学手段。舞蹈律动实现了音乐教学模式的颠覆和引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与认知水平。学生在肢体动作的表演中,提高了对身体的操控能力,还能提高音乐学习兴趣,故舞蹈律动很适合在音乐教育中使用。

猜你喜欢
首歌曲律动舞蹈
和谐律动
舞蹈课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雪地上的舞蹈
再寻绿野仙踪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