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萌
继受到好评的散文集《行走的达兰喀喇》出版发行并再版后,侯志明于今年推出新著《少点精致的俗相》,这是作者近年散文随笔最新结集。文集分四大板块:“忆旧”品咂童年真味,“访谈”铭记国家精英栋梁,“观景”描述塞北江南,“文言”畅谈人生雅俗文事。作家在人、景、事、情的交汇点上,文墨恣肆,挥洒成趣,文心无不凝铸其中,沿续其求真务实、重情重义、语言醇厚的一贯风格,高原风云继之蓉城静好,敞开心扉,行文间感恩之思、哲理之悟以及人生感叹遗憾之诚,无一不道出“人生无处不宽窄”的生命体验哲学,从而将其融注文间,散文有着深邃而平实的哲理。
一、依依故园情
——以返朴归真记载故乡,执守优良文化传统
“宽”,首取“距离广远”之意。侯志明散文多言说家园往事,从而联系家国之思,记得乡愁,珍惜人情美好的传统。作家生于内蒙古大草原一处名叫四子王的地方,多民族文化融合,传奇历史,以一朵朵“红格艳艳”的乌兰花哺育了作家,行文承袭草原辽远美好的刚健朴质与豪情细腻,行文追求气韵幽深,往往既有乡村根、魂的追溯,又具人文感怀与现代工业文明与原生态对撞的杯葛悠思,于浑厚中掩映悠扬,于豪兴中隐寓沉郁,如内蒙古马头琴演奏,不乏温馨自然以及时间的乡愁、文化的况味,文境呈现出开阔、流畅的审美气场,生命的源流于真实的笔触间跃动、流淌。
真实的童年经验作为风筝的引线,在摇曳中呼应与飘扬着作家的书写初心。《金蔷薇》中曾道:“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就是诗人或者是作家。”侯志明多次书写生命与创作历程中童年生活环境对其影响与滋养:能说清楚的是几十年前的味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童年的记忆和味道。
“我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这块辽阔而厚实的草原,虽然这里早被称作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但我如同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一样,生长得快乐而任性,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无尽的思念。”
“如果把这快乐比做荒漠草原上稀少而珍贵的雨水,那么童年的野趣、艰辛、苦涩就是撒向植物的有机肥,尽管味道难闻,但对植物的茁壮生长大有益味。”
草原赋予作者宽厚的胸襟,使其为人率性、豪爽、快乐、健壮,作者也同样以宽容朴实的文字、深情感恩的胸怀回味着高原故乡的一草一木、风雪甘露。精炼而富于童趣的文字是《少点精致的俗相》散文集的重心所在,内容往往俏皮生动、又不失成年后的沉稳大方。即使在困窘的生活处境中,也表现出对“诗意栖居”的痴心不改。西方文论家马斯洛曾提出“第二次天真”的理论,苏东坡当年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写照,李贽有“童心说”,无不视童心为终生的甘露。远离草原故乡的城市生活,拉开时空的心理距离,使作者更能将内蒙古的童年生活放置于书桌前景,从而书写家乡传统与民俗风韵。因为距离,反而越发增加美感。《年的味道》一文,书写了内蒙古清贫岁月中的喜庆祥和:买彩纸、磨砚台。反复品味广播中的对子,待对联慢慢晾干,白面粉熬制浆糊,快速贴于屋前门外……作者记忆马不停蹄、记忆犹新地述说着往日的生活文化场景,在其间渗透着“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乡土艺术审美。细节动人,如不识字老者画圆圈的乡村谐趣,“大羊年年生,小羊日日增”的殷切期盼,有的情节虽引人发噱,其实作家“得失寸心知”,感受多滋多味。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热鬧的节日里潜隐着当年乡村的清贫甚至潦倒,含味苦涩悲哀。作者在当下以宽容的心态,言说“快乐也恰恰蕴含在这些可笑和可爱里”,于是跑大年时的攀比炫耀、偷穿新鞋的幼稚可笑、点牛尾鞭炮时的恣肆疯狂、咬到硬币饺子时的迷信搞笑,均于行文中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审美愉悦。童年苦寒,人情冷暖,这里边蕴含着中华边疆文化的深厚传承以及民俗的清新自然,多谐趣以及乡村的自足为乐、和睦安康,是祈愿,也是当下的现实美景。
童年,广阔的生命空间不仅是家乡根与魂的追溯,天真的“快乐”叙事后,作者不忘对当下生活深入审视反思,于时空间诉说悠悠故园情、今之真情。现代化问题是侯志明先生的集中思考的问题,作者反观当今机械化的服饰、同质化的吃食、感情简单化的微信祝福、圣诞等洋节的泛滥,他看到中国式的“拱廊街”早已普遍,人的自由不免逐渐被压抑与焦虑浸染,独具民风乡俗的传统村景却渐趋远去甚至转为遥远的回忆,极难复现于生活中。《祖制》中生旺火、祭祖先的传统礼俗,《童年野趣》中捡鸟蛋、偷水饺、看蚂蚁的乡野真趣,似乎已变得弥足珍贵,作者不免感叹:
在一天天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如何审视与看待这些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我以为是值得深究的。
书写“真事”是作者在故乡、传统以“宽”的生命向往与生活祈愿。草原的辽阔、童年的牧歌给作者带来的,不仅是文字的浩荡、舒展,更是思想的广远与深沉,是城市化后自己的励志,是故乡之爱的表达中不可或缺的美质延伸。这正如海德格尔等哲学中形容文艺家永远在还乡的路上。
二、漫漫人生路
——以兼爱无私写恩人,回敬宽博人性与大爱
“宽”,取“爱也、裕也”之义,父母恩师以爱为怀旧。作者借散文钩沉稽佚,那些生命中远去的无私大爱纪念,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看似庸常无为,其实不凡甚至伟大,他们用微弱的灯盏,在风雪中点亮着作者寒夜的行路。散文用语平实却内赋真理探索,在被忽略的亲人行迹中重温宽博之爱,在生活坎坷、不卑不亢的恩师身上萃取生活大智,作者思忖、回望,于漫漫人生路中掬取与回味感恩的真谛。
《天地间有篇文章做不完》,意指感恩“父母”。父母始终是孩子最好的导师,诚如作者所言,与父母生活的点滴“既像一把锤子,不停地击打着我的灵魂,又像一种药物,无声地注入我的血液。”契诃夫曾有言“我们的才能来自父亲,我们的心灵来自母亲”,规范才能的严父与给予温暖的慈母形象是侯志明阐述大爱的主要对象。散文不再耽溺于双亲之爱包裹下的童年追忆,而是进行角色互换,以年迈的父母进城看望事业有成的作者为由,书写父母熟悉又陌生、谨慎又兴奋的当下面貌,叹息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远道而来的父母舍弃热门的旅游景点,将作者的工作地点作为观览对象。内向的父亲一边积极拍照留念,意图刻录儿子的辉煌成就;一边则对儿子进行工作上的连环拷问与“打压”,意在提醒儿子,戒躁戒躁。“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巧妙道出父亲对陌生地的胆怯与惊诧、对儿子成就的自豪与担忧,父亲不再是《灯如红豆》一文中眉头紧皱、独当一面的严苛父亲,而是照亮儿女前行路后逐渐步入晚年的平凡老者;他不再是传统亲情文章中歌咏赞颂英雄父爱的典型,而是巧妙现出父辈人被时代冷落后的寂寞谨慎、返老还童的简单甚至是愚拙。文中的母亲形象更呈现良善、良知、无私的母爱,于细微处见精神:
床上有床单,母亲怕弄脏,一来就做了“专用”的垫子,白天收起来,晚上铺开用;枕头上本来有枕巾,但父母总要垫一层旧衣服,分明是怕弄脏,但她的理由是枕头低不好睡;纸尿裤、尿不湿之类的总要放到床下最里边,不让人看到;早睡觉,生怕影响我们的生活;醒得早但起得晚,坐在床上低语,也绝不走动,怕惊醒我们的懒觉……
父亲忠厚、严谨,母亲温顺、贤良,他们构成人生“宽”的避风港。文章中,“我”“成功”的事业与“窄狭”的感恩,在父母之宽爱面前更为相形见绌。家与亲人的意义被作者形象呈现,以独特的场景与姿态,表现了亲情与乡情,于润物细无声中传达心声,体味伟大的普世之爱。着意平淡、含蓄、甚至有些感伤的抒情,极具内蕴。如何保持初心,在人生任何阶段正视亲情,如何感恩怀德并不忘根本,这是文章的宗旨,也是留给读者满满的联想与审思。
父母的无声教育是作者人生路上的灯盏,恩师的人生信条也成为作者“宽”之哲学中不可或缺的养料:《倔强遥远的梦》中,Y老师自负、急躁、执拗、笨拙,但却教会作者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要义,他手推自行车至山顶授课的情节,有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永不言败;《我的老师们》中的王老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止大背头、花衬衫,他课上对花生图案的多重解读,真正帮助作者学会多维开阔的发散思考路径;《摇曳的亚菊》中的语文老师,如亚菊般矗立于荒漠之巅,以勤奋、善良、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书写着平凡中的奇崛伟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人也养一方水土”平实的文字背后,哲思突出。作者将“感恩”的思考辐照至更为广远的时空、更为真实的人群,在品味人性“甜味”之余,不忘反思苦难行程中每个细节,平凡而伟大,卑微而崇高,以自身的美质滋养着后辈成长,双亲、恩师,永远在作者的回望中。文情真挚,反思子辈的不足,追悔自身对恩情的冷漠与爱的忽视。从而呼唤更为温情的家庭关系与人间亲情,活着,就可以弥补从前的遗憾。待人以宽,待己以严,而亲情、友情、人间情都将更为宽广。恰如刘庆邦于《常怀感恩之心》文中的评价:“不管志明写什么,都是有感而发,篇章里都有感恩的意思。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感恩之情贯穿在志明散文集的始终”。
三、离离原上草
——以生生不息的眼光书写自然
“宽”,取宽“舒松,宽解”之义,作者将自然生灵以“宽”善待。王国维曾言:“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从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作者于自然怀抱中沉醉,于生命性灵中静思,刻录塞北江南的同时,不忘在文字间思忖自然生灵的坚韧活力。《少点精致的俗相》一集无不在真景之中流露真情,从而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发展眼光与崇高生命的赞美境界。
于作者看来,倾注情感的美分两种,一为自然孕育之美,二为人类孕育之美,天然的壮美景物加之作者的身临其境、真情留驻,“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促成散文处处看得见山水,寻得到真情。吉狄马加评说:“读志明同志的文集,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审美与真情,侯志明的散文在此基础上表现隽永自然的真味以及自在文体的美意。作者以柔笔浅描岷江的智慧之美(《穿过九寨的美景》),也以恳切、辩证的姿态呈现内蒙四子王不为人知的温情,从而为家乡正名,将情愫延展得很远:
如果有人认为四子王只是彪悍的血性的好客的话,我认为并不完全。因为只要你对一批又一批都贵玛式的草原母亲有所了解,你还会感受到一种母性的大爱和温情如蒙古长调一样悠扬的沁人心脾。
行文间亦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正如鲁迅所言“世界日日在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侯志明书写现实本真的面目,发掘与修复人性中失落的美好,关注社会的健康发展,文章特别展露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的人文情怀,描写往往形神兼备、幽思如发。《饿的恐惧与饱的困惑》一文,以作者饥饿时期食野菜的亲身体历作引,道出“饥饿”的真理:“一个人没有饥饿经历固然是好的,但不能没有饥饿意识,否则永远不懂食物的珍贵。《牛也好哭》中,作者意识到牛吃的是草,但“它给人的也绝不只是奶和血,甚至还有皮、毛、骨”,作者反對人类对生灵的过度的掠取与杀戮,痛切地反思人的罪恶,同时也将叙述焦点投视于机械唱主角的当下社会包括新冠疫情肆虐的当前,以诚恳的文字疗救现实的“空心”,抒发内心的灼热赤诚,希望在生态的领域同样也“拨乱反正”。作者与大自然平等对话,述说人的渺小与大自然的壮美、博大,从而倾听天地之间万籁万物之声之象:但是,自从我知道了牛不止会哭而且会号哭起,就一天天感觉到,牛一点不像牲口;一天天感觉到,牛更像人,或者说人有点像牛,人应该像牛。
对生灵的敬畏,对精神的坚守,对现实异化的不屈,对社会前景的秉持理想怀抱,均是作者以“宽”相待的处世哲学。《穿过九寨的美景》中,痛惜圣水的锐减、道路的损毁、美景的遮蔽,讴歌九寨沟自身于地震中生存的坚忍力量,以及重建生态、民生的坚定信仰,和谐、美好的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作者“宽”的哲学中另一面:“这里的悲悯,不是哀伤不是同情不是可怜更不是轻视和蔑视,而是慈悲,是对人间苦难的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种宽厚的爱。”
作者把扬州的孤寂视作留存历史余韵的清美(《孤独的扬州》)、借四子王的春秋冬夏洗去生活的旧恨新仇(《四子王,一朵红格艳艳的花》),再以成都的诗意细雨宽和疏解除掉烦闷情愁(《成都的雨》),作者将宽厚之爱注入生命进程,于行文中笔墨如血液流淌,生命的活力溢于言表:如果在享受着这种感觉时,还有闲情逸趣留意你的前后左右,你会看到挂在尖尖的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像刚出生的婴儿酣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不用担心风的干扰。“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美,也是《少点精致的俗相》中突出的正能量。作者心物相通,人性闪烁呵护,为大自然天地谋不平,为生态发展献良策,为社会公平发思考。散文创作不仅是抒怀即兴,也是承载万物生灵之爱的广博空间开拓,厚德载物。
四、窄的内面仍是宽
作者指出:“常人看到的宽也许很窄,常人看到的窄其实很宽。”窄,并非性格、心胸的狭隘,反是专一、敬业、严以律己的精准呈现,是另一种宽敞。在散文集为数不多的专访文章中,作者曾经的记者身份专业才能为访谈文章的真实性、典型性作了坚实背书。作者往往能走进人物内心,复现人生历程,在时代激流中娓娓道来,展现人物的人生传奇,于细微处见精神。文章用语精准,行文干练,笔下人物禀赋的勤学、苦思、谦逊、坚守汇聚为一种“窄”的蓄积,从而深耕宽拓,如激流奔淌,开拓坦途,再现辉煌。如《脊梁》一文,将于敏辉煌而谦逊的一生“窄化”为八个大字:“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这并非作者怜惜笔墨,而是萃取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奠基人笃学之精髓。在《本色》中,作者淋漓尽致、诙谐风趣的譬喻都写出了精准的人生:是的,如果把长虹比作一艘大海中的巨轮,他就是一个优秀船长,不但能够制定详细的航行计划,标识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熟练仪器,熟悉海图,技术精湛,能够稳控并指挥巨轮通过狭水、大雾、风浪;不但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好、卓越的管理能力,而且有极其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素质修养。
写出了改革先锋的精神所在,也道出了待己以“窄”背后的宽宏能量,时代风波下的艰险之路与创新功绩不言自明。“美人冠军”诸宸自失败的窄路出发走向康庄大道(《棋后》);流沙河瘦弱窄小的身躯则内蓄着喷薄的能量(《我和流沙河的两面之交》)。“访谈”这一板块,作家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命脉主线,塑造出真实、可爱、可敬的时代精英、英雄,他们走着曲折蜿蜒的窄路,但最终均走向了人生的宽道。窄是宽的肌理,是散文去粗取精,保留精魂后的铿锵话语,是“少点精致的俗相”。“窄”的幽曲之后,是作者与读者共振后的豁然开朗、天地宽广。
正如著名作家阿来所感“非专业作家”的侯志明,文字承载了万花筒般多元的时代价值,也潜有生命的审视与生活的问拷,无不洞察生活的“真理”,呈现“大散文”的宽宏姿态。
侯志明《少点精致的俗相》系列散文随笔集,带给读者的正是这样的审美接受与人生思考,兼有启智与审美的多元文化荟萃并以真气、真情、真意与诗意见长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