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职前培养分为课堂上和课堂外两个部分,课堂上将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与《美术课程标准》对应解读,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欣赏述评能力和综合探索能力;课堂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来解决职前美术学科学习时间较少与学习内容繁重的矛盾。通过课堂内外两种途徑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新师范”建设 美术素养 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4.031
ResearchonthePre-serviceTrainingofArtLiteracyofGeneralPractitioners inRuralPrimarySchoolsundertheBackgroundof"NewNormal"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Lu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World Bank loan rural primary school general teacher training project
JIANG Shaoping
(Department of Art and Sports, Luoding Polytechnic, Luoding, Guangdong 5272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orm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re service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rt Literacy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In class, the five core qualities of art discipline ar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modeling ability, expression ability, design ability, application ability,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 abilityandcomprehensiveexplorationability;Outsidetheclassroom,variousformsofartactivitiesarecarriedoutto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ss learning time and heavy learning content. Through two way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to cultivate students’ image reading, art performance, aesthetic judgment, creative practice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ive core qualities of art discipline.
Keywords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ormal University"; art literacy; pre-service training
1“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职前培养的意义
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是我国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和学科师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教育举措。21世纪以来,国家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日趋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地方大量扶持,因此全国各地区、各高校的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以系统化、制度化的良好势头稳步发展。2018年4月,广东省在《“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小学教育全科教师的招生必须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原则,两年之内为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培养一批包括小学全科教师在内的紧缺人才,这就意味着广东省为农村小学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帷幕由此拉开。
与此同时,艺术教育日益得到重视。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经发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同时,又连续下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目的就是为了监测评价中小学艺术教育开展及其效果。2017年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着力解决艺术类教师结构性失衡等系列问题,旨在提高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学科专任教师的专业对口率。
但艺术教育历来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就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实是教师所能胜任的学科偏科严重,真正能胜任音、体、美的教师相当缺少。艺术学科本身由于专业性强,其他科任教师很难替代,因此一直是乡村小学的“弱势学科”,甚至有的学校干脆放弃开设艺术类课程,这样严重影响着乡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实现教育公平十分不利。虽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按照专业对口原则,补充音体美等短缺学科教师,但是受到许多乡村小学,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学条件、生活因素的限制,仍无法招揽足够的符合要求的艺术学科教师。
2018年我校有幸被广东省教育厅遴选为世行贷款农村小学教育全科师资培养项目的承办单位,该培训项目侧重于教师发展与保障,主要是面向广东西部的罗定、电白、化州三个不发达的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的乡村地区,招收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方式进行全科培养。旨在缓解小学教师匮乏及艺术类教师短缺的局面,打造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思想牢固,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拥有沟通协调和终身学习能力,积极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知识渊博、素质全面、才艺多样,且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人才。因此,在广东省“新师范”建设背景下,课题组提出加强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课题,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更重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符合深化我省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
2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构成
图像识读能力。图像识读,简单地说,就是对图形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这其中包括专业的艺术图像,包括生活中图像的认识与辨别,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是公民美术素养社会性的重要表现。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图像识别和理解能力,能用多种方式整体感受图像,感受图像的外在形式特征以及内在含义,对一切视觉形象进行正确辨识和解读。在教学上能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和讲授新型图像的识读和鉴赏,并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和阐释。
美术表现能力。美术表现指借助一定的工具材料,运用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的方式与过程。是否具有相关美术表现能力,是美术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美术创作不仅指专业的绘画创作,也包含了生活中的艺术设计与手工制作。例如说校园文创、教学简笔画、教具课件的制作都离不开美术表现,因此全科教师应具备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一方面要能驾驭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利用视觉形象,表达自我和抒发情绪;另一方面要能把握不同艺术语言,从而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判断是人对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综合、品味和作出审美评判的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对象时,人们一般凭直觉进行判断,这样容易一叶障目,而对事物缺少全面客观的评价。美术本身具有其独特性和多样化,学会联系、多彩用比较的眼光,才能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
创意实践能力。创意实践是指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方法。美术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要通过人们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得至的。美术创造是一个动态的思维和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有敏锐的视角和多种方式获取的素材,运用美术创造精神和方法,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才能创作出不朽美术作品。
文化理解能力。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只有正确看待美术性的事物,才能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只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小学全科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理性思考
从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全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基础知识培养系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系统。课程设置分为德育美育劳动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大部分。总学分237,总学时4326,其中理论教学1911学时,所占比例44.17%,实践教学2415学时,所占比例55.83%。从知识结构的构成来说,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四个部分。文化基础知识就囊括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10门学科的专业素质,通过开设包括小学美术在内的16门专业课程来培养。美术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中国画、图案涉及与应用、手工、美术鉴赏与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共14学分,占总学分的5.9%,242学时,占总学时的5.59%。具体课程的开课时间和学时统计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全科教师美术学科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要想顺利担任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需要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不少。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职前培养要解决美术学科学习时间较少与学习内容繁重的矛盾。
4新课标学习领域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对应与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给定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5“新师范”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职前策略性培养
5.1学生情况分析
世行贷款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项目招收的对象是项目实施年份(2019年、2020年)内的初中应届优秀毕业生。由于有世行贷款项目的支持,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免除一切学习费用的,同时,还享受每年八千的生活补贴。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制定出政策保障性措施,学生不仅能通过认定的方式取得教师资格证,而且在学成毕业后,不需要经过上岗考试而直接应聘上岗。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以2020年罗定生源为例,录取的最高分为735分,最低分为660分,同年罗定市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为592分。因此,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好的自律和学习主动性是这批学生的主要特点。
5.2充分利用美术课程,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美术核心素养
5.2.1通过提高学生造型和表现能力构建图像识图和美术表现素养
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良好的素描造型和色彩表现是绘画的基础,掌握较为系统的素描、色彩理论和一般造型规律,是形成图像识图和美术情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最直接方式。这些对于一名小学全科并且能胜任美术课程教学的老师来说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更离不开造型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绘画造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点、线、面、明暗、色彩、肌理等不同的视觉元素加上美的基本法则,诸如:对比、变化、统一、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构成的综合运用。这些不仅是绘画的基本原理,它也是所有美术及与视觉有关的艺术门类的共同规律。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这些美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积累的。在小学全科教育专业开设基础造型素描、色彩、中国画三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图像识图和美术表现素养的形成,并将它们分别放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每周两节课,共102课时,素描与色彩课程的开设着重解决造型的基本问题,中国画的开设,是素描、色彩课程基础造型的延伸和特设。因此,在有限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只能结合学生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将技能学习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寻求质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允许有多种造型表现形式。课后,评价学生不唯结果,而在乎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5.2.2通过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完善图像识图和美术表现素养
图案与设计应用和手工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图像识图和美术表现素养。从课时分配表看来,这两门课程分别设置在第四、五两个学期,每周两节课,共72课时。要提高这两种能力,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设计构思意识、工艺条件与流程以及樹立“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合理选取利用材料;掌握工具的使用和特殊的制作工艺手段,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奠定实用性与美观性结合的精神实质,才能将学科知识融入社会生活,才能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更具体,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5.2.3通过提高学生的欣赏述评能力形成审美判断素养
欣赏评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从单纯的鉴赏角度来说,就是让学生能从美术的造型、结构、明暗、色彩、肌理等方面整体对一般美术作品进行主观地赏评。在小学全科美术课程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每周2节,共36课美术欣赏模块课程,是符合学生审美判断需要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技术与科学水平,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以学生主体,以多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中外优秀美术名家作品。
5.2.4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实现实践创意和文化理解素养。
为提高学生综合探索能力,我们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基于这种学习,学生自主报名,灵活安排时间,下午的7、8节或周六、日,根据学期所学内容设置创意项目,如:素描模块的形状的分割与组合、形体的结构与穿插;色彩模块的色彩的调和与对比,冷暖的搭配与调式的统一;中国画模块的工笔画的严谨与程式、写意画的偶然与笔韵;手工模块的艺术与实用、装饰与美化,等等。以鼓励为主,采取独立完成与多人合作相结合、展示与竞赛相交错来考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创意,在文化中加深理解。
5.2.5通过开设美术教法课程提升职业综合素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全科教师,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素养,能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设计出符合美术教育新课标基本要求的美术教学方案,并具备一定的说课、讲课和评课能力。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美术教师职业素养。这门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每周两节课,共32课时,加上第八学期设置的见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助力前行。
5.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美术活动,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美术核心素养
首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闲暇时间。例如每个星期四下午为我校教师学习的时间,学生不安排具体的课程。在这个时间就可以开放美术学习场地,集中现有优势资源——专业班学生,对小学全科教育班学生开展“传帮带”美术系列创意活动。学生也可以在这个时间自我学习教学简笔画、板报设计等美术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辅导学生板报专栏、教室装饰美化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大显身手。
其次,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博物馆、美术馆浓缩了人类发展进程中许多文明和无限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时期的美术家,独具个性与风格,他们的作品展现了精湛技艺与思想内涵。多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各类画展,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将全科生引入到一个更高更深的艺术境界,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品。美术展览为学生提供互评、交流、展示的空间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经常性地展示学生的作品,既可以让学生分享成功的体验,又可以使学生获得同学们的经验。
总之,在小学全科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实际,进行大胆的尝试、探索与改革,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课程整合,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点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职前培养研究”(2018GXJK385)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J].美术观察,2017,(05).
[2]袁红兵.略论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7,(06).
[3]高霞,蒋晓云.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下广西全科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J].高教论坛,2018,(08).
[4]张容舟.美术教育与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06).
[5]蒋绍萍,周煦.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美术教师美术素养的调查与提高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广东教育,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