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刘跃宾 宇文超琪
摘要:传统建筑火灾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何保护传统建筑不受火灾危害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火灾危险源的分析,研究火灾类型、火灾成因,依据最小干预,因地制宜、安全适用、设施适度的原则,结合文物建筑现有防火资源与现代科技,研究如何运用新型消防设施,做到安全与保护建筑原貌并重。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消防措施;消防安全
传统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遗产,其在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凝聚着古人智慧及技术的结晶。其承载着人类的璀璨文明,需要进行保护并一直流传下去。最近几年,常有文物建筑发生火灾,例如,2017年绵竹九龙寺火灾事故,2018年拉萨大昭寺火灾、清华大学明斋楼火灾、颐和园瞰碧台火灾,2019年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平遥古城武庙火灾事故等。因不断有传统建筑损毁于火灾中,传统建筑消防安全逐渐被国家所重视。
一、火灾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的石材类建筑,结构采用以木结构为主体,下设土石台基的建造方式,单体建筑空間高大,用以彰显出宏伟与庄严。抗震性能是砖木结构的最大优点,但最大的缺点是对于火灾的防御能力较弱。一旦遭受火灾,便有付之一炬的可能。传统建筑火灾原因调查中指出,火灾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
(1)人为因素。例如,人为的意外火灾、烛台倾倒、设备维修过程中产生的电火花、吸烟、玩火、放火等,约占起火比例的53%。
(2)自然因素。自燃、雷击,约占起火比例的2%。
(3)电气火灾。电气线路及设备老化、短路、过载、漏电等,约占起火比例的31%。
(4)不明原因火灾。约占起火比例的14%。
二、传统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
木材作为可燃物,在温度100℃以下时,木材只蒸发水分,并不发生分解。继续加热至200℃,此过程主要分解出水蒸气、二氧化碳以及少量有机酸体。随着温度升高,可燃气体从木材中挥发出。木材温度达到400~450℃时,木材完全碳化,这时遇到氧气则开始起火燃烧。整个过程周而复始,外部表皮燃烧后又致使内部加热挥发气体继续燃烧,形成火势。
(二)传统建筑防火间距不足
传统建筑防火间距不足,在引起火灾后,建筑内部可燃物充足、火势发展迅速,容易蔓延至其他建筑,并且传统建筑位置一般离城市较远,消防措施及消防救援力量不足,导致火灾不容易被扑灭,造成不可控的局面。一旦遭遇火灾,很难恢复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现代消防技术与传统建筑结合,保护传统建筑的消防安全,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三、消防设施的应用
古代建筑已经有了一些防火措施,例如,故宫内设有太平缸,缸内平时储满水,以防火灾发生时无水源救火。太平缸配合水囊水袋、喷水套筒使用,喷水套筒可从太平缸内吸水,射程可达20m,直接喷射至着火点进行灭火;建筑设置各种形式山墙,既美观又起到防火间隔的作用;宋代望火楼,专人负责值守,发现火势及时上报,功能相当于现如今的自动报警系统。
现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消防设施也在不断创新,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增设消防设施的情况,增设的消防设施应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不损坏建筑本体及文物价值,并应遵循最小干预,因地制宜、设施适度,具有可逆性的原则。
四、消防设施及消防系统
(一)消防供水水源
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增设消防系统要考虑消防水源的问题,消防水源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依势而立,做到与建筑相结合。
位于城镇周边的建筑,市政给水设施完善,消防水源可选择市政给水直接供给。为保证供水安全性,由市政环状管网引入两路供水管线,在区域内布置成环状供水管网,室外消火栓可直接由环状管网接出。室外消火栓可选择地上式或地下式,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150m。当市政供水压力及流量满足室内消防系统时,室内消防系统可由市政给水供给。
市政供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要求时,可寻找建筑周边是否存在可以利用的消防水源,满足修缮建筑的水量及水压时,借用此水源为其提供服务。
当市政管网及周边都没有可利用的消防水源时,应设置消防水池及水泵房,水池的储水容积应符合规范要求。有条件的建筑可利用山体或者地势设置高位消防水池,利用重力形成常高压供水;或者利用项目周边的河、湖作为项目的消防水源,设置消防车取水码头。在消防车无法到达的区域,可设置固定或者移动式消防泵取水。
(二)消火栓系统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可视具体情况尽量考虑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
建筑内部有生活给水管道的文物建筑,可设置消防水龙,由生活给水直接供水,消防水龙体积小,易于布置,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员也可以进行操作,对扑灭初期的火灾作用明显。
建筑内部没有生活给水管道且火灾危险性较大时,宜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设置时,消火栓位置应尽量设置于重点部位或者安全出口,明显便于取用处,满足同一平面有2股水柱可同时到达,且消火栓的布置间距一般不大于30m。
当建筑内没有条件设置室内消火栓时,可将消火栓设置在室外,采用室内消火栓室外设置的形式。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水池及消防水泵房供水,设置为临时高压系统,报警按钮设置在室外设置的消火栓内,以便火灾时消防系统联动。建筑物周围增设移动式消防泵,由室外管网吸水加压后使用。
(三)自动灭火设施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能应用于设有传统壁画、油饰彩画、藻井、天花的传统建筑中,其他的砖石结构建筑或者修缮翻建的传统建筑,在不影响建筑本体结构、不影响环境风貌的情况下,可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喷系统的特点是自动性能稳定、灭火性能高,能够扑灭建筑内部初期火灾。
自喷系统通常由水源、报警阀组、管网、喷头组成。如条件有限,设置喷淋系统消防水池及泵房有困难时,可采用局部应用系统。设置局部应用系统的场所应满足,喷水强度不小于6L/(min·m2),火灾持续时间0.5小时。当市政供水压力及流量满足喷水强度要求时,可利用市政给水作为系统消防水源;局部应用系统也可由室内消火栓系统供给,共用消防水池水量及水泵等设施。采用局部应用系统对建筑物进行保护,可简化系统的安装难度,节约造价。
系统喷头应根据屋顶形式及有无吊顶进行选择。有吊顶区域,应设置上下喷喷头,无吊顶区域采用上喷喷头;建筑形式为群落式,布局紧密,易形成火灾蔓延趋势的建筑,其外檐斗拱下方设置水幕喷头,减少相邻建筑火灾对本建筑的影响。
2.气体灭火系统
传统建筑中某些密闭空间、珍藏品库房、电气设备等不适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房间,可采用气体灭火对房间进行保护。气体灭火特点为灭火性能优良、使用范围广、对被保护物不造成二次污染。
传统建筑中考虑到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宜采用柜式无管网预制灭火系统,其主要优点是设置简单、不破坏传统建筑结构、安装使用方便。相比于固定式管网系统,预制灭火系统直接设置于被保护范围内,不需要单独设置储瓶间。
3.细水雾灭火系统
细水雾灭火系统,通过专用的细水雾喷头将水分解为细小雾滴,充满整个房间,与火焰相互作用时,主要是气体冷却、湿润冷却可燃物表面,稀释氧气等多种灭火原理共同发挥作用。细水雾灭火系统可减少对传统建筑内部的水渍伤害,使用方便,对于存放石雕、木制文物等场所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传统建筑宜考虑增设移动式高压细水雾装置,其特点为移动方便、灵活机动,设置时不会影响到建筑内部结构,亦可根据建筑外部风貌综合设置。移动式装置主要包括背负式、推车式、便携式等。
4.消防炮灭火系统
消防炮灭火系统根据设置形式可分为固定式消防炮灭火系统、移动式消防炮灭火系统和消防炮消防车,其主要具有自动性高、启动迅速、灭火威力大、作用距离远等特点。
消防炮根据设置位置可分为室内、室外两种消防炮系统。对于无法提供足够消防保护的高大空间传统建筑,可设置室内智能型消防炮系统,其具有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和人工手动控制功能,在救火后能及时停闭,减少对建筑内部的水渍损坏。
针对无法设置室内消防系统的传统建筑,除了配置一些移动的小型消防车辆等装置外,还可以在建筑附近设置室外消防炮系统作为补充。建筑物为群组布置且各建筑物比较密集时,消防炮宜采用消防炮塔的形式,居高临下,减少消防炮喷射死角;建筑为独栋大空间木质结构时,消防炮可均匀分布在被保护对象周围地面上。发生火灾时,宜将水流喷洒到屋顶位置,形成水雾带间接灭火,也可作为分隔水幕,阻止火灾的蔓延。
(四)建筑灭火器配置
灭火器是一种最简单且高效的灭火设施,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现如今已应用于各类建筑中。依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文,除电气房间外,灭火器配置按照A类场所严重危险级别进行装配,电气专业房间按照E类场所严重危险级别进行装配,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15m。
现建筑中多采用MF/ABC型干粉灭火器,此类灭火器在救火时会释放大量粉尘,对建筑影响较大,因此建议采用清洁气体或者水基型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虽然对文物有水渍伤害,但是其灭火效率高、环保、不导电,相比于MF/ABC型干粉灭火器,可以在较小的用量下扑灭火灾。
五、结语
传统建筑是古人智慧及技术的结晶,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就是传承历史文化。建筑是不会动的史书,它记录的历史往往比史书更加直观。近年来,各类传统建筑发生的火灾已为世人敲响警钟,保护传统建筑,迫在眉睫。在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完善周边及建筑内部消防设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做好消防安全宣传工作,依靠建筑周边保障力量,共同保护传统建筑不受火灾侵袭,让古人智慧能够传承后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9595/40355/xgzc40361/Document/1653914/1653914.htm.2017-02-21.
[2]DB 11/1706-2019 文物建筑設计防火规范[S].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
[3]张野平,莫文烈.古建筑防火的前世今生[J].浙江建筑,2015,32(12):7-11.
[4]许洁.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4):100-101.
[5]戴晓莹.古建筑消防保护技术与消防设施选择[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26(05):13-15.
[6]张明飞,李福恩.木结构古建筑防火对策探索[J].决策探索(下),2019,35(1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