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集苗,金赛赛,吴学亮
(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2.温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论,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大规模治水行动[1-2]。“五水共治”是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治水工作的成败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更关乎百姓民生及社会的稳定[3]。2017年,温州市正式吹响“剿灭劣五类水”号角,全面进入治水新时代。通过多年的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4],浙江省河流水质改善已见成效,河道型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已有“五水共治”的研究大多在经济转型、社会安全、文化养成、生态可持续等方面,极少关注老百姓的评价。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温州片区的街道社区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当地居民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和总体评价,旨在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本课题组自制调查问卷,共16道题,问题涵盖“五水共治”的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和总体评价等6个方面,为4级量表。以满意度为例,1代表非常满意,2代表比较满意,3代表一般满意,4代表不满意。采用随机无记名调查问卷方法对温州各个街道社区、乡镇居民和村民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10份,收回510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有效率98.82%。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代表在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调查对象对温州市“五水共治”的总体评价良好,平均分为2.30。调查对象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支持度的评分分别为1.63、1.78、1.44,对信心度、满意度的评分为2.00、2.06,居民对政府治理水环境意愿最强烈。从居民对“五水共治”的诉求上看,最应该先解决治污水,其后依次为排涝水、抓节水、防洪水和保供水(表1)。
表1 “五水共治”中优先解决项目
不同性别对“五水共治”认知的差异见表2。分析可知,男性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性。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和总体评价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2 “五水共治”评价的性别差异分析
不同年龄层对“五水共治”认知的差异见表3。13~17岁为青少年,18~45岁为青年,46~69为中年,69岁以上为老年。不同年龄层调查对象在支持度、满意度和信心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信心度由高到低分别为:青少年>老年>中年>青年;支持度由高到低分别为:青少年>青年>老年>中年;满意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老年>青少年>青年>中年。
表3 “五水共治”评价的年龄差异分析
Person相关性检验见表4。参与度与支持度无相关性,说明人们是否参与“五水共治”都会支持该举措的进行。支持度与认知度、信心度、满意度和总体评价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体评价与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居民的信心度对治水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表4 “五水共治”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表5 回归方程模型
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与总体评价回归分析见表6。通过回归方程模型可知,认知度、信心度、参与度对总体评价起积极作用,其中认知度的作用最强。
表6 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满意度与总体评价回归分析
以认知度为调节变量,检验参与度是否会通过认知度来调节总体评价。建立假设:认知度在参与度和总体评价之间起调节作用,示意图见图1。
图1 认知度在参与度和总体评价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研究认知度对参与度和总体评价的调节效应,按温忠麟等人[5]的方法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如表7所示,交互作用项“参与度×认知度”的回归系数在以总体评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未达显著水平(P>0.05)。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未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认知度在参与度对总体评价影响上无调节效应。
表7 认知度调节效应表
从调研中看到在优先解决项目中治污水占75.9%,解决老百姓密切关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整治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深入开展低端落后块状经济整治专项行动,制定低端落后块状行业关停淘汰、整合入园、规范提升的综合整改方案。积极发展高技术治水产业[6],培育并壮大治水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探索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温州居民在“五水共治”活动开展以来,支持度和认知度相对较高,这与老百姓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府的积极宣传有很大关系,但是参与度相对不高。究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居民认为政府和企业等应该为环境保护承担主体责任,不会主动参与治水。当居民参与其中,有了切身体会,势必提高治水的信心度和满意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变政府要求为居民主动参与。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利用治水平台,引导大学生融入社区(村)。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而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高校可以借助校园活动为大学生开展主题演讲、微电影活动、知识竞赛等,将治水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大学生,进而提升大学生治水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