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2021-01-04 13:34蒋宇航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历史

蒋宇航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学者们围绕着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展开了深入研究,使哲学由传统教科书的统治模式转化到哲学改革模式,这不仅是一场哲学理论变革运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理解。基于此,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围绕着人的历史性存在话题,细致研讨历史唯物主义涵盖的历史内容和实践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价值。

一、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转向

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历史唯物主义体现出三个转向趋势:第一,“人的问题”的转向趋势。这种转向主要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从强调阶级到关注人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基于中国近代历史的时代原因,比如和平与发展时代、商品经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是个体、阶级以及人类的综合变化表现。第二,“生活实践”的转向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政策原因,比如从巩固政权到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提出。第三,“世界历史”的转向趋势,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知转向。

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下,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首先,从把握社会的实践性原则来分析,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社会、人、实践活动三者的同构性关系,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体现为三个主要理论命题:第一,人与实践的同构性,这个命题主要研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二,人与社会的同构性,这个命题主要研究“剧中人”和“剧作者”。第三,社会与实践的同构性,这个命题主要研究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也就是对象性的存在。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观。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来分析,人类主体地位源自认识和把握社会。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的概念结构具有双重属性、双重维度、双重旨趣和双向运动。其中双重属性表现为物质性和精神性、形上和形下、肉与灵;双重维度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双重旨趣表现为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自在性和自由性;双向运动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性原则来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下,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就是从实践性、主体性到人民性三者的一致性,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可以较为全面的概括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存在和表现[1]。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虽然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仍然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的发展影响。基于此,我们应该针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视野中,有待拓展的空白研究领域展开深入分析,以期提高分析结果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唯物主义分为三个基本形态,除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但是从目前的分析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只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而鲜少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其他两种基本形态进行对比,导致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形态的观点、局限性或优点无法完整体现出来,最终影响对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下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首先,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是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把哲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没有科学根据,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研究的参考意义不大。其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在自然科学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这一观点的优点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局限性体现为在社会历史观上持唯心主义观,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来分析,这一观点仍然有失偏颇。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以中国近代历史理论的视角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前两种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相比较,这一观点更加适用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研究。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研究焦点

1.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研究,最关键焦点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首先,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域,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四个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如何看待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是否有必然性?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是否存在根本对立?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粗略解答:第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二,传统观点以唯物论角度看待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论的角度剖析这一问题,结论是社会存在于物质活动,社会意识源于精神活动。第三,对于历史是否有必然性,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承认历史有必然性,但与自然规律不同,它认为历史规律生成于人的自觉活动当中,这也可以体现出人的主体性。第四,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是否存在根本对立?答案是肯定的。以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进行分析,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

2.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传播的客观必然性

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下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演化、应用具有明显的客观必然性。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中国的初期,中国正处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凌霸和侵略之中,当时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努力寻求民族复兴、拯救国家的思想指导。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爱国人士在改造中国实践道路上的主要依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答案,这为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来看,中国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为首的,从他们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来看,他们最先接触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中关键的两个理论是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其他改造中国的理论主张相比较,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第一,对于彼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它推动了中国人和社会全面解放的进程。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当时饱受摧残的中国人提供了深刻且清晰的思想指导,开辟了一条明确、广阔的解放道路。基于此,坚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也让我国近代历史理论研究更加完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广泛传播是客观且必然的。

3.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的发展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存在的现象反映,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社会存在的变化以及发展情况而决定。社会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领先于社会存在进行独立的变化和发展,这体现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路途是曲折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基本矛盾经历了不断解决的过程。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助燃剂。

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传入多年,从其在社会发展的实践应用方面来看,它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朝着中国特色方向的转化,使中国近代历史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觉醒、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中国近代历史理论体系的构建辉煌与茫然并存,成功与失败同行。但是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坚持,我们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3]。基于此,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近代历史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改革和建设进程,从而彰显出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的积极 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自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给中国近代历史理论研究带来了非常深远的现实影响。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理论视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明显的转向趋势,有待拓展的空白研究领域逐渐凸显出来,也指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中凝聚的焦点。基于此,我们应该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近代史有机整合,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理论研究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历史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居· 视野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新历史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