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婧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是人们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从而使之更加顺应自己所需的目的性活动,也就是劳动力支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条件,可以创造世界更能改变未来,也可以改变劳动者自身。食品和劳动密不可分,劳动创造食物,食物让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因此食品专业的劳动教育更为重要。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作为培养食品行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自身都是一种难得的探索创新过程[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3]。高职院校食品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教学,在2020年上半年期间,党政领导班子亲自带队联系实习单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满足了学生的实习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国工匠,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必须要有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
有学者指出,目前青年学生中的确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消极现象,劳动价值观教育有淡化和弱化的趋 势[4]。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着缺乏系统管理、他律措施及自我教育等问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缺失对人才培养成果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5]。
由于不会劳动,部分学生在实训课堂无法动手,动手即错,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由于不想劳动,不少学生宿舍卫生状况脏、乱、差,甚至辅导员到宿舍督促都无动于衷;由于不珍惜劳动成果,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不懂劳动,有些学生眼高手低,找实习单位时碰壁,思想不成熟,专业实践能力不高,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鄙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心理。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应当保证多样性、时代性,丰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拓宽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平台,强化理论结合实践。
1.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训实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有在校接受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的教学任务,还有踏出校门进入企业接受顶岗实习的劳动实践。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融入企业用人需求,与优质企业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实习过程应加强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设置企业导师,确保实习效果。
2.建立公益服务的劳动教育基地,搭建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要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端正个人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的不容易和艰辛形成深刻体会。如组织开展食品专题志愿公益劳动活动,譬如“食爱相随”的手工劳动,发挥劳动所特有的价值。
建立劳动教育实施长效机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负其责、融为一体、协同发力。
1.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杜绝偏激思想,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阻碍学校正常劳动实践的开展。
2.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学校应积极和家庭、社会联系,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平台汇总统计劳动教育学分及成果,形成纠偏机制,以保证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
3.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食品专业学生具有专业相关背景,食品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可以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食品专业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如深入社区,面向孤寡老人开设蛋糕烘焙小课堂等,参与社区服务。
加强高职食品专业劳动教育,需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仅要构建劳动教育多元的教学体系,更要结合食品专业特点,联合家庭、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多样健全的劳动实践平台,建立完善的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