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军霞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手术室是抢救患者的重要地方,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1]。由于我国国内不同地区及国际的交流逐渐频繁,护理人员需面对不同地域患者,因此,多元文化护理是临床护理日后发展的主要趋势[2-3]。本文探讨2019年1月—2020年1月给予手术室患者多元文化护理的效果和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观察组男40 例,女10 例,年龄(45.21±5.21) 岁,国外5 例,国内45 例;对照组男40 例,女10 例,年龄(44.18±5.13) 岁,国外4 例,国内4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观察组给予多元文化护理方案,具体如下。第一,语言培训:护理人员每周进行1次各地简单方言、英语训练,持续半年;护理人员在查房交流过程中需要耐心、亲切地沟通,提升沟通能力。第二,尊重文化:护理人员要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语言习俗、礼仪、思维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第三,完善细节:患者因对环境陌生易出现不安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多元化护理实施前后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以及护理人员护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大于80 分为非常满意、60~80 分为满意,低于60 分为不满意。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包含7项,每项最高3 分,最低0 分,总分为21 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采用《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护理能力评分,问卷包含文化意识、文化知识以及文化技能,分数越高护理能力越强[4-5]。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国内各地交流逐渐频繁,人口流动量逐渐增加。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面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患者。手术室是抢救患者的主要场所,对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多元文化护理已是我国临床护理的必然趋势[6-7]。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说明手术室患者给予多元文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每周进行一次各地简单方言及英语语言训练,利于查房时与患者进行沟通[8];护理人员了解不同地域习俗,避免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护患纠纷[9];护理人员细节管理,尽量保护了患者隐私[10];护理人员尊重患者地域文化和习俗,若患者受教育程度较高,且要求了解更多自身疾病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可满足其要求[11-12]。护理人员要将实际情况和基本资料相结合,尊重饮食习惯,调整和修改护理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及患者临床满意度。
综上所述,给予手术室患者多元文化护理,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