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途径探究

2021-01-04 08:32:06陈荣朱林可罗翊君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青少年运动

陈荣,朱林可,罗翊君

(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健身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13)

1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001年我国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也融入了与体育相关的生理、心理、营养等知识技能。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三大维度之一的健康促进,其内容为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1],而健康知识与行为包含在健康教育知识内容中。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求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2016 年10 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康教育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所有的学校教育阶段,要求学校应将相关学科结合健康教育,构建教学活动、课内外实践等模式,以此推进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发展[3]。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流;学校领导和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未落实,缺乏健康教育师资、教材等,使学校的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4]。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可以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全民健康的步伐。健康教育在我国未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学校体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我国青少年仍普遍存在睡眠不充足、膳食不均衡、肥胖率升高、缺乏体育锻炼等健康问题,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主锻炼意识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提升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健康教育融入其中,能够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观念。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健康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素养水平低下,则影响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就我国学校教育实际情况而言,落实学校健康教育需要合理利用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体育无论从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最优选择。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健康知识技能,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但我国尚缺乏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导致在实践方面没有可供参考的模式,需要以实际生活为根本去设想可行的实践途径。学校体育结合以健康生活行为养成、疾病预防及自我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对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必将大有禆益。

2 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以体育教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注重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综合一体化既能够落实学校教育中的健康教育,推动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不会造成现有教育体系的负担,对于学校体育以及学生的健康教育都是一种共赢。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应紧抓基础体育改革方向,早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止跌回升。为此,本文尝试提出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的路径(见图1)。

图1 体育课堂中与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2.1 提升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需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力度,在体育教师中培养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则成为重中之重。文件要求体育教师入职前后参加的培训都要加入健康教育内容[3],而国内目前存在缺乏健康教育师资、教材不统一等问题,并不具备单独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条件[6]。因此,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是决定学校健康教育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学健康指导纲要》中明确,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应以体育教师和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基础[7]。我国体育教师从教前普遍接受过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学习,与健康教育的部分知识内容确有相通之处,但多数教师未能系统全面地深入学习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知识也仅能够应对体育课堂中的部分突发情况。为此应开设体育教师职前健康教育知识专业培训,并积极促进入职教师之间开展案例研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系列研修活动,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体育教师的课堂实践交流,以便体育教师们积累健康教育经验。

2.2 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2.2.1 健康教育的课时保障

国家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不同年龄段需要学习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制定了有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政策文件。《中小学健康指导纲要》中要求学校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保证每学期6~7课时用于开展多种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7]。而《中小学健康教育》中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理论性较强的健康教育内容,则根据天气状况灵活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教育的课时。

2.2.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发

体育与健康课程毕竟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实践课,需要体育教师发现身边生活的细节,收集可被运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素材,可对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将两者整合在同一教学环节中。《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年龄段的运动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以及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8]。体育教师可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传授该项运动的生理知识,使学生既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而运用于实践,同时也可避免一些运动损伤和突发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

2.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

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理解。而传统的体育课程仅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9-12],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必要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本来就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论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还是季浏教授所提倡的“学生本位”的教学观。

为此,本文提出体育结合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设想,见表1。

表1 体育教学结合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设想

3 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和校园体育竞赛中(见图2),更能够深入贯彻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3.1 提高大课间活动的实用价值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室内生活和学习时间增加,造成大量儿童缺乏日常体育锻炼,户外活动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近视等疾病的早发和高发。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强调家庭、学校等方面应增加儿童青少年参与户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13]。2011年,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我国不乏部分学校将大课间活动演变成了“表演”项目。实际上充分利用大课间的一小时,让学生自愿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学校设置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班系统学习,包括运动项目的技能、基本的规则、裁判知识、制定个人体能锻炼计划等;不适合室外活动的天气,在室内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竞赛,采用分组讨论的互动形式,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既保证了学生对运动项目系统全面地学习,又掌握了一项可终身使用的运动技能,为今后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打下良好基础。

图2 课外体育活动中融入健康教育的途径

3.2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作用

健康教育需要学生全员动员和参与,充分发挥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可成为促进融入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通常竞赛活动都是由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的,多数学生守望在观众台上。学校可组织优秀学生与参赛者进行搭配组合,监督并带领参赛的选手认真完成赛前的热身活动,提高其科学运动意识;组建学生后勤组,负责参赛队员的能量补给和按摩放松等工作;组织班级啦啦队,负责助威加油和宣传健康知识理念,同时还可有效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合理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能力展示机会,能使学生们转变对体育片面的运动技能认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与体育及健康之间的关系。

4 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体育离不开校园体育文化的引领,为此本文从多维度思考,设计了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见图3)。

图3 校园体育文化中融入健康教育的途径

4.1 构建健康教育支持性环境

4.1.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主张“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14]。青少年肥胖、心理疾病、慢性病年轻化等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入校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主题讲座。讲座内容以健康卫生习惯的养成、成长发育与青春期的保健、日常疾病的防治以及安全应急和风险规避等为主题。

4.1.2 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健康教育的融入,需要学校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学校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学校主管体育的领导为主,组织成立由校医、体育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来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保障相应的经费、执行、监督等制度的落实。要建立支持教师发展健康教育专业的培养制度,以及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考核与课程效果评价制度。要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参观、交流、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的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讲座等,从而提高学校教师个人的健康教育能力,以促进对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干预意识的形成。

4.1.3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干预系统

我国目前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管理、分析和评定作为侧重点,并未能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显著作用[10]。我国目前缺乏对测试结果的评价分析和有效干预,学校应系统掌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学生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加强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应将个人的体质测试结果形成评价报告,采用一定的干预性措施维持或促进个人的健康。

4.1.4 加大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

目前大多数学校关于健康教育的书籍都是学生基础的体育与健康教材,简略涉及了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应配备健康教育类书籍、音像等资料,积极开发健康教育课件。针对当代青少年出现的“现代病”,诸如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康教育网上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健康促进方面的指导。根据学校条件,配备基本的体质测试设备、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如引进带有运动处方的体适能监测设备,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测试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对自我健康维护和促进的能力。

4.2 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形式

学校体育课程是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核心,应摈弃“放养式”“注重运动技能”等不适宜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体育课可开设游戏类运动,游戏环节中加入健康教育知识的问答内容;科学运动、运动营养、运动损伤及预防等方面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生活行为的主题辩论赛;学习健康状况评价以及设计实施适合自身体育活动的具有互动性、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应注重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并重,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公开表示,体育与健康学科也应布置家庭作业。可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体育与健康相关理论知识作业;家长配合学生监督体能素质练习的完成,形成学校、家长、学生自身的三方联动机制。

4.3 优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学校根据所处地方特色、场地设施条件等外部因素,组织和策划带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时对体育的认识与体验。可由学生根据健康教育主题,自行策划、组织体育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把控运动的时间、强度,并注重运动后的放松活动、饮食等维护健康的安排。重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体育、守规则、善合作、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竞赛,强化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

5 小结

目前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需要以学校体育为载体,从学校体育的各个工作方面深入渗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仍为主要内容,通过在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中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方式,可有效地加强健康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中的渗透。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青少年运动
青少年发明家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