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赵俐黎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科门诊主任,曾师从于石学敏、帖亚林、王碧茹3位针灸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对瘫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独具心得,并独创了“赵氏平衡针刺疗法”。该疗法进针迅速,注重整体调节,有“飞针”之俗称。赵教授临证自拟加味牵正散,通过辨证选方,治疗面瘫各类分型。“督脉入络脑”学说认为,督脉循行入脑,与脑的生理功能类似,可统率脏腑气血。因“脑为元神之府”,可调节脏腑之阴阳,故灵活运用督脉入络脑学说对治疗头面部疾病具有指导作用。
《素问·骨空论篇》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由此循行分布可知,督脉通于脑,入络于脑,与脑密切相关。何兴伟等[2]认为:通调督脉可以使脑髓-督脉-脏腑经脉气血功能活动调控系统得到恢复。高希言等[3]通过探析督脉与脑的相关性,得出督脉与脑在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方面联系紧密。面瘫又被称为“小中风”,中风病位在脑,故通调督脉有助于恢复头面部气血运行。另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调节阳经气血[4],沟通内外,内可使脏腑温煦、经脉温通,外能御邪于体表[5]、促使正气复原。临床研究发现,运用通督调神针法[6]及调督和胃针法[7]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诸病源候论》言:“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风为阳邪,是“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易侵袭阳位,可致颜面部口眼歪斜;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易伤阳气,阻滞面部阳明经络气血运行,导致口眼歪斜。由此可知,风寒之邪为本病的外在因素。治宜祛风通络,温经散寒。
赵教授临证治疗面瘫多采用辨证论治,自拟加味牵正散,以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对于风寒袭络证者,赵教授给予牵正散合大秦艽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 g,红花6 g,秦艽12 g,细辛3 g,川芎12 g,白芍10 g,当归10 g,羌活6 g,炒僵蚕10 g,制白附子6 g,全蝎6 g。方中秦艽祛风通经;细辛散寒祛风;桃仁、红花活血行瘀;川芎祛风活血行气;白芍、当归活血养血和营;羌活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炒僵蚕、制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止痉。
对于气虚血瘀证者,赵教授给予自拟经验方,方中包含牵正散、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和玉屏风散,药物组成:黄芪12 g,当归12 g,赤芍12 g,地龙6 g,全蝎6 g,炒僵蚕10 g,制白附子6 g,防风10 g,桂枝10 g。方中黄芪甘温,补气固表,调和营卫;赤芍活血行血;当归养血补血;地龙通经活络,使血脉畅通;全蝎、炒僵蚕、制白附子祛风通络止痉;防风祛风走表;桂枝温通经脉,助营和卫。
3.2.1 整体调节针刺法
赵教授临证时采用赵氏平衡针刺疗法治疗面瘫,强调精、快、准,注重整体调节,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
赵教授以手足阳明经及督脉腧穴为主,选取百会、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风府、合谷为主穴,以达到祛风活血、疏通经络之效。百会、风府为督脉之穴,手足三阳与督脉阳气交会于此,可通诸阳;阳白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有清利头目、祛风泻热的作用;地仓、颊车属足阳明胃经,可传输阳明精微物质至患部;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遵循远端取穴原则,《四总穴歌》言“面口合谷收”;太阳为经外奇穴,司眼睑开合,醒脑通络。研究[8]证实,刺激百会穴可以改变顽固性面瘫患者免疫球蛋白中的IgA、IgG、IgM含量,从而改善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根据中医辨证加减取穴。风寒证者,加风池穴,以祛风散寒;风热证者,加曲池,以疏风清热;气虚血瘀者,配足三里、血海;抬眉困难者,配鱼腰穴;人中沟、颏唇沟歪斜者,配水沟、承浆或夹承浆穴;耳后乳突疼痛者,加翳风穴。赵教授使用独创的赵氏平衡针刺疗法时,对以上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 min。
《素问·痿论篇》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阳明经可以濡润筋脉,继而通利筋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针刺阳明经及督脉穴位可调理面部及全身气血,两者相辅相成,可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3.2.2 激发免疫系统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使用中药或西药针剂将针刺、腧穴、药物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9]。研究[10]发现,穴位注射可以修复受损的局部神经功能。赵教授主要选取双侧曲池、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进行穴位注射,药物选用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每次20 mg,每日1次,穴位交替使用。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可有效减轻神经细胞水肿,对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产生抗拒,加速面神经功能恢复[11]。选用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注射能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提高痛阈,激发机体免疫调节系统[12-13]。
3.2.3 舒筋活络拔罐法
拔罐法起源于古代。《本草纲目拾遗》曰:“罐得火气合于肉,即劳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在面瘫的治疗中,闪罐使用频率较高,其可疏通皮部经络,调节皮部功能,促进气血运行[14]。赵教授在针刺前或针刺后挑选阳白、太阳、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牵正等腧穴行闪罐法,自上而下,直至局部潮红,可起到行气活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李广良[15]研究发现,在针刺后给予30例面瘫患者进行面部闪罐治疗,与单纯针刺的30例患者对比,结果针罐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为93.3%,提示针罐结合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特发性面神经麻木症状,修复神经传导障碍,使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
患者,男,35岁,2019年3月22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2周余。患者2周前因熬夜加班劳累加之饮食不规律出现面部口眼歪斜,遂到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面神经炎,给予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效果欠佳,遂来门诊求治。症见:右侧眼睑闭合不全,漏睛3 mm,额纹消失,刷牙漏水,鼓腮漏气,示齿不全,口角歪向左侧,耳后茎乳突处无疼痛,神疲乏力,气短少言,夜寐欠佳,饮食一般,二便调,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涩。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祛风,活血通络。 给予自拟经验方,处方:当归12 g,黄芪12 g,防风10 g,赤芍12 g,地龙6 g,全蝎6 g,炒僵蚕10 g,制白附子6 g,桂枝10 g。6剂。1 d 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外治,采用针刺疗法。穴位选取百会、风府、阳白、太阳、地仓、颊车、合谷(左侧)为主穴,配鱼腰、水沟、承浆、血海。采用赵氏平衡针刺法,平补平泻,1 d 1次。针刺前行面部闪罐治疗,同时嘱患者忌辛辣饮食,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风受凉等。4月1日二诊: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有所好转,漏睛1.5 mm,刷牙稍漏水,鼓腮漏气,示齿不全,口角向左侧歪斜,纳寐一般,二便调,舌质暗淡,脉沉细涩。上方继服6剂,同时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药物选用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每次20 mg,每日1次,双侧足三里穴交替使用。4月15日三诊:睡眠欠佳,其余症状均有所好转。上方加酸枣仁10 g、茯神10 g,继服6剂。5月6日四诊:眼睑闭合,额纹出现,口角略微向左歪斜,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寐可,二便调。中药停服,仅给予针刺、拔罐巩固治疗。治疗7周后,患者痊愈。嘱患者规律作息,饮食清淡,适当体育锻炼,注意面部保暖,避免直吹空调、风扇等,以防面瘫复发。随访2个月,患者情况良好。
按 本例患者乃熬夜劳累加上饮食不规律,造成机体正气亏损,继而瘀阻脉络。自拟方包含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和牵正散,其中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补血通痹,玉屏风散补气固表,牵正散祛风通络止痉。4方合用,共奏活血补气、祛风通络之效。配合针刺、拔罐疏通面部气血,增强疗效。二诊时,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面部效果不太明显,故在前方基础上加穴位注射治疗,以增强正气,修复面部神经功能。三诊时,患者睡眠欠佳,遂加酸枣仁、茯神以补脾养心安神。四诊时,患者已接近痊愈,只是口角略微歪斜,故只需针刺、拔罐巩固治疗即可。因面瘫极易复发,故嘱患者注意避风,调养生息,增强机体正气。
中医学认为,面瘫的发生主要与手足阳明、手足少阳、手足太阳经脉平衡失调相关。加味牵正散配合赵氏平衡针刺疗法的精髓在于辨别失去平衡的经气,采用活血通络、祛风调筋法使其恢复平衡;而“阳脉之海”督脉又将脏腑之精气输送于头面部,通过通调督脉可改善头面部气血亏损,增强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针药结合的运用促使经络“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