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10) 徐 梅 徐莲薇
徐莲薇,教授、主任医师,师承孙卓君、李祥云、肖承悰等妇科名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30余年。痛经是中医妇科的常见病,徐莲薇教授对治疗该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都属于中医痛经的范畴。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1]。《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最早记载了痛经病,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素问·举痛论》中对疼痛的认识是,由于血流不畅,阻于脉中,或者血流于脉外,血少而引起的疼痛。后世医家不断完善痛经的病因病机。《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载:“痛经或因于寒,或因于气滞,或因于血瘀者。”宋代医家提出痛经和情志有关。金元时期医家认为痛经有虚有实。《普济方》在虚实基础上,认识到痛经亦有寒热。
徐莲薇教授认为,痛经病因复杂,总体不离寒热虚实,情志不畅也尤为关键。寒主收引、湿热内结、肝气不舒、肝肾虚损均可致气血不畅而出现痛经。辨证分型多样,有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肝肾亏损型、气血虚弱型。病机方面,实证、虚证均可致瘀。寒邪、湿热、气滞等实证阻碍气血运行而致瘀,虚证则因气血推动无力而成瘀。瘀成则导致气血凝滞于胞宫,冲任受阻,故而产生痛经。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徐师常按照经期和非经期辨证论治痛经。非经期主要按照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综合调理,或健脾祛湿、益气养血,或健脾补肾、养血调经,或补益肝肾、温经散寒,或疏肝理气、清除湿热等。寒凝血瘀型痛经平时注重散寒通滞、温补冲任,常用仙灵脾、巴戟肉、桂枝、乌药、艾叶、干姜、吴茱萸、独活等。气滞血瘀型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陈皮、香附、柴胡、枳壳、川楝子、月季花、郁金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湿热瘀阻型较为少见,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蒲公英、薏苡仁、赤小豆、牡丹皮、连翘、黄连、败酱草等。气血虚弱型以补气养血为主,常用桑椹、鸡血藤、黄芪、党参、丹参、熟地黄、太子参、白术等。肝肾亏损型治以补益肝肾,常用枸杞子、山萸肉、山药、杜仲、菟丝子、当归等。总之,按照辨证论治,调整患者的整体生理状态,纠正其脏腑功能之异常,燮理阴阳,可间接起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经期重在化瘀止痛。徐师认为,痛经与瘀有密切关系,气滞、寒凝、肾虚、湿热、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均可致瘀。瘀血留滞不去,在经期可以表现为腹痛、有血块,有些甚至有内膜样组织物排出,排出时疼痛较为剧烈。舌质表现为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时值经期,化瘀则瘀血有去路,可直接通过经血排出,故经期重在化瘀止痛。常用药物有泽兰、益母草、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琥珀等。
药对以其形式独特、配伍固定、药味精悍、药力专一,在中医药治疗时被广泛运用[2]。徐师治疗痛经时亦有其常喜运用的活血化瘀药对。
桃仁、红花 桃仁味苦性平,质润多脂,可疏肝活血而祛瘀。红花味辛性温,味辛行散,性温能通,善走厥阴血分而活血化瘀。桃仁善泄血滞、祛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两药配伍,加强活血通经之功,气血通则不痛,故二者为治疗痛经的常用药对。对于痛经兼有便秘患者更为合适。
三棱、莪术 三棱味辛苦、性平和,既能入血分以破血祛瘀,又能走气分以行气消积。莪术味辛苦、性温,药性作用基本同三棱,但莪术偏入肝脾气分,功专行气破血、散瘀止痛。两药合用,共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力。徐师常依据患者的脉象酌情选用,如患者脉弱则相对减少使用剂量,甚至不用,如脉较为有力,则可适当加量。
当归、川芎 当归味甘辛、性温。甘补辛散,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川芎味辛性温,辛散温通、活血行气。两药配伍,甘能补血,辛能散血,养血补血兼行血,补血不滞,活血不伤,以达调经止痛之功。
生蒲黄、五灵脂 此药对即失笑散。蒲黄入肝心二经血分,味甘无峻烈之弊,性平无寒热偏性,生用性滑,长于行血消瘀。五灵脂苦咸,温通疏泄,专入肝经血分,功擅活血化瘀止痛。两药合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以止痛。蒲黄生用可致胃部不适,故对胃有疾病、脾胃虚弱的患者不宜久用或者慎用。
乳香、没药 乳香味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可宣通脏腑、透达经络,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没药味苦辛性平,能通滞散瘀止痛。两药均入心、肝、脾经,乳香以行气活血为主,没药以活血散瘀为主,一气一血,气血兼顾,取效尤捷。
延胡索、香附 此药对功擅活血行气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温,能活血散瘀、理气止痛。香附味辛、微苦、甘,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两药合用,行气活血力量更强,是活血药配伍理气药以止痛的典型。气行则血行,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该药对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尤为合适。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顽固性疼痛或者久痛难以治愈的案例而言,一般的药物有时难以见效,或者收效不显,此时一定要用虫类药,这是达到止痛作用的点睛之笔。虫类药具有走窜通达、破血行气、化痰散结的特性[3],其药力峻猛,走窜止痛效果卓著[4]。徐师尤其善于选用虫类药来治疗痛经,如地鳖虫、僵蚕、蜈蚣、全蝎等,往往有奇效。地鳖虫具有破血逐瘀、消坚结癥瘕痞块、消肿止痛的功效。全蝎走窜之力最速,内入脏腑,外达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僵蚕祛风止痛,施今墨认为该药具有舒展神经之功,可通络止痛。蜈蚣能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徐师认为,在使用虫类药时,必须结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如不耐攻伐,用量宜小,或者增加辅助正气的药物,同时避免长期服用。
兰某,女,46岁,因“经前、经行腹痛8年”于2019年6月13日就诊。患者14岁初潮,既往月经规律,30~37天一行,每次经行5天,量中,有血块,色红,腰酸,乳胀。末次月经(LMP):6月1日,5天净。经前一周起出现小腹绞痛,冷汗出,下肢酸软,腹泻,每日二三次,无呕吐,得热痛缓,疼痛持续至经净方止。平素每食生冷食物阴道会有少量出血。外院阴超、妇科肿瘤指标检查均正常。2006年行胆囊切除术。生育史:1- 0- 0- 1,1997年剖宫产,同年放置节育环。刻下:怕热,夜间盗汗多梦,神疲乏力,偶有心慌,纳可,大便欠实,每日一二次,小便正常。舌淡苔薄,脉弦滑。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脾虚寒湿内阻)。治拟理气止痛化瘀、健脾祛湿。处方:黄芪15 g ,桂枝9 g ,赤芍9 g,茯苓15 g,白术15 g,紫草30 g,白花蛇舌草30 g,香附9 g,炒薏苡仁30 g,泽兰15 g,地鳖虫12 g,姜半夏9 g,炒楂曲各12 g,佛手9 g,陈皮9 g,蛇床子9 g。14剂。嘱查阴超(子宫+附件),CA125、CA199指标。
二诊:2019年6月27日。LMP:6月1日,5天净。近日乳胀,尚无腹痛,药后大便溏薄水样,神疲乏力。苔淡苔薄,脉细弦。CA125、CA199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阴超检查示:子宫、卵巢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脾虚湿阻)。治拟理气止痛化瘀、健脾祛湿。黄芪15 g,白术30 g,苍术9 g,姜半夏9 g,当归9 g,川芎9 g,泽兰15 g,地鳖虫15 g,香附9 g,桂枝9 g,桃仁9 g,红花9 g,小茴香9 g,川牛膝9 g,三棱9 g,莪术9 g,升麻9 g。14剂。另加用督灸贴敷神阙穴。随访:患者痛经明显改善。
按: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其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患者经行腹痛8年余,其间未查出任何器质性疾病,为原发性痛经。经行有血块乃瘀血内阻之象,腰酸、乳胀为肾虚肝郁之象。患者平素易腹泻,脾虚日久则寒湿内生。综合考虑以上病机,治以行气化瘀止痛为主,辅以健脾祛寒湿。方中香附、佛手、陈皮理气疏肝,赤芍、泽兰、地鳖虫活血化瘀止痛。地鳖虫为虫类药,搜风通络功效明显,具有下瘀血、消癥瘕及散瘀止痛的作用,是该方中较为关键的药物,在止痛方面尤为重要。黄芪、桂枝、茯苓、白术、炒薏苡仁、炒楂曲、蛇床子、姜半夏健脾祛寒湿,脾胃得健,则寒湿自消。寒湿之气日久会导致体内瘀血的形成,入胞宫则发痛经。故祛寒湿健脾是治病本,脾胃寒湿不去则痛经之根源不除。患者痛经日久,亦不能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故需要检查阴超及肿瘤指标,同时给予紫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瘀。二诊时临近经期,故加重化瘀止痛之品,当归、川芎、泽兰、地鳖虫、香附、桂枝、桃仁、红花、小茴香、莪术、三棱理气温经、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药下行。升麻可治疗久泻久痢,提升阳气。经行期间辅以用督灸贴敷神阙穴,可温通散寒祛湿,内服外敷同用治疗痛经,见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