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4 10:17邓玉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办学中学理念

邓玉玲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1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以人为本的文化观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对文化的内容阐释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心是现实的人,因为人的存在,文化才有其存在的根基与必要,那么文化建设也应当以人为中心,立足于现实,通过人的实践而进行文化建设。在本质上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它认为认识文化发展的起点、发展的动力。这也与当今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以人为本”也不谋而合。“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定义,它把焦点回归到人自身。在文化的产生中,人是主体,大自然是客体,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学校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理论的深刻阐述可以发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通过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共同创造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全体师生信仰的学校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1.2 社会学中的文化适应观

在文化社会学中主要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现行社会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和规律,它给文化限定了一个范围,就是在当下的社会,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它更注重社会生活对文化形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从进化史的角度来开,当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寻找更高的价值追求,即精神理念。所以构建良好的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行为准则,也决定人的价值观念。社会学中的文化构建具有相对性与可塑造性,无论是在创造文化还是评价文化,都需要根据文化自身的标准,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更要符合文化自身价值性。从文化社会学来看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学校需要,根据学校师生对价值理念的追求来构建学校文化,其实就是要寻找最适合的文化。

2 乡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乡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硬件设施落后。在对乡村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中发现,乡村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之一就是硬件设施落后。虽然近些年来国家政策在向西部倾斜,但长期的落后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距依然很大,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中学在政策扶持、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还比较弱,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相应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这都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种重大阻力。第二,办学理念的错位。可以说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在很多农村学校中,升学率被当成评判一个学校优秀与否的首要指标。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很多乡村中学虽然表面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把本校的升学率放在首位,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升学率为重点。同时也出现了重物质、轻人文的价值取向,学校将办学重点放在了物质建设上而忽略了人文情怀。第三,缺乏个性特色,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校文化作为教育理念的灵魂,要提炼出自身特色,塑造具有个性的教育文化品牌。文化与特色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果盲目的去模仿城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那么效果只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反噬。

2.2 乡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文化传统惯性

首先就其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来说,由于乡村学校地处偏远,各种硬件设施落后,自文化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形成了学校几十年的文化传统惯性。一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正如先有生存,才有生活,乡村学校更多是以增长知识为目标。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更带有功利性,“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深的扎根在读书人的心中。所以学校建设的重点在教学质量与升学率,从而导致乡村中学办学理念的错位。再者大部分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们思想观念固化,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

2.2.2 学校管理层的脱节

学校管理层与学校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层起着引领与规划的作用。学校领导要根据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本校自身发展目标进行文化建设规划,而在目前乡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本校实际情况脱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有领导忽视学校实际情况,以盲目追求高标准学校文化,结果就导致了文化内涵不深,理论肤浅;二是与学校师生脱节,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某个人的任务,而是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而在乡村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发现学校管理层与师生严重脱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忽略了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3 乡村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内化以人为本的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就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培养全体师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团结全体师生共同推动学校健康持久发展。所以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内化以人为本的学校办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文化建设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导致了重知轻能、应付考试的风气。近些年来,国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各乡村中学也逐步的转型,以“立德树人、育才兴邦”为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关爱理解的人文精神渗透于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为学校的持久发展构筑精神动力。

3.2 营造乡村学校发展的环境氛围

营造学校的发展氛围其实就是要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系统,它是一种显性文化,学校文化的象征。首要任务就是环境建设,一个学校的环境如同一个人的脸面,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学校的标志图案、标志色彩、文化长廊、文明标语等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乡村中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通过学校的建筑设计、环境的美化等充分展现出了学校的形象与风采。在建筑命名方面,虽然只是寥寥数字,但表现出的是文化内涵与教育期望。例如有的学校将教学楼命名为厚德楼,便是取自于《周易》中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其学校立德树人、育才兴邦的理念充分体现在建筑命名之中。

3.3 突出个性,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特色建设是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背景、办学历史,其文化理念也不尽相同。任何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都有自己学校的适应性和创生性,如果只是机械的模仿其他学校,甚至改变自身来迎合外校文化,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乡村有着独特的乡土文化,由乡土文化成长起来的学校文化必定有着自身特色,学校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掘特色文化,突出自己的个性,走出一条适合学校恒久发展的道路。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学校文化,不能盲目的全部照搬,有些适合学校发展有些并不适合,所以在发掘特色文化过程中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那些适合学生成长,能够扩展学生知识面,打造特色的学校文化。

4 结语

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就是其学校文化,它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全体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习惯。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学校文化更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犹如生命之源、成林之木,有了健康和谐的学校文化,乡村中学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新课改的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乡村中学要想成功转型,学校文化建设是关键,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发掘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个性,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时效性,从而实现学校的持久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办学中学理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在多解中学创新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