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欣红
(广东理工学院教务处 广东·肇庆 526100)
以人为本理念已然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在管理学领域亦是如此。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乎人的问题。一切的管理行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真正体现人的尊严和实现人的价值,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在管理的艺术中,只有全方位地体现人性关怀,充分地发扬人文精神,才能保证每个个体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实践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核心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和激励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强调尤其注重促进在管理中实现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价值,更注意尊重个体的价值。
纵观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它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它的核心和动力是人,它最终的成败也是取决于人。基于以人为本相对科学的教育哲学观的考虑,高校管理也必须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给予高校中的每个人充分地尊重、重视和关爱,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社会真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高校的人力资源更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高校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而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其中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使高校各项工作的展开更为有效。在高校的管理中,只有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竭力地调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这三大代表团的积极性,管理效率才会更加突出和有效。
高校教育管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把人本主义思想应用于高校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人为本的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身自由作为根本目的。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高校办学必须坚持以人才为基本,努力创造和谐、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增强高校全体成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所有人的创造潜能真正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管理理念上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环境和空间,只有构建和谐的高校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充分发挥人的功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其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我们可以理解它是高校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的客体。高校管理的核心问题和有效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关键点就在于对人的管理。任何一所高校的管理都是包括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在内的管理系统。在具体的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服从与协调、约束与调动、使用与培养等关系。高校的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就加大对高校管理者们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综合能力。同时,有效的管理也需要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高校管理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在高校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中,必须要明确“高校育人的主体是学生,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的人本理念。高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管理层对高校各方面全过程的有效领导,保证高校正常有序的运转。此外,高校管理层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的信息反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实时而有效的监控、调配和指挥。要特别注意到在管理上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在一个人文情怀浓厚的氛围,管理工作才会开展得更为有效。故此,在管理工作中建立民主而平等的和谐关系,积极有效地整合全校可以充分利用到的各种资源,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以教师为本理念的构建。在“双一流”建设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理智的我们必须冷静而清醒地认识到:人才资源才是第一资源。纵观当前的国内高校,许多高校为了挤进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是开启“抢人大战”,运用自身优势到中西部高校挖人,这对于本身就处于劣势的中西部高校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基于现阶段的教育现实,高校管理必须要在教师管理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关切,在“引人”的同时更要做到“留人”。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会更好地促进高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构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作为其工作的中心是一个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口号,更应当真正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国内高校校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高校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适应和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高校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给予学生正当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上的满足。
高校要切实把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求,优化配置高校的多方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高校的教学元素,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设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高效的教育平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寄予着来自于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更多的期许,现代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学生需要更加开阔的眼界和视角。高校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专业课程的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达、个性的张扬和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同,这些方面是“以学生为本”理念更为实际和具体的体现。
现阶段,我国目前的高校普遍存在着高校管理的实践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之间巨大的现实反差。具体问题如下:
(1)行政色彩浓厚。基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因素的考虑和分析,“高校去行政化”早不是什么秘密,它也已然成为高校人员一个人尽皆知的高校管理问题的之所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受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总是会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散”的僵局。从现实情况来看,“行政派”做事过于草率,管理的权利过于高度集中,管理方法过于死板,对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严格按照条例条规,高度重视其学历和资历,只是单纯地将管理视为监控、支配和约束。而高校教师对高校的决策权和参与权基本上没有发挥空间和现实可能性。
(2)评价机制不科学。纵观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相配套的高校管理制度。在现实的高校管理中,无论是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管理层在具体的管理实践过程中都会约定成俗地照搬这些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制度,缺乏管理的灵活性和科学性。甚至于某些高校的管理条例只是时间的更换,内容并无新意,只是在原有条例基础上简单的照搬照抄。
(3)管理形式单一。科学的管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管理,这是不可置疑的。可是反观我们当前的高校管理现状,姑且不说找不到许多创新的影子,就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也是一味地强调高校组织的等级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求组织成员普遍的行为规范性,一切管理形式只是纯粹地强调“标准化”,对待高校管理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刀切”,管理手段命令而强制,管理程序死板而僵化。
高校本身作为一种组织,它面临着和其他组织一样的根本性问题,同样地,它也具备其他类型组织的不同之处。在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倡导下,需要我们发挥管理者的智慧,以此促进高校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保障教职工正常的教学科研的展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自我、服务社会。
(1)强化人本意识。一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效直接取决于这所高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这其中更为重要的就是管理者自身的个人素养。故此,作为一所高校发展最为关键与核心的领军人物,高校的管理者们必须无条件地自我约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个人的修为,主动地进修学习相关的管理理论,各项工作的展开都自觉地围绕着以人为本,积极而有效地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觉悟。
(2)有效激励教师。“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现代人”自居的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地发扬和传承。教师群体在高校中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群体而存在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高校管理者要特别强调帮助教师寻求的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必须从全方位了解教师的需求着手,在具体的管理中真正做到体谅和尊重教师的劳动,肯定教师的价值,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实施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真诚信任和尊重教师,培养教师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精神。
(3)以学生发展为本。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以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根本。把每位学生真正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努力创设一种促进个体健全、充满生命的教育,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帮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拥有一个熠熠生辉的灿烂前程。
(4)管理内容人性化。高校管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管理,高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高校的管理系统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其他相关要素都要服从并服务于人的管理,人是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资源。高校管理的内容要体现人性化的要求,真正地把高校的每一个成员看成完全意义上的人,重视协调高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寻求高校成员间的分工协作,最大可能性地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从管理内容的人性化进而实现管理目的的人性化。
(5)“参与式”管理。管理的实际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培养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切身把自身的命运同高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做到与高校共存亡。此外,高校也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通有无的管理反馈机制,保障高校的每个人对高校管理都有话语权,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反馈渠道尽情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扩大高校决策的参与层面,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今日的大学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大学,而是更为丰富而多彩的精神性大学。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象牙塔的顶端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厚的心胸更是今天的我们对美好大学的期许。在高校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强调个人内在的修为,追求人格的健全和上下求索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地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