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旭 杨立波
(1.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6;2.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阴 223001)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有待提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当然这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理科专业学生所呈现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确定、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发散性、多元性思维[1]。基于此种差别,就促使理科大学生在治学过程中形成了逻辑清晰、严谨务实的品格,但另一方面也就预示着因理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知识方面涉猎不足而导致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养偏低等现象。这一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在对理科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人文素养,从而促使理科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人文素质是人众多素质中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是人通过后天漫长的所受教育和逐渐的所受影响而形成并日趋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意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其可以影响和指导人的行为表现。人文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人文素质教育对理科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以下几项功能: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环境所带来的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给我们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时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重中之重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等的引领工作。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而帮助大学生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通常来讲,理科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严谨,善于逻辑推演等特点,而对于内在表达、情感抒发等方面显得很欠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促使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增强文化底蕴和气质修养的重要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文知识的水平影响着人文素养的水平[3]。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有力补充理科大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使得他们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升华,感情得以丰富,内心得以丰盈,从而使得理科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博大,性情更加宽厚,意志更加坚定。这将有助于理科大学生更好的从枯燥繁杂的专业学习中解放出来,以备以更加健康的心态、更加丰富的头脑面对科学研究所带来的阶段性迷茫和困扰。为此,无论对于其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抑或是人格独立完整都大有裨益。
习惯于单一推理逻辑思维方式的理科大学生,相对于多元发散思维方式的文科生来讲,理科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想象力略显逊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得理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美化其心灵、语言及行为,无形之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纵观国内外名师大家,多数皆是涉猎广泛,文理兼修的通才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那样:“文学家给我的启示比任何科学家都多”,这足以说明美的文学、美的作品对于理科治学研究的有力助推作用。理科讲究逻辑美,文科讲究语言美、意境美,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都离不开美的存在。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有利于理科大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强大功能。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人文知识缤彩纷呈、蕴意深刻,这就使得沉浸其中的大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智力启迪及知识结构的日趋完善,从而增加其研究高深学问和处理社会问题所必备的丰富智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道德品质。例如,文学作品、经典曲目等对学生的熏陶可以开拓其各方面的潜能和志趣,促进其智力的进一步开发;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以及和而不同等深刻哲理为学生提供了为人处世的理论思维和智慧方法。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数量的需求更加庞大,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得原本具有严谨务实、逻辑清晰的理科生更赋人文视野、哲理深刻的精神内在,从而成为新时代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大学中所有课程都需要结合相应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呈现,在这一理念下,给予了我们广阔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各个学科之中,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理念的渗透。授课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理科教学,从而让理科生在学习掌握理科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博大与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在其一贯的严谨务实、逻辑清晰的品格下,进一步充盈内心,丰富情感,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非常值得提起的是要大力倡导将人文素质教育元素完美嵌入专业课教学之中,这就要求理科专业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并结合课程实际在专业教学时,有机的将理科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深刻逻辑思维与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并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呈现给学生,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这也是课程思政所需要的新模式。基于此种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治学精神的崇高与严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乐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首先,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以上课程中的多元文化呈现,使得学生在习得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的同时开拓人文知识眼界。其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人文讲座。据笔者调研发现,很多理科大学生中学时期本身对人文素养还是比较关注的,但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求职就业,或者更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技能化的学习更受欢迎,而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出明显效果的人文教育自然不受欢迎[4]。鉴于此种情况,如果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等文科学院的教师资源及平台优势,积极鼓励教师开设相关人文系列讲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力宣传,在不影响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理科生参加人文系列讲座,相信一定会提升整体人文素养。
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维立体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让高尚的校园行为处处彰显,文明的校园氛围蔚然成风。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使处于其中的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并使得自己在受熏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完善自己的内在品格。线下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例如举办辩论赛、演讲、征文、文艺演出以及体育竞赛等各种形式活动,以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5]。线上可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舆论宣传优势,打通地域壁垒,进一步开拓校园人文素养教育阵地。例如,创建人文素养教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媒方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有力人文环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鼓励理科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真正将课堂所学与书本所学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本领提供广阔平台,从而培养他们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家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又是大学生将人文素养转化为高尚行为的有力载体,对于理科生而言,社会实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具有的转化作用,通过社会实践使得人文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环节的历练,人文素养可以从中得到更加具有张力的巩固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