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生
(广西桂林农业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两份文件中都明确了中职教育的目标,强调了提高职业技能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学时间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层次,技能传授很少甚至没有。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结合我校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极有必要进行探讨研究: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一定的专业课程相关知识水平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分别体现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方面。学校专业课的设置要跟培养目标紧密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实际教学当中,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滞后于社会的用人需求,与社会脱节现象很严重,以至于很多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中无法应用,究其原因,就是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1]。教学内容落后,教材的翻新仅停留在换个封面的做法上,而其内容讲述的仍是几十年前的知识点或观点。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很多领域都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很多行业已经是高度集约化、专业化,与过去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有很大的不同,但目前的专业课本却很少提及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内容,因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热情度不高,抵触情绪较大[2]。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教学的培养方向,中职毕业生能否适应工作岗位,也是检验中职教育成败的一面镜子,中职学校培养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应有常态化的技术交流,企业要适时传递岗位作业需求信息,方便学校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学校也应积极到企业调研,了解行业需求与发展动向。
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校企合作双向交流没有实际内容,大部仅限于挂牌、招工等形式。校企之间很少有技术交流[3]。企业很少参与学校教育中人才的培养,对毕业生的安排随阶段性生产任务的需要而波动,生产旺季大招员,淡季时又成批裁员;某些认识有偏差,认为与企业合作会产生很多的麻烦,教师也缺乏到企业实践的主动性,校企双方没有在平等互惠共进的平台上思考与实践合作事宜,都关起门来想自己的利益得失[4]。
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脱节。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行业的新动向,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还是停留在黑板上,以课本为主,实践教学训练很少甚至没有,这些都是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是随市场而变化的,而教学内容却长期没有变化,滞后于与岗位需求,培养出的毕业生没有太多的“专业价值”。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都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为准,而职业资格证书往往经过培训或是自学即可获得,不能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岗位能力及企业工作经验的丰富程度,“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实战能力薄弱,“双师型”教师实战操作应大力加强。
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实习的具体内容条款,但在实施过程往往只强调企业的生产,很少顾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协议规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化强化教育。主要体现在(1)课程计划和企业生产的安排不协调,短时循环的工学结合影响企业生产;(2)企业考虑生产质量,顶岗实习中的轮岗难以实现;(3)受知识产权下核心技术的限制或是学生专业能力有限,基本上都是从事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或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信心;(4)由于校企双方沟通不利,导致学生中途退出,给实习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一些封闭式管理企业,如养殖场等,因动物防疫的需要,实习生实习内容都比较单一,也是学生退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校企合作的推行更需要政府主导和行业指导,制订校企合作的政策,出台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促使企业主动积极地参与,对校企合作表现突出的企业要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企业敢于也愿意与学校进行长期而稳定的合作。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动走转变”要紧紧依托职教集团,学校要高度重视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加快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集团化办学有效途径[7]。
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素质。职业学校要采用多种方式打造技术型师资队伍。一要教师进入企业跟岗实践,不断提升技能。企业的知识方法在更新,工艺技术在进步,往往代表一个行业的基本新动向。职业学校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企业,亲自学习,亲手操作。教师进入企业跟岗实践,按员工的身份接任务,做项目,在实际岗位中“摸爬滚打”,虚心向企业师傅请教学习,使技艺技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更新,这样学生才能学到企业中最新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就业质量。二要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传授技术、经验,主抓核心技能。企业技术骨干最明晰技术要点,最清楚技术标准,这些能工巧匠们会用自己的技术长处将技术点“传”给学生,能将枯燥的专业术语直观形象。师傅的言传身教会助推学生快速成长。
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对接:坚持将职业资格鉴定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使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坚持将企业生产引入教学现场,使教学内容与企业任务相对接;坚持将产品标准引入教学项目中,使教学评价与企业标准相对接;坚持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内课堂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
第一学年全日在校内进行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学习;第二学年实行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时间安排有三种操作办法:一是每个学期可各安排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以师傅带徒弟或技术人员指导班组互助方式进行实践,其余时间返回校园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二是如果校企合作异常紧密,如校内企业、企内学校,则可实行更短周期的更灵活的校企交替学习。
第三年的顶岗实习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这一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加大规范力度,保证顶岗实习的效率和效果。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实行轮岗实习,三个月或是半年进行一次轮岗;顶岗实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安全和实习质量;实习效果由校企定期进行考核,结果予以公布;未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中途退出或是实习质量不合格的,不予以发放毕业证。
学校与企业是合作的主体,承载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要校企双方能真诚合作,没有实现不了的事情。当然,更多的是需要政府、行业的积极引导,校企合作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