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依 杨 扬 尤昕然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102206)
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源自美国,是美国Parsons(帕森斯)所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广义方面而言,就业指导即以求职者个体意愿、特征及社会职业等需求的充分协调为基准,指导与帮助求职者明确积极就业观,并为求职者选择职业,帮助其准备就业。在狭义方面,就业指导即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数据,帮助其择业和求职,并为其和社会具体职业岗位搭建桥梁,扮演两者之间中介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便是广义层次的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就业、择业的中心与关键环节。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对全球范围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宏观层面来看,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使国内外经济都受到了冲击,造成就业市场波动。微观层面来看,网课学习和封闭式管理生活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招聘面试受阻、工作落实率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未来预期偏向悲观。特殊时期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和实际就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特殊时期之中,高校就业指导在长时间内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各方面的挑战,整体就业市场、国家相关政策、学生就业倾向相比往年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需求角度看,特殊时期中劳动力市场整体需求缩减;从供给角度看,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任重道远,需要针对特定时期的就业形势及时进行更新。
特殊时期之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线下举行,而特殊时期期间,就业指导形式有限,大部分依赖线上渠道,这就大大影响了指导的便利程度,对高校就业指导的信息技术水平、业务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方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搜集、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等内容展开,但是特殊时期期间,这些内容往往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毕业生求职方式受特殊时期影响转变为线上模式,而就业指导内容也应当及时更新,更有针对性地加快线上求职指导相关课程内容的完善。特殊时期导致毕业生招聘形式发生紧急变化,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更多地考虑到内容的更新,例如:电子简历制作、网申求职、远程面试辅导等。[1]
高校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独立运转,相互之间缺乏联动与配合,造成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听教师的理论灌输,不能深入体会所学内容,也就制定不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2]在特殊时期的影响之下,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计和相关服务没有及时跟进更新,导致了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发挥预期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由于特殊时期对人们出行的限制,很多招聘考试转为线上进行,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更多地考虑到线上笔试和面试知识和技巧的讲解。然而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程仍然讲授比较传统的现场考试技巧,因此课程内容亟待更新,紧跟新形势。
特殊时期期间,由于授课形式的限制,线上远程课堂对于落实个性化指导存在障碍,无法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更多的只是对毕业生求职内容的共性讲解,最终导致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不够可观。另外,面对面教学和沟通的缺失导致教师知识传播和学生学情反馈受到较大阻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总体授课效果。
特殊时期期间,许多就业指导课程转为线上进行。很多教师对线上授课的方法和电子设备、软件的运用不够熟练,并且缺乏授课方法培训。教师授课水平的不完善最终不仅会造成课堂效率的降低,还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
目前的就业情况要求广大高校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是一项对教育者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专业性工作。高校要做好机制建设,最大限度保障人员调配及专业化培训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就业指导人员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第一时间反馈人才需求状况。教师在服务学生就业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提高了自身就业指导的综合素质。
高校应将专业课程教师引入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一支由专家、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四维专业团队。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可以由专家解答;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更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估和就业指导;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日常接触最多,须自觉地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创业就业榜样案例和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的了解是专业教师的责任。通过四维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套集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3]
高校应打造全生涯、分级分类分阶段的全程立体指导与跟踪服务:新生入学时,引导新生形成就业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提高自我选择决断的能力;针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应该着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聘请专业人员开设课程、讲座,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让大学生结合社会要求和个性特点主动调整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四的学生,在实习阶段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已较为明确,辅导员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应聘,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为未来职场发展打好基础。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多样性、大容量,及与青年群体亲近的优势,通过大众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推广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信息、个性化就业指导具有可行性。因此可以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互联网+”与传统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渠道方案。
3.4.1 积极组织参加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特殊时期期间,根据减少人群聚集的规定,高校可以紧抓网络招聘这条工作展开线索,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系统和云就业平台,依托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对接教育部就业平台以及社会招聘网站,组织毕业生在线参与各类招聘活动,以降低因校园封锁企事业单位无法举办秋招、春招的影响。在可控区域,则可以沿用传统线下招聘的方式,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线下招聘,积累招聘经验,促进就业。
3.4.2 打通就业信息线上发布通道
特殊时期期间,线上信息发布通道彰显出了独特的优势,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障碍地将重要信息传递给个人和组织。高校应积极动员各方力量,依托丰富的校友资源和合作资源,积极邀请教育部门、用人单位入驻学校就业信息系统平台,及时发布、宣传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信息。例如,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建立专业的自媒体工作团队,向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同时开展线上专业培训,让大学生了解就业求职技巧。[4]
3.4.3 完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
由于特殊时期影响,毕业生可能因防疫政策无法返校或是出现与辅导员、老师联系不便的情况,通过建设起一个专供就业指导服务进行的线上平台渠道,可以使高校为保障招聘季期间的工作人员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保证及时、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解答相关疑问,给予适当帮助。同时安排专人每天更新招聘信息,确保网络招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