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萍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双一流”教育主要指的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我国当前高校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加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学科发展和高校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双一流”背景之下,只有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体系的原则,才能使研究生培养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为我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生,全面促进学科建设。[1]
近年来在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中,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重视,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都对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在各项权威杂志中公布了自身关于研究生培养群流程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例如导师组织等常用的研究生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通过产学研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能够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美国在针对研究生培养研究中着重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深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科研水平的发展程度、科研的实践能力以及毕业论文答辩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英国在进行研究生培养停战研究中着重提出,研究生最需要考察的是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知识的获取能力、调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能力等,对上述内容要进行综合评价。法国对于研究生培养评价的研究认为,研究生培养评价不仅仅局限在高校内,应该由社会机构和政府共同参与到评价之中,是一种公共教育。[2]
研究生培养与其他阶段的学生培养有很大不同,已经由单纯地接受知识的教育转变为创造知识的教育。传统的研究生评价机制只针对毕业论文的成绩进行评价,对于“三全育人”和思想道德方面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研究生已经不单单是学生,更是科研工作者,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研究生评价机制中,必须加强对研究生伦理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评价。研究生的意识形态必须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研究生自身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当受到外界思想或者不良信息干扰的时候,才能够坚定不移。传统评价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我国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最重要的责任人,是我国人生培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主要以导师评价作为导向,对于研究生培养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对于导师的考核意见过分重视,而很多研究生导师都以研究生科研能力为考核标准,在对研究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加分项是论文、奖项、项目或者头衔,对于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研究生评价体制过程主要针对某些教学环节或某些阶段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缺乏科学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导致了不能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统筹评价,评价的内容侧重点也主要集中在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参与程度上,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比较少,评价的内容比较单一。
在“双一流”背景之下,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体系构建要遵循导向性原则,需要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体系,需要对研究生进行多主线、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评价。这种研究生培养评价导向能够改变传统研究生评价体系的不足,对传统研究生评价体系进行突破,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全面性。[3]
在对研究生进行测评的过程中校对相对抽象和隐性的测评内容进行量化,设定相关的“分值”,需要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研究生的内在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对于研究生相关的容易测试的基本素质、共性评价内容要进行定量模式测评,例如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创新能力、科学文化掌握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主要组成部分,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够从总体上对研究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
研究生素质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遵循加强对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弥补评价内容的单一。研究生在不同的阶段无论是学习内容、任务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培养阶段进行调整。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对研究生划分等级,而需要通过动态的评价方式,对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真实情况进行检测,使学校和研究生都能够充分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现状,对于构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整体的重要工程,最主要的评价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学科和高校能够共同发展。我国高校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通过综合性的方法,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使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能够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