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欣,沈秀华,汤亚静,陈贺瑞,毕永耀
(临颍县人民医院,河南 临颍 4626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近年来,乳腺癌在女性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1],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乳腺癌初期常不会有明显的临床不适症状[2],难以被发现。中医学无“乳腺癌”这一具体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认为该病与中医学“乳石痈”“乳疳”“乳岩”“奶岩”等相一致。目前,全世界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日趋规范。据国际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统计,该病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最终因肿瘤转移而死亡。在我国,中医药疗法用于治疗乳腺癌,不仅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延长患者生命周期,还能减轻乳腺癌放、化疗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副作用,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治疗继续进行[3-6]。补中益气法是中医药治疗该病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笔者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重在调理脾胃、抑癌扶正,该方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转归等不同阶段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虽然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在其治疗的过程中,在疾病发展的每一阶段,补中益气法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补中益气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经验介绍如下。
补益中气法在临床运用广泛,可用于各种疑难杂病。补益中气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其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书曰:“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以火乘之……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功效是补益中气。《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饮入于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表明脾胃受损可导致各脏腑功能受到影响。补中益气汤主要作用为补充脾气,提升中焦之气,现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大量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均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抗癌作用。唐荣志等[7]认为,补中益气法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确有疗效,可改善患者的控尿、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性高等特点。李军[8]认为,补中益气法能降低乳腺癌的癌性疲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盛佳钰等[9]研究发现,扶正类中药能提高乳腺癌辅助化疗的病理缓解率。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表明肿瘤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关于乳腺癌的发生,《外科正宗》言:“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外科大成》云:“乳头属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难经》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由此可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常与肝、脾、肾及冲任二脉有关。若情志内伤,日久则肝郁化火,气血逆乱,炼液成痰,气不行血则成瘀,痰瘀互结,久则形成乳岩。国医大师周仲英认为,癌毒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同时与痰瘀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人体,发生癌肿[10]。王明武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为乳中脉络中病,日久发为乳腺癌[11]。
西医治疗乳腺癌常采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常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患者常难以耐受;此外,治疗结束后常存在复发与转移,需要再次治疗。虽然单纯的中医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控制病情时间、缩小瘤体、疗效评价等需要解决,但中医药在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的根本,故固护脾胃、补中益气、扶正应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乳腺癌的病机关键是正虚邪实,但在不同阶段,正虚与邪实各有不同,因此,治疗时应扶正与祛邪各有侧重。在肿块形成的初期,治疗重在消肿散结,补益中气为辅;疾病中期,在放、化疗治疗过程中,补益中气尤为重要;疾病晚期,人体正气虚弱,补益中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也比较重要,应得到重视。
乳腺癌早期,患者一般处于疾病初期,机体内的正气尚足,此时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及体征选择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或祛瘀通络等方法。《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早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益气为辅。临床表现为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生转移,肿块表面凹凸不平,烦热,舌苔黄,脉数。此时患者多处于疾病初期,正气较足,能与邪气抗争,故采用清热解毒之品,少用扶正益气之药。临床多使用浙贝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猫爪草、半枝莲、白术、陈皮、青皮等。史梦瑶等[12]认为:清热类药物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辅助乳腺癌化疗能协同增效。对于肿块凹凸不平、推之难移、与周围组织粘连,乳房时有刺痛,舌有瘀点者,采用祛瘀通络、软坚散结之法,临床多选用穿山甲、郁金、丹参、丝瓜络、三棱、莪术、蒲公英、猫爪草、白术、陈皮、青皮等药物;对于肿块初起、移动度尚可、表面较光滑,乳房胀痛,舌淡,苔白腻,脉滑者,治宜消肿软坚散结,临床多选用浙贝母、白术、红豆杉、猫爪草、夏枯草等药物。肿块形成的早期,补中益气疗法并不占较大比重,临证时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选择用药。乳腺癌大多与情志因素相关,故肿块起初应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不仅给予言语安慰,还可适当使用疏肝解郁类药物,如陈皮、青皮、香附等。
乳腺癌发展至中期,患者处于西医放、化疗过程中,虽然西医治疗的效果显著,但患者大多气血亏虚,同时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常使患者难以继续接受治疗。此时,中医药疗法如何减轻患者手术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黄帝内经》曰:“衰其大半而止。”针对放、化疗患者,治疗需注重固护脾胃,以补中益气为主,祛邪为辅。此期患者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叹息、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益气健脾,临床多选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陈皮、茯苓、甘草、山药等;或见患者月经不调、经间期出血、面色不华、唇色不佳、畏寒、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调和冲任,常选用柴胡、熟地黄、白芍、黄芪、白术、续断、杜仲、威灵仙、仙茅等。此期补中益气尤其重要,需要固护脾胃。对于恶心呕吐者,常加砂仁、焦三仙、枇杷等;纳食不香者,加厚朴、苍术、藿香、佩兰等;肢体肿胀者,加泽泻、猪苓、当归、丹参、地龙等;咳嗽、咳痰者,加百部、紫菀、鱼腥草等。
乳腺癌晚期发生复发转移,肿块在体内弥散,此时患者体内正气不足,应以扶正为主。患者常见畏寒肢冷、肿块溃破、皮肤暗沉、创面内陷、新肉难生、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此时气血亏虚,难以抗邪,故治宜气血双调以生新肌,常选用黄芪、当归、白术、党参、白术、补骨脂、熟地黄等药物;或见患者畏寒肢冷、月经不调、面色不华、少气懒言、舌淡有瘀斑、苔薄、脉沉细无力,此时气血亏虚,无法推动气血运行,痰瘀互结,气血不足,故治宜补益精血、益精填髓,常选用紫河车、龟板、鳖甲、肉苁蓉、鹿角胶、鸡血藤、狗脊、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西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效果显著,但其带来的副作用及昂贵的价格仍然限制了临床广泛运用。中医药疗法作为辅助治疗,其治疗方法越来越丰富,如耳穴压豆、针灸、艾灸、贴敷等,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让中医药更好地融入治疗过程,需要临床思考。乳腺癌的化疗周期一般较长,补中益气法作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全新思路,全程参与乳腺癌的治疗,值得临床探讨并揭示其内在靶点机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目前,对于中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阐明中医药的靶点信息及中医药如何改善肿瘤患者的内环境,为中医药及中医学理论的系统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