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瑜,卞晓岚,周芳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25)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及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来华进行专业学习。留学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留学生目的国[1]。我院作为上海知名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了部分留学生教学工作。本研究中就综合性医院中临床中药学涉外教育进行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注重因材施教: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均有重要意义。其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为前提,着眼于科学阐述中药药性理论,探讨中药临床有效与安全的应用原则,追踪中药疗效,评价中药多成分作用,为解决临床常见、多发、疑难病提供科学依据[2]。留学生实习时间较短(2~3周),设置的临床中药学实习课程主要包括4个部分。1)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基本属性(性、味、归经等理论知识)、中医阴阳理论、中医五行学说、中医脏腑理论等。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通过手绘中医五行图、中医阴阳图等方式生动形象地描述,并明确指出5种元素所代表的五脏,以及五行“相生相克”原理。2)介绍部分代表性中药,主要涉及常用的补益类、消肿散结类、活血化瘀类、壮阳补肾类、制酸止痛类、养肝明目类中药。如补益的黄芪、灵芝等;消肿散结的夏枯草、莪术、全蝎、蜈蚣等;活血化瘀的红花、丹参等;壮阳补肾的巴戟天、淫羊藿等;制酸止痛的白芍、吴茱萸等;养肝明目的枸杞、菊花等;治疗疟疾的青蒿等。3)关注特殊人群使用中药情况。主要关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的中药使用,如针对活血化瘀及可能引起流产等不良反应的中药(如红花等)进行讲解和说明。4)介绍临床中药学在医院中开展的工作和应用情况。带领留学生参观和学习的主要实践工作包括中药饮片调剂工作,入库、核对、配药、发药、退药、外送代煎药等,带领留学生进行全流程观摩和学习,讲解中药处方的组成,示范中药饮片的配发;通过在中医内科/中医针灸科门诊和中医科病房的门诊抄方、病房查房学习,熟悉患者病史,了解医师和药师的诊疗和用药思路。
注重因人施教:由于我院具有多年涉外教学带教基础,在教学工作中颇有经验。对于教学模式,留学生往往倾向于直言提问,善于思考和质疑,热衷于讨论式、交互式的授课方式,而非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因此,在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充满了挑战。除了要备课临床中药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会思考同样的主题,留学生可能会关注的焦点及会产生的疑惑。如介绍夏枯草、莪术、全蝎、蜈蚣等中药时,留学生对其辅助肿瘤治疗作用感兴趣,且会关注中药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等的区别,中医所谓的“以毒攻毒”是否与西药有相似之处;中西药联用时,如何产生“减毒增效”作用;探讨合理用药话题时,留学生专注于中药的特殊人群(孕妇、儿童)用药;较为关注中药的使用剂量,通过进一步学习“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以黄芪为例,小剂量时可升压,而大剂量时却可降压[2]。在讨论和提问环节,有留学生表示西方的草药学中不涉及任何非植物的草药,希望能了解更多的非植物类中药。故又专门讲解了一部分动物药和矿物药,涉及乌梢蛇、刺猬皮、天龙、土鳖虫、鳖甲、石膏、珍珠母等。其中,留学生们对药食两用的中药和众多的动物药及矿物药颇为震惊,称在欧洲等国家少有药食两用的中药,欧洲等地对药品和食品有严格的界定标准,也从无将蛇、壁虎、虫等动物作为药用的先例。
注重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给留学生提供进一步交流的机会。介绍中医五行学说时,有留学生认为和西方古代医学有相似之处。该学生同时为带教老师讲解了西方草药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涉及由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of Cos)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blood)、黏 液(phlegm)、黄 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4种体液组成,在体内自然形成,并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对健康和疾病起重大作用。在理论知识的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模式,促进双方学习和提高。
注重躬行实践:为加强临床中药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中医科/针灸科门诊学习及中医科查房实践内容。在门诊学习的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摩中医及针灸的“望、闻、问、切”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化学习;在病房学习的留学生,通过中医医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功效的运用体会。
文化基础差异:大多数留学生来自欧美国家,少有中医药实践,更注重科学思维。因此,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医理论、中国文化等理解较少。加上理解临床中药学和中医药的理论和基础需要有较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且中医理论体系与西方的还原论差距较大,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五脏六腑等较为晦涩难懂,影响了留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和掌握[3]。
汉语水平差异:多数留学生的英语能力尚可,可进行日常英文交流和授课,但由于临床中药学的特殊文化底蕴和中西医文化的差异,对于大多数汉语水平基础薄弱甚至从未学习过汉语的留学生易出现交流障碍。由于中药学为中华精粹,中医英语更是最为典型的中式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教老师极为耐心地讲解,并使他们都能基本理解相关中药及中医理论知识。如留学生们对“煎药(decoct)”不甚理解,会反复询问是否每味中药都可以被煎煮,带教老师解释绝大多数中药都可入煎剂,只有少数中药品种不入煎剂,如番泻叶泡茶、阿胶烊化兑服等。关于中药的名称,带教老师都通过拉丁名进行解释,避免了某些品种和来源不明确的问题,如乌梢蛇拉丁名 为Zaocysdhumnades(Cantor),若单纯使用serpent易有歧义,留学生会误解是有毒还是无毒品种的蛇类;龟甲即Chinemysreevesii(Gray),单纯使用tortoise shell易使留学生难以辨识其来源和品种,会误以为是海龟壳。
作为综合性医院临床中药学的相关教学,会更重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和作用。大多数留学生颇为关注中药是否可“减毒增效”或在和西药合用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带教老师通常会以肿瘤治疗过程中联用中药可减轻副作用,增强患者免疫力为例进行讲解,便于留学生能通俗易懂地理解“减毒增效”。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可能会给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中药实践机会,让他们更直观地进行中药鉴定、实地走访中药本草基地。但对于综合性医院,仍存在不足之处。
带教过程中,可先询问留学生本国的中草药和传统医学应用情况,以此为切入点来缩短留学生和中草药之间的距离,以产生学习兴趣。故在留学生入我院实习之初,即调研留学生本国的中药情况及其使用率,是否有开展中药治疗或针灸推拿治疗,是否在正规医疗机构使用中药,留学生本人是否有使用过中药,是否对中药有兴趣等。通过基础调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留学生的兴趣点,以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由于文化差异,留学生对于中医理论较难理解,甚至易引起歧义[4-5]。中医中的五脏和现代医学中的各个脏器并不完全对应,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而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才是掌控思维的器官;留学生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理论往往难以理解,枸杞归肝经、可明目,留学生往往无法认同眼睛和肝脏之间能有联系。针对这些难以解释的中医药理论,带教老师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调研留学生本国的中药使用情况,发现90%的留学生本国并无大规模使用中药的情况;100%的留学生在本国使用针灸/推拿技术;100%的留学生本国无在正规医疗机构使用中药的情况,只有私人诊所有使用中药的情况;90%的留学生对临床中药学和中医药理论有浓厚兴趣。为让留学生能直观地学习临床中药学,在2019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新增了中医科病房的查房工作。中医科病房以肿瘤患者为主,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留学生在病房实践过程中,通过跟随医师查房,了解患者信息,学习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进一步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精髓;通过实地分析病例和诊疗过程,学习中西医诊疗和临床中药学的精华。
理论教学上,针对留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汉语能力的不足,拟进一步增加中医药传承和发展内容,加强临床中药学历史沿革内容介绍。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切合新时期下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拟增强相关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中药学内容,进一步加强病房实践工作,切合新时期中西医结合的合作模式。同时,拟进一步设计更细致的教学反馈问卷,主要包括留学生期望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长、教学方式(讨论、理论授课、参观),以及教学中最困惑的知识点等,以方便留学生随时沟通和交流教学中的疑惑和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学和发展。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指出,在今后的15年中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国家级中医发展策略[6]。因此,开展中医药的涉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基于SWOT分析,分析了目前在综合性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教学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制订教学持续改进措施,在已有改进措施基础上,通过调研留学生本国中药学基本情况,进一步增加中医科查房实践学习内容,留学生反馈良好,收获颇丰,已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