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安全压力下“双碳”目标提出的必要性

2021-01-03 19:39王焕丽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双碳生态环境必要性

王焕丽

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政府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减排降碳要求日渐紧迫的背景下,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主动提出来的对于缓解全球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这一承诺不仅对于我国自身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展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雄心和担当,为我国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态环境  双碳目标  必要性

一、全球“控碳”现状:

据有关科学数据表明,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因。而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争论的焦点是二氧化碳减排责任的承担问题。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现实责任即代内责任,即认为当前每个主权国家都必须承担起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注历史责任即代际责任的追溯,并且认为: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所以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强制减排责任。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的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 2050 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即实现碳中和。目前,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在已经碳达峰的这些国家占当时全球碳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21%、18%、36%和40%。[1]据估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的预测峰值约为106亿吨。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至70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再考虑到中国现有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超10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化的艰巨任务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

二、“双碳”承诺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污染总量大,污染方式多样化,影响全球生态环境;与周边国家环境摩擦日益增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规模不断增长,影响世界能源资源供给结构;环境问题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重要掣肘。面对影响气候变化最主要因素的碳排放压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同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双碳”目标作为 2021 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被独立提出,“十四五规划” 也将“碳達峰”列入重要内容。“双碳”目标的确定不仅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政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绿色复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首先,“双碳”目标可以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远远高于欧洲等发达国家,“双碳”目标作为一种激励手段给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第二,能源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能源转型将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主动提出降碳目标有利于积极融入新一轮工业革命。最后,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侧重于依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节能降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这就需要努力淘汰各行业的落后产能,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利用绿色创新引领高端制造业发展,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双碳”目标的世界意义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未来国际关系中重点内容的今天,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涉及国际社会事关全球利益的问题上,倡导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追求我国自身利益最大化,谋求本国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全球环境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追求,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致辞中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虽《巴黎协定》已达成5周年,尽管“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理想。作为碳排放总量最高国家之一,中国绝不能踯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中国政府在多个场合宣布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着力加速处理因二氧化碳浓度高而产生的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这一举措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从整体进程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世界碳达峰发展进度。虽然,在实现碳中和愿景的进程中,中国当前面临着多重挑战,但习近平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这一决策更是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主动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体现了对国际社会多边主义环境外交的坚定支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大国担当,也使得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参考文献:

[1]一文了解全球碳达峰市场现状及碳中和发展规划 碳排放大国逐步达峰 2021-10-08 21:00  https://www.sohu.com/a/494000468_ 121124367

猜你喜欢
双碳生态环境必要性
“双碳”新格局:共生 再生 新生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